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文化日系列5】傳承臺灣文化日的時代精神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文化日系列5】傳承臺灣文化日的時代精神

 2017-10-17 17:30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我們紀念臺灣文化日,正是要記取臺灣文化協會主張做自己的主人,透過新文化、新思潮帶動臺灣社會改造,這份「自覺」與「自信」的「文協精神」。(民報資料照片,郭文宏攝)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我們紀念臺灣文化日,正是要記取臺灣文化協會主張做自己的主人,透過新文化、新思潮帶動臺灣社會改造,這份「自覺」與「自信」的「文協精神」。(民報資料照片,郭文宏攝)

96年前的10月17日,林獻堂先生、蔣渭水先生、蔡培火先生、賴和先生,以及許許多多臺灣先進,成立了以「謀臺灣文化之向上」為宗旨的臺灣文化協會,推展一系列提升民眾文化意識的文化行動。包括開設讀報社、巡迴放映電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演出文化劇、辦報、開辦知識講習會等,希望透過文化草根化,知識普及化,不只啟蒙大眾的文化意識,也帶動社會改造。臺灣文化日選在10月17日,就是為了紀念臺灣文化協會在20世紀初的臺灣,啟動了這個波瀾壯闊的文化啟蒙運動。

「自覺」與「自信」的時代精神

這場運動,充分反映了當時年輕人對臺灣充滿「自覺」與「自信」的時代精神。文協運動可以說是臺灣第一波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自覺運動,希望「喚起全體民眾徹底的覺醒」,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做自己的主人,透過新文化、新思潮帶動臺灣社會改造,朝向現代社會邁進。這場運動,更有著無比的文化自信:強調臺灣不只是臺灣人的臺灣,更是「世界的臺灣」。懷抱一股要將臺灣「貢獻於改造世界大業」的「氣魄」,要帶領臺灣急起直追,跟上新時代。這是何等氣魄,也是臺灣本土不可抹滅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紀念臺灣文化日,正是要記取這份「自覺」與「自信」的「文協精神」,也是提醒我們要記得當下的時代任務,致力開展屬於此時此刻的臺灣文化,透過提升文化力,提升臺灣。

民間文化力的迸發

其實民間文化力一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引領著臺灣社會前進。戰後臺灣,我們也能看到一波波文化行動的展開:像是新劇運動、臺灣美術史運動、民間歌謠採集運動、鄉土文學運動、小劇場運動、臺灣新電影運動,各種有形無形文化保存運動及社區營造運動,讓文化力在不同時代,成為引領社會前進的力量。如今,當代的年輕人也正透過文學、藝術、影像、音樂,甚至網路參與,站在歷史的傳承上,開拓臺灣文化的新視野。近來的植劇場、《通靈少女》、《返校》、《大佛普拉斯》、《花開時節》等作品,都呈現出「後解嚴世代」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連結土地的過去,認識自己是誰,發展出屬於這一個世代的文化想像,也將臺灣在地故事帶入國際。有傳承,也有創新,開展出更自由多元奔放的當代精神。

實踐文化民主化,支持民間文化力

面對民間蓬勃的文化力,政府施政的核心理念,在於「文化民主化」:確立