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泥痕集】我與地圖、地理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泥痕集】我與地圖、地理

2022-03-25 14:00
歷史是建立在地理空間上。圖為作者於1954年初中三年級時畫的世界地圖。莊萬壽提供
歷史是建立在地理空間上。圖為作者於1954年初中三年級時畫的世界地圖。莊萬壽提供

小學搬來台北,聽父さん講台灣史事人物、和正在內戰的中國政治。和同學愛講二戰的故事。初中有歷史、地理課,特別喜歡。也許我看過父さん的書?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和威爾基的《天下一家》,對世界感到興趣。初二,新學年開始,歷史課曾繁炎老師,問全班同學「什麼是三代?」,只有我一個人說舉手「夏商周」,從此禮拜五下午是我最喜歡的時間,他也是導師,是廣州中山大學的粵客人,個子不高,永遠懷念在心頭。

歷史是建立在地理空間上。地圖很貴,我喜歡畫圖,就來畫地圖。平常在狹小的厝內畫所見物件,畫神主牌座、花瓶、曝衫竹篙與房門……。有一次母さん倒一杯熱水給我,久久,伊發現沒有喝:「會冷,快飲」我說「飲了」,一看我我喝入是有毒的洗水彩筆水,而不自知。我留下1954年初三畫的世界美國和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的美術地圖,散赤囝仔那有出國看世界的夢。

我七間仔厝邊小學同學畢業後就到汽車廠當童工,幸我能勉強上初中,成績尚可,畢業想去畫電影看板廣告做學徒。後來進高工土木科,零史地課程,但有平面測量課,在現場繪製街道地形建築圖,和繪土木工程的製圖課,我還很喜歡。雖不喜土木和這個行業不感興趣,多在讀課外書,讀歷史章回小說世界名著與地理歷史的書。1957年畢業,我還是到石油公司工程部門上班,整天多在繪工程圖,還到蘇澳與南方澳海岸測量地形,繪製地圖,是要鋪油管到南方澳。後來我轉入營造廠,一人獨自在蘇澳海邊工寮負責油管的監工,在山海之間,仰天面對滿天我頗熟悉的星座,對三度空間立體感殊深,1958年11月我的老師是工專教授,知道我要讀書,介紹到教務處當職員,較有時間讀書寫作,1959年政治大學為校慶30年,以〈邊疆與國防〉為題徵文,我寫的八千字應徵,得第三名。20歲這是我第一篇的論文,就是談中國的歷史和地理與國際關係。

當時親共大中國思想的年代,熱愛共產中國,1964年我買一本張其昀主編《中華標準地圖》有好幾年放在我的床頭,認真看中國的看中國山河省縣地理,紀錄每天偷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來的中國在某地方偉大的建設,我地圖的第1頁邊寫著:「沉悶的時候,怎麼不叫我瞧瞧祖國美麗的江山」,這是話外,然而我確實熟悉中國地理,頗有助於我的漢學研究。


地圖的第1頁邊寫著:「沉悶的時候,怎麼不叫我瞧瞧祖國美麗的江山」。圖/莊萬壽提供

此外,中央日報有「地圖週刊」很有意思。我經常到圖書館去看這一版面,獲得世界的政經發展的具體空閒概念。

同一個時期由立足土地的地理,到仰頭的星空的「天理」,我迷上了天上的星星,寫在〈我與星星天文〉一文,此不再贅述。

大學國文系工讀,對系風不適,我要兼考國文歷史研究所(後陸軍野戰部隊而未考)。畢業兩年前,就先修歷史系學分,選朱雲影老師的亞洲史,史學方法,高雅偉老師西洋近代史西洋近世史……闊展我的世界視野,當時我在想如果老師講亞洲西洋的歷史,能偶用地圖,也許更清晰。

學校只有初中上過地理課,一直到國文研究所,我又有機會上地理課,那是選修程發軔教授的「沿革地理」就是古典的歷史地理學,只有兩人上課。程師,是武漢高師史地科畢業,通曆法,算出孔子生日是928。

地球地理空間觀及我微薄的天文知識,影響我學術研究與教學。尤其我對文化人類學的興趣和學習,看一些名著,也看達爾文《物種原始》(左派重視「進化論」)看過陳序經《南北文化觀》等,破除中國天下大一統觀。且18歲開始讀莊子,知人蟲物化平等,人在天地間無限的渺小,統治者是大盜。我早就知自已有巴布薩(Babuza)平埔族的血緣(祖母馬于,福興番社庒馬芝遴社人),早知如何尊重地球上極為多元的民族文化,不能只看到統治者為中心的國家機器製造的文化。進師大讀書己是異類的我,思維異於師友,有幸進師大,戒嚴時期教課,很含蓄的批判傳統,但一定會引導認識土地,地理空間是文化史的基礎,如同地理環境左右物種的演化,這也是我左派的下層結構理論。我前後教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約各十年,苦心準備,除了時間軸,會加地理面的剖析,包括種族語言文化經濟習俗信仰的歧異性的因素,歷代文哲都會呈現文化的變遷多樣性面貌。一般的論著,太缺乏這個觀念,尤其中文系都是孔儒一以貫之的一元道統觀。


