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相當重視保密工作;同樣政府花錢委託計畫,也是做為決策的重要依據,自然也成為對手窺覬的目標。近來在政府部門委託計畫中發現,有計畫合作對象是中國學者,有關基礎資料的蒐集係委由中國學者整理、分析,再交由台灣學者匯整總結提交成果報告,形成在台灣接單(承攬政府委託計畫),在中國製造(計畫文獻及內容的整理)的怪異現象。此種作法充分利用大陸當地龐大且相對廉價的研究勞力,體現了過去台商在兩岸經營的手法,顯示台灣部分學者腦筋確實很靈光,似乎忘了台商最終被逼得關掉工廠,移往中國生產,導致台灣產業面臨空洞化危機的慘痛教訓。
這樣的做法究竟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由於政府各部門習慣將委託研究計畫列入「密件」讓外界無從知悉,遑論監督(這又是另一個政府委託計畫的大黑洞)。既然列為密件,依規定代表該內容有需要保密,不能讓外界知悉之處,但是中國若有心則可循此管道,輕易獲取台灣科研及政府決策的相關情報資訊,而台灣學者若習於此種「偷吃步」的研究方式,不僅無助於研究成果的提升,一旦兩岸進行博弈時則高下立判,何況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對此台灣政府有必要予以重視,瞭解實際現況並預作規範!(註:為保護我國高科技研發成果及我國政府敏感科技資料 ,防止外國(含中國)非法取得,國科會訂有政府資助敏感科技研究計畫安全管制作業手冊。)
科研不能抄小路、走捷徑
科技研究需要一步一腳印,要打好基礎,要耐得住孤寂急不得。當前國內許多學者受到量化考核方式影響,為了發表論文、升遷或爭取經費,急功近利,抄小路、走捷徑,製造一堆論文,爭取多項計畫經費,但真正具實用性的創新成果不多,證明能力無法僅用量化的分數來衡量。同樣,我國政府機關每年委託研究計畫數量暨經費相當龐大,但是研究成果能用於協助解決當前民眾面臨問題不多,這樣的情況在農漁業部門尤其明顯(如國內農漁產品產銷失衡困境遲遲無法解決,水產新品種育成等等),關鍵就在於計畫的委託對象、方式以及計畫成果的考核流於形式化。
陳副總統曾提到,全球化擴展的效果和大國崛起的磁吸效應,讓台灣在科技研究上面臨很大的挑戰,卻忽略了當前台灣學術界好逸惡勞,不願下苦功的治學態度,計畫申請關係重於專業水準。如此有樣學樣已經影響到年輕學子對治學及科研的態度,長此以往,台灣在科研領域領先的態勢將被對岸超越!
中國為成為科技強國,不僅加強國內科技研發的實力,向下扎根,還大量自國外吸收一流人才,讓兩岸科技的差距大幅縮小,部分領域甚至超越台灣,連台灣官方一向引以為傲的農漁業科技,也出現龜兔賽跑的寓言。台灣地狹天然資源又短缺,過去憑藉著國人勤奮耐操,以及科技創新為台灣掙得一片天。如今隨著大學普及化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情況下,台灣科技水準反呈現滯後現象,尤其近來人才外流已出現警訊著實令人憂心。
鑑於科技創新是台灣生存發展的命脈,政府應該積極培育人才。至於科研可以合作成果可以分享,但不能出現「代工」現象,如何建立公開透明的計畫委託及審查考核機制,讓科研與實際需求結合,關係台灣的未來前途。政府官員在熱衷直播當網紅之際,是否也該關心一下科研「代工」一旦成為常態,對台灣產生的重大影響,別等木已成舟,後悔莫及!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