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中國在非洲推動新殖民地主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中國在非洲推動新殖民地主義

2018-08-05 17:05
七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四個非洲國家,並在南非出席金磚五國領導人峰會,凸顯了北京對非洲的重視。(習近平搞大撒幣外交,截圖取自/美國之音影音)
七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四個非洲國家,並在南非出席金磚五國領導人峰會,凸顯了北京對非洲的重視。(習近平搞大撒幣外交,截圖取自/美國之音影音)

七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四個非洲國家,並在南非出席金磚五國領導人峰會,凸顯了北京對非洲的重視。

習近平2015年12月宣佈對非洲提供高達600億美元的貸款和援助計畫。他表示中國旨在幫助非洲發展基礎設施、改善農業和減少貧困。根據2015年秋天舉辦的沃頓非洲商業論壇上引用的資料,中國對非洲投資從2008年的70億美元急增至2013年的260億美元。但中非關係充滿爭議。觀察家認為中國為非洲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以換取自然資源,是剝削行為。有些人指責中國的行為是「新殖民主義」,因為中國從非洲獲取了本國經濟發展亟需的石油、鐵礦、銅礦和鋅礦等原材料。

「安哥拉模式」=「新殖民主義」

中國在不少非洲國家採取「安哥拉模式」,以提供巨資協助基建,換取當地資源。自2000年起,基建資源訂單日益增加,大部份基建項目由中國融資。2004年,中國向安哥拉提供45億美元資金,換取當地石油供應;2008年,向剛果共和國提供90億美元,換取「鈷」原材料。中國在非洲巧取豪奪,相對能夠支援各國發展所需,正在非洲開啟另一種「新殖民主義」。

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教授艾登(Christopher Alden)認為,這種以基建換資源的模式,使得中國可被視為「殖民者」,中國一旦成功主導非洲經濟,便可以利用其地位控制非洲國家。他質疑,中國只重視從非洲獲取資源,及為中國企業創造國際市場,這種「設計」等同將部份非洲國家,視為中國的「附庸國」。贊比亞大學政治學講師比巴拉(Phineas Bbaala)也批評,雖然中非經貿關係日益密切,但中國沒有提供太多技術轉移,有些國家又盲目生搬硬套中國發展模式,會令非洲愈益依賴中國,作為生存的夥伴,不利非洲可持續發展。

中國與安哥拉之間,以基建融資換取資源的經貿合作模式,成為中國與非洲國家發展經貿關係樣板。據中國政府公佈的數字,中國是非洲最大的交易夥伴,也是非洲最主要的投資方,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和融資存量,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專案主任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在《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真實的故事》一書表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模式不同西方國家,將(非洲的)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用自然資源做抵押換來貸款,給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資金。這種模式給非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非洲國家政府更多選項,而中國資本對非洲國家的誘惑,是這些貸款往往是不帶附加條件的。

非洲人反北京情緒

然而,從中國2018年2月上旬,被指控入侵非洲盟總部大樓電腦網路的事件來看,中國對非洲的巨額投資正在收到回報。中國政府否認在非盟總部大樓內,安裝了竊聽設備,但在非洲頗具影響力的法國《世界報》非洲版,最早披露了這一事件,西方主流媒體和一些非洲媒體,隨後也進行了報導。非盟一些官員私下指責,從2012年1月非盟總部大樓啟用到2017年1月,中國每晚入侵大樓內的電腦系統,並下載機密資料,然後傳回位於上海的伺服器上。技術人員發現,資料傳輸活動從午夜開始,到凌晨2點達到峰值。這一情況直到一年前被發現,但非盟對此一直不敢作聲。

這座位共19層的非盟總部大樓耗資2億美元,資金幾乎全部由中國提供。中國國營的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是大樓的承建方。大樓的裝修也是中國公司完成,甚至連大樓的建築材料,也全部來自中國。

中國在非洲耕耘已久,投資礦產,以及各項重大基礎建設,但非洲人並沒有因此感謝中國。原因很多,其一是大多數在非洲布局的中國企業只僱用中國勞工,把最低工資的工作,丟給當地人——中國採礦地區的失業率偏高。根據QUARTZ報導指出,中國企業在非洲國家進行的經濟活動,受到許多抨擊和當地民眾反感,包括帶來環境污染、種族歧視,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所作所為,幾乎等於在非洲圈地,在他國建立自己領土,即所謂飛地等等。

前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也許可以幫助改善當地基礎建設,但令許多非洲國家債務纏身,助長當地國家的「依賴」,也威脅當地的天然資源,比不上美國的「可持續」投資,協助非洲國家發展本身的能力,讓它們能「自給自足」。

中國特色的殖民統治

隨著經貿關係的蓬勃發展,中國企業為政治服務的特色,也在非洲各國造成爭議。戰略性物資是最顯而易見的面向,例如:納米比亞的鈾礦、尚比亞的銅礦、查德的石油等,都可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

目前在非洲各國的街道或商店中,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這些商品中的部分原料,即是來自於當地。「開採資源-中國加工-回賣非洲」,這種模式,根據奈及利亞中央銀行行長Lamido Sanusi在《金融時報》上的說法:「中國買走我們的初級產品,再把製成品賣給我們。從本質上說,這也是殖民主義。」

這種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主要在於中國提供的無息貸款裡,有著許多附加條款,例如:需要使用中國的工人、設備與技術等。「給你錢、幫你做」所隱藏的主詞「我們」,則呈現在與當地文化格格不入的成果上。例如:日前剛完工的肯亞蒙內鐵路,連接首都奈洛比到港口蒙巴薩,全長480公里,中國出資貸款38億美元、中國興建完成,駕駛與工程師,也都以中國人為主,遭到當地媒體批評「整輛列車看起來就像中國搬過來的,連介紹手冊都是用中文寫」——被批評為「不接地氣」。

歐洲的學者指出,歐洲有眾多的非洲難民和移民,是中國的殖民統治所造成的。中國在非洲的剝削,巴結貪污腐化的非洲國家領導人,讓人民失業率高漲,民不聊生,他們只好逃離「黑暗大陸」,到歐洲求生。中國的「一帶一路」對非洲和歐洲不是福,是大災禍。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