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17.04.06 超現實主義畫家 利奧諾拉卡林頓出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917.04.06 超現實主義畫家 利奧諾拉卡林頓出生

2017-04-06 08:00
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1917年4月6日-2011年5月25日)圖/取材自wikiart.org
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1917年4月6日-2011年5月25日)圖/取材自wikiart.org

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1917年4月6日-2011年5月25日)是英國的藝術家、超現實主義畫家、小說家。一生積極參與婦女解放運動。1942年由於二戰納粹迫害流亡墨西哥,享年94歲。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她創作了一系列的畫作、雕塑、小說、戲劇、電影。以她對藝術的熱愛,畢生致力於創作。

卡林頓出生於英格蘭蘭開夏,父親是富有的紡織品製造商,母親是愛爾蘭人。渴望自由的同時,她在資產階級家庭中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不時跟家人處於緊張關係,曾經被兩所學校視為叛逆而開除,後來被家人送到佛羅倫斯的彭羅斯夫人藝術學院學習。1935那一年,她在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並在父親的朋友塞爾日・謝苗耶夫的幫助下,轉學到倫敦奧占芳學院(1935-1938)。年輕的卡林頓受超現實主義畫家、詩人作品啟發,決心成為一位藝術家。

卡林頓看了母親給她的赫伯特・瑞德的《超現實主義》而漸漸熟悉了超現實主義,然而僅止於此,家人並不支持她發展藝術家事業。超現實主義詩人愛德華・詹姆斯買了很多她的畫作,並在1947年在紐約的皮埃爾馬蒂斯畫廊為她辦了畫展。

1936年,卡林頓在倫敦的國際展覽上看到德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並被吸引。隔年,卡林頓與恩斯特在倫敦的一次聚會上相遇,兩人墜入愛河,恩斯特隨即與妻子分居。1938年,卡林頓與恩斯特離開巴黎,在法國南部聖馬丹達爾代克定居,互相合作和支持各自的藝術發展。

隨著二戰爆發,恩斯特作為德國人被法國當局當做敵對人士慘遭逮捕,幾週後他被釋放。納粹入侵法國後不久,恩斯特再次被捕,因為他的藝術品被納粹認定為「墮落」。他在藝術品贊助商的幫助下設法逃脫,離開卡林頓逃往美國。

恩斯特被捕後,卡林頓遭到很大打擊,她逃往西班牙,因焦慮和不斷增長的妄想而身心崩潰。她的父母在這時進行了干預,讓她住院治療,醫生用「電痙孿療法」並讓她服用強效的抗焦慮藥物;當護士把她帶到里斯本之後,卡林頓逃到墨西哥大使館尋求避難。同時恩斯特已經在歐洲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幫助下被解救出來,兩人並沒有再續前緣。

出院3年後在安德烈・布勒東的鼓勵下,卡林頓在她的小說《Down Below》描述了她的思覺失調體驗,也製作了藝術品展現她的這段經歷。

卡林頓在墨西哥大使雷納托・勒杜克安排下離開歐洲,卡林頓後來嫁給了他,並於此後在墨西哥生活,這段婚姻於1943年劃下句點。後來的第二次婚姻,她嫁給了攝影師Imre Weisz,育有兩子。2011年5月25日卡林頓因肺炎併發症去世,享年94歲。

卡林頓直面自己切身體會的性別現實,提出了對女性的獨特詮釋,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女性解放的意識,表現女性的性慾,也描繪女性獨立自主的堅定樣貌,提醒人們自由的重要性,拋開傳統束縛。

卡林頓不像其他同時期的超現實主義者那般對佛洛伊德感興趣,取而代之,她專注於探索魔幻寫實主義、物質的神秘變化,運用自傳性的細節描寫和象徵手法作為她的創作主體,描繪一種縈繞的、如夢似幻的,像在進行神秘儀式般的場景。



《自畫像》Self-Portrait, 1936–1937。圖/missvancamp, via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2.0

《女巨人》(The Giantess), 1950。圖/blanche69, via flickr, CC BY-NC-ND 2.0

《鱷魚》(Cocodrilo),1998。圖/取材自網路

墨西哥城改革大道上的Cocodrilo雕塑。圖/Paul Asman and Jill Lenoble, CC BY 2.0


參考資料:
利奧諾拉·卡林頓基金會官網 
維基百科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