1954年作者所畫包括中國、台灣的美術地圖。圖/莊萬壽提供

1977年我出版費盡心力寫三年的近3O萬字的《列子讀本》應用現代科學天文地理的知識,全面詮釋注譯。如「孔子東游」章,說兩個小孩子鬥嘴,一說日出,地距太陽近,日中太陽遠,因為日中看太陽小。另一個說相反,認為日中近,因為最熱。問孔子,孔子答不出來。我用科學天文學的知識詳盡說明。這一本書聞是使得京都大學慣例聘「研究員」,而特聘我為「外國人招聘教授」。

1980年發表〈中國古代空間霸權與天地一統觀〉用古書甲骨文天文資料探討「分野」「九州」的意思,以了解中國為天下中心的思想起源。

後來我發現先秦諸子百家多是不同地域民族語言文化的著作,只是共用漢字而已,就像還沒有假名諺文前的日韓人一樣。這個的命題,有幾篇的論述,我從〈道家起源論〉,晚到2018年在彰師大演講〈先秦諸子與多元民族〉,並收在國文天地、紀念文集。紅媒《海峽評論》又長文批我,諸子都是中華民族。(我被鎖定,我每有論述,他們必批)。

師大任教,首次以《農家研究》(無人寫過)申請到國科會獎,其後就逐漸敢買大部頭的書,包括地圖。約莫197O年地理系要訂購“TheFABERATLAS”英文世界地圖一巨册(現存長榮大學),我去系辦登記,當時還是助教的吳信政教授瞪我一眼,「國文系的也買這一本地圖?很貴!」

看地圖是我了解台灣中國世界的台階,也是我做學問,和關心世界政治文化的常用的工具。

1980年後有機會出國就買世界的地圖或地球儀。地球儀才能看出世界各地的空間關係,除了地心,是地球中心,沒有一地,可稱中心。一地球儀不好帶,又不好收藏,丟棄不少。

漢籍古書,涉及地理天文的太多,如文史系必讀的左傳、史記,教授大都避而不談。

我早託人代買箭內亙、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花不少時間看藪內清、李約瑟中國科技史、和許多天文史曆法的書,真的常一知半解,甚至不懂。多維的空間觀,深入我心,華梵大學建築系系主任要我去演講〈莊子的空間觀〉。師大地理系的碩士口考,也找我這國文系教授當委員,是慚愧,也是溫馨。

地理(地)歷史(時)到天文是至少四維的空間觀,我沒有研究。卻是我一生研究文化思想史的導航器,我的論文常附自己畫的地圖。去年洪惟仁教授出版《台灣語言地圖》是創時代的鉅作。

今日地球已經縮小到兩三日可以到達任何一個地點的時代,靠國際貿易及國際民主國家支持而生存成長的台灣,台灣人對世界歷史文化認識不足,欠缺地理空間觀,看過許多到國外的遊客,忙著拍照,不知身在地球何處,不知常識性當地歷史文化。特別是台灣媒體幾乎沒有國際新聞,更沒有地圖標示。是沒有人看,沒有廣告嗎?是製作人沒知識?NHK連車禍地點也多出現地圖。一張地圖,有時可省去千言萬語,近月來,烏克蘭抗戰才有出現地圖。

約三十年前,台灣出現的「戶外生活」印的精美台灣地圖,我成了購買常客,至今時常翻閱,我有《台灣堡圖》對照其後不同年代的地圖,這就是沿革地理學,可惜時不我與。我的生活圈包含地圖,我的床頭櫃邁近十年,就放置哈佛大學買回的小地球儀(HAMMOND),(見相片)是中國製造,但台灣黃色,中國灰色,北京東京台北都是一樣的字體和星點,是首都的標誌。地球陪我安眠,不亦快哉。

84的老人,見七十年前畫的地圖,不禁百感交集,書寫往事,雜沓失序,求留下文史人的地理泥痕而已。(2002年3月22日至24日凌晨4時)


作者床頭櫃放置哈佛大學買回的小地球儀(HAMMOND)。圖/莊萬壽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