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賺呷不是賺錢——「天一香」肉羮順仔的人生哲學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賺呷不是賺錢——「天一香」肉羮順仔的人生哲學

2018-01-31 09:20
基隆廟口夜市,31號攤的「天一香肉羮順」。(圖/魚夫)
基隆廟口夜市,31號攤的「天一香肉羮順」。(圖/魚夫)

到基隆廟口夜市,31號攤的「天一香肉羮順」一定得來品嚐,但不只美味,創辦人外號「肉羮順仔」的吳添福故事,也一定要知道。

店招牌所謂的「天一香」是奠濟宮裡一位廟公幫忙取的,取其天下第一香的意思,所以烹調起來就得很講究。吳添福經營之初,先是試賣過魚丸湯、菜頭湯和米粉等,後來發現唯滷肉飯和肉羮才能讓一般庶民「thui(台語猛食之意)」乎飽,結論還是肉羮和滷肉飯最為實在。當時經常往返台北雙連街採買魚翅、干貝、鮑魚、螺肉和香菇等來研究熬製高湯,其肉羮取豬的後腿肉,包覆太白粉和魚漿,湯頭是煮肉羹原汁,加上細筍絲勾芡而成,享用時還得先在肉羮裡,澆上兩滴烏醋才能𤆬(tshuā,引出)出滋味來。

滷肉的製法取肥瘦肉4:6的原則,先將整塊稍肥的肩胛肉,放入兩尺直徑大的滷鼎滷過,再將經第一道程序滷過的肉切塊,最後再切丁,全程捨大火拌炒,以滷為主,隨時注意火候,乃成風味絕佳的肉燥,舀來淋上白飯,香氣四溢。另外也有小菜諸如筍絲、滷鴨蛋和豆乾糋等,這一攤在第三代接手後,延長到24小時營業。


天一香各大電視台都有報導(圖/魚夫提供) 

肉羮順仔其實還有個綽號叫「憨(台語唸:kham)丁順仔」,這讓人想起台南廣濟宮前的石舂臼,古早時代有位鄭太極,他賣的是虱目魚鹹粥,外號「阿儑」,後來子孫接下攤子,取名「阿憨」,另一房則寫成「阿戇」。儑台語讀作gām,「憨」台語讀作kham,「戇」台語讀作gong,三者並非全是智商低的意思,也指有讚賞「堅持到底的傻勁」之意。

那麼基隆賣肉羮的「憨丁順仔」吳添順到底憨在哪裡呢?根據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發行的《臺灣的飲食文化・基隆廟口文化》記載:

今天,吳添福在廟口可有留下什麼「風聲」,好讓後輩「探聽」?
奠濟公的二樓,奉祀「田都元帥」的正殿旁有一處「先賢堂」,表揚歷年來對「得意堂」有貢獻的人,吳添福名列其中。

仁三路上的小吃攤販,與他有親戚關係,或是由他傳授手藝的,一共有7家。
表現在廟會上,他不論是騎馬、「舉大仙尪」(抬大神像)、「歕鼓吹」(吹喇叭),總是十分投入,廟裡活動或鄉里建設有需要捐獻,他都慷慨解囊;在擺攤子,客人至上,賺錢其次,總是想辦法如何做得更美味,怎樣讓客人有物超所值感,不僅如此,他很注意衛生,總是把桌椅刷洗得很乾淨,把碗筷也洗得很清潔,一旦發現碗緣有破損,就立刻換掉以免刮到客人的嘴;在做人方面他也表現出他的「憨」來,上述書籍又記載:

廟口老人,像陳華貴(第五十二號攤販,生魚飯、壽司)、周萬寶(第二十一號攤販,排骨飯)等人都說,「肉順仔」做真好,可被「呵咾」(讚美)。

憨丁順仔退後,在基隆著名的風景名勝「蝙蝠洞」附近開了一家小廟「開化寺」祭祀佛祖,因為這樣,老來才有精神寄託也可勸人為善,想來從他的故事,看到台灣人樂天知命的性格,在基隆廟口擺個攤子,終究是賺有徜呷就好,認真活在當下最重要,而這就是「賺呷不是賺錢」的人生哲學了。

拍回影片分享:


(魚夫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