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不斷下滑,工作過勞的情事履見不鮮,甚至連帶影響社會大眾對媒體工作者的觀感及新聞品質,今(1)日是記者節,全國媒體產業工會籌備會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開始籌組媒體產業工會。籌備會指出,工會用集體的力量捍衛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益。工會發起人、壹電視工會理事鄭一平宣讀成立宣言,正式宣告傳播產業工會的啟動籌組,邀各媒體傳播業從業人員一同加入工會。
媒體工作者勞動權益促進小組呂苡榕表示,記者早上8、9點上班,晚上照理說應該是6、7˙點下班,但下班回家還要顧政論節目內容跟政府官員的臉書,經常處於工作時間一天高達12小時以上。而根據2014年媒勞權問卷調查,大部分記者身心俱疲,且為衝即時新聞數量,很多人都有精神疾病,幻聽、幻覺現象屢見不鮮。
呂苡榕指出,去年媒體業的勞檢中,發現媒體從業人員普遍超時工作、沒給加班費、工時未記錄等問題,台北市勞動局在今年7月進行複檢,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司主管要求記者記錄工時,但必須寫在合法範圍內,不能超過法定工時,「這還是跟真實工時有落差的」;她指出,很多公司在帳面上有編列加班費、加班補休,但實際上根本沒人會去申請,因為資方會明示暗示,「最好不要來申請」。
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指出,他曾調查過2003年至2013年記者勞動條件惡化程度, 在這10年中,新聞記者月薪下降13%,工作受僱人數減少兩成,可看出新聞產業不斷萎縮,勞動條件也不斷下降,但是「勞動條件是新聞品質的保障」,他希望透過工會的籌組,進而推動勞動權益,可以讓他的研究脫離「媒體工作者權益每況愈下的鬼打牆」,開啟新的研究主題。
台北市產總的代表鄭雅惠指出,去年(2015)3月針對媒體業執行專案勞檢,34家媒體受檢裁罰金額超過1000萬元,以工作超過12小時和未依規定給付加班費比例最多。而今年勞動部因為資方壓力而欲訂「裁量基準」逾越母法七休一限制,最後條文結果雖然尚未出爐,但行政院任意以特例取代原則的做法已昭然若揭,而無視於日前各家平面、電子媒體工會代表提出保障勞動權益的呼聲,因而更認為有其必要透過產業工會連結各工會,而不能讓資方及代理人壟斷決定全民的勞動政策。
記者協會的代表李志德則說,這個媒體產業工會要定位為團結組織還是專業組織,一開始有一些猶豫,他知道現在線上的記者經常在勞動條件備受壓迫的狀態下,所產出的內容專業度大受影響,比方說缺乏平衡報導、內容資訊經常有錯誤等等,也造成「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樣說法的流傳,李志德強調,透過團結來維繫專業尊嚴的必要的,恐怕是目前是唯一的途徑,盼望產業工會能發揮比記協更強大完整的力量來保障媒體工作者權益。
包括政大法律系教授林佳和,還有自由時報、華視、公視、聯合報等企業工會都有代表到現場表達支持。最後由鄭一平朗讀宣言,並邀集記者、攝影、後製、燈光、工程、編輯、導播、美術、成音、行政、印務、業務廣告等媒體工作者加入,由於現在許多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並非隸屬於某一機構,而是採取特約、專案或自由工作的方式,鄭一平也承諾,將用最寬鬆的限度來審查入會資格,讓所有媒體工作者都能有機會透過集體力量來為自己的工作權益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