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七日表示,洋芋片、油條、即溶咖啡中常見的丙烯醯胺是2A級致癌物,決定將針對丙烯醯胺含量最高者設定參考指引,提供業者做為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
丙烯醯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加熱(120C 以上)烹調過程中形成,140-180℃為生成的最佳溫度,水含量也是影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後階段水分減少、表面溫度升高後,丙烯醯胺形成量更高。其進入體內後,會在體內與DNA上的鳥嘌呤結合形成加合物,導致遺傳物質損傷和基因突變。對接觸丙烯醯胺的職業人群和偶然暴露於丙烯醯胺人群的調查表明,丙烯醯胺具有神經毒性作用,如肌肉無力、手腳麻痺、出汗、肢體動作不協調等問題,並會降低雄性動物的生殖能力。目前已在動物身上發現會導致多種癌症的發生,目前雖無明確數據證實其濃度超過多少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仍不可輕忽。
針對此關乎健康疑慮,食藥署已定出參考指引給業者兩年緩衝期改進,兩年後若抽檢超標者,將公布廠商、產品名稱,給業者適當改進壓力。個人平時也應盡量避免食用過度烹飪、加工食品,均衡飲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適度運動,才是維護健康的王道。筆者建議可比照菸害防制方法將丙烯醯胺含量高食品標示,「丙烯醯胺含量高,多食用可能造成健康危害。」來提醒消費者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