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南亞觀察:印度製衣指南 (下) - 工藝不再是展覽品,而是生活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南亞觀察:印度製衣指南 (下) - 工藝不再是展覽品,而是生活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南亞觀察:Customized Your Clothes in India

 2016-02-24 17:50
印度民間發起 Save the handloom 運動,以消費拯救失傳的手藝與捱餓的工匠,振興印度的特色產業。(圖片來源:http://www.dutiee.com/)
印度民間發起 Save the handloom 運動,以消費拯救失傳的手藝與捱餓的工匠,振興印度的特色產業。(圖片來源:http://www.dutiee.com/)

服裝產業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在印度這樣依然維持大量手工製衣的國家更是百花齊放、各家爭鳴,每每談論到印度,色彩鮮亮的各式衣物總是不可忽略的風景。南亞大部分國家穿衣風格依然以傳統服飾為大宗,並加入西式衣物的混搭或改良新款,讓手藝精良的裁縫們有許多發揮空間。

在臺灣,我們習慣了泰勒化工業生產,常用一種懷舊浪漫的情調喜愛手作的物品,放大它的價值,然而印度是一個機器比人工貴的地方,用大量雇員每個人僅從事單一細項工作,手作是一種理所當然。這種將傳統工藝與人生中重要的儀式結合,保持消費的習慣以使得從事工藝者有活化再造的經濟餘裕,值得臺灣借鏡。

聚焦在女性朋友關心的紗麗或者套裝,大致可分為三個關鍵字:sari, suite, lehanga(- cholli 短上衣)。紗麗其實就是一條9米長的布,分為做上衣的 blouse 部份,垂在肩上的裝飾 Pallu 跟圍裹下身的 sari。對印度各地的手織工藝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留意幾個著名的地方,像是 Baranasi(在Varanasi) silk, Kanchipudi(在Kanchipuram) silk, Chanderi silk, kota silk(以上兩種都是絲棉混紡材料的名稱),Paithani(在 Aurangabad) silk Khadi(一種純棉的粗布,甘地常見的照片中他手紡製成的布料名稱), Maheshwari(這是一個種姓名稱,以在印度各地從事布匹買賣聞名,任何布料冠上此名稱即有『嚴選』之意), ikat weaving(常見於印度東南部), leheriya(tie-resist染色) work, chikankari work(單色線立體繡), gota work(鑲金色織錦繡花), bandhej work(點狀紮染)和zardozi(黃金線立體繡)等等。臺灣人喜愛的 block print(刻木章蓋染),也有細分出 Ajrakh painting(流行於穆斯林社群的植物染料蓋印布料),Kalamkari painting(先畫上圖樣再染整)等等不同的技術與風格,因為工藝不同,使用的布料也隨之變化。除了這些常見的款式,還有印度東北方女性穿著的 chiecha(一片裙),他們所用手織布技術(loin loom weaving),跟臺灣原住民的大體類似。

比起需要經驗才能做出工整摺子的紗麗,套裝則方便活動許多。基本的 Salwaar-kameez 變化出多種現代款式:Anarkali 指的是腰線高的 A 字裙擺(可以當成洋裝穿著),straight kurta 直線剪裁俐落(工作服多採此剪裁),也有不對稱的設計。mix & match 將人們的想像力從原本的 suit material 配好的三件式套裝中解放出來,現在年輕女孩多半穿著 Kurta 搭配棉質 leggings,配上一雙平底涼鞋。從2015年開始流行的 palazzo, straight paints, pleated pants 等褲型,上窄下寬的整體形狀也獲得不同年齡層女性的喜愛。


       長到腳踝的設計原本是印度西北方 Urdu 語系女性喜愛的服裝,現在變成全印的風格。

       印度自 Modhi 上台後逐漸發展朝印度教國家靠攏,時裝市場上巴基斯坦風格的服裝卻是越來越流行。

Lehanga 原本指的是婚服,包括一條大圓裙,一件短上衣和一條大披巾。現在年輕女性也流行穿著 Lehanga 參加婚禮,但設計較為素雅,以免搶了新娘的風采。搭配 Lehanga 的珠寶從頭頂可以說到腳底,我想可能需要另一篇指南。圖左是一對 Punjabi 新人。在印度南方,結婚則是穿 sari。

穿紗麗是需要練習的,不同的地理位置與族群也會有不同的穿法,寶萊塢的明星跟妳家隔壁的阿嬤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紮緊身上那塊布,這種多樣性正是它的迷人之處。若是圖方便,也可以搜尋 half-sari,這種下身摺子已經車好的設計,只須套上上衣跟下身,再裹上一條加長的 pallu 便可以假亂真。基本的款式根據當年不同的流行色彩、長度、材質、裝飾花紋、印度各地傳統真絲手織工藝等等調性,拼接當代時尚的流行元素(如:太陽眼鏡、珠寶、手錶、髮型)而有各種變化,偶爾也會融入西式時裝的流行風格。大眾女性關心如何穿才能顯瘦,秘訣在於材質與穿 sari 時的腰線高度。選擇雪紡、網紗等人工材質會比棉來得貼身;絲,特別是生絲,纖維的硬度以及反射的光澤則會產生豐滿尊貴的效果。

每年的婚紗流行展以及 Lakmè fashion show 是印度大眾的追隨指標。在人口龐大的印度,高端設計師的作品(如 exclusively.com 上所展示的)以及新銳設計師的 boutique 由於電子商務的推展以及到貨付款(cash on delivery)的服務,拉近了和群眾消費的距離。龐大的海外印度人口也使得經營服飾與精品銷售網站的公司發展出強力的海外運送服務。印度人搭配顏色的功力往往令觀光客目眩神迷,常見的組合有紅配綠、桃紅配正黃、紫配土耳其藍,相當搶眼;常見的天然植物染則有靛藍、鐵鏽、墨綠、石灰等色彩。那不同場合怎麼穿呢?Party 與 casual 的界線在於材質與裝飾華麗程度。新手選擇 Party 或參加婚禮服裝絕不出錯的是金色和白色、正紅,或酒紅色,搭配眼線和一套 Kundan 首飾或者 temple jewelry,便能達到美觀大方、娛樂主賓的功效,且有助於推展社交。


印度首飾琳瑯滿目。

如果想要找裁縫訂製服裝,又是另一門學問。女裝裁縫通常可同時處理 Sari blouse 和套裝。有經驗的裁縫往往會蒐集 sari 的各種領型與胸前背後的設計圖放在牆上提供顧客激發靈感,顧客也可以自己畫設計圖或使用網路上下載的圖片讓裁縫為妳打造妳理想中的上衣。若要訂製男裝,會從買布開始,接著到裁縫店量身,選擇領型(長寬與樣式),腰線剪裁,西裝夾克的剪裁也有許多不同款式。我曾經在布商連鎖店 Raymond’s 訂製過高級男裝襯衫,大約須一週到十個工作天,一套西裝連工帶料大約最低是新台幣一萬元。

貼身的 kurta 可以在背後安裝拉鍊,或者讓裁縫另外做口袋。各式各樣的繡片和珠綴也可以在每個城市的縫紉市場買到,多數裁縫也會提供少量的選擇在店舖內,用在袖口邊緣的鑲邊。在德里,我推薦 Kamla Nagar 的裁縫,和 Chandni chowk 的縫紉市場,這兩者都可以輕易選購 sari, suit material (un-stitched or semi-stitched),再交給裁縫縫製。

裁縫第一步驟會為顧客量身,並且詢問妳習慣的衣褲長度。印度的裁縫通常是男性,專業的裁縫不需要在量身時碰觸到顧客的身體。第二步驟是試衣,通常三天到一週以後,針對試衣過後不滿意的部份還可以再做免費修改。裁縫往往會留一至兩吋左右的縫份,因應身材變化還可再改尺寸。清奈有一家著名的一小時裁縫服務,位於 Renganathan Street,小小一個 plaza 藏了數十家裁縫業者,各有所長,周圍的 T-Nagar 則充斥著服裝百貨公司。鄉下地方的人會特地進城來到這些服裝百貨公司一次採買全家所需的新衣,特別是在新年(Pongal)期間,他們利用這些一小時裁縫的服務,帶回立刻可以穿著的成品。


印度裁縫往往就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變魔術。

好的裁縫重要的技術在於剪裁。Sari, suit 等服裝市場附近都會有 matching store,提供上千種顏色的 linen 作為內襯或搭配顧客手上的單塊布料,通常也販售 Sari 下身內裡需要穿著的襯裙。好的裁縫能夠完美結合 linen 以維持服裝的結構均衡,這樣的手織的布料以及精緻的刺繡才能夠耐穿許多年。許多主打傳統 block print 工藝的大型成衣品牌例如 Anokhi 或者 fabindia 無法做到耐穿,裁縫承製的衣裳卻往往耐洗。這樣從布料、matching、飾片、縫製工錢等幾個步驟累積下來的總價格其實挺實惠的,適合對服裝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加以實現的人,且在每個環節都能認識不同的職人,享受和他們交流的經驗。做一件好衣服,能夠適穿各種場合,衣服其實也不需要買多。要注意的一點是,裁縫使用的機器未必能對應所有的服裝質料,機器織的 T-shirt、絲絨、羊毛等面料能夠處理的裁縫數量相對較少,比方說想在清奈找個能處理羊毛的裁縫,不如留到 Kashmir 再跟穆斯林裁縫好好商量。


忙碌的 Renganathan Street。

最後,假如你還是喜歡流連 mall,印度百貨公司的打折日期往往在年底與節慶,於此期間造訪印度的旅人可以把握機會。但我還是推薦以消費支持堅持延續傳統工藝的工匠或者以服裝製造協助鄉村婦女增加現金收入的社會企業。前者如 NGO 組織 Dastkar 在德里成立的展售中心、歷史悠久的 Dili Haat、網站 Hands of India, Maati Craft, Jaypore;後者如 Okhai, Needleswork Foundation, Subha 等等。我常跟朋友們打趣說在臺灣我們習慣了泰勒化工業生產,常用一種懷舊浪漫的情調喜愛手作的物品,放大它的價值,然而印度是一個機器比人工貴的地方,用大量雇員每個人僅從事單一細項工作,手作是一種理所當然。不管是植物染、紮染、編織,這些工藝我們在臺灣都不陌生。然而這種將傳統工藝與社群成員人生中重要的儀式結合,保持消費的習慣以使得從事工藝者有活化再造的經濟餘裕,值得臺灣借鏡。如此,工藝不再是博物館裡的展覽品,而是日常生活中能夠與之飲食起居的器物,也造就了不同層次的人與物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的關係。

【延伸閱讀】
南亞觀察:印度製衣指南 (上) - 裸露或遮蓋是不同文化的習慣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南亞觀察:《Customized Your Clothes in India 印度製衣指南 (下)
《南亞觀察》是紮根台灣、放眼南界的南亞研究資訊平台,以時事評論、學術論文、散文等不同形式的報導和多元化的題材,探索內涵豐富的南亞百態,建立具備台灣觀點與南亞觀點的南亞知識資料庫。http://www.southasiawatch.tw/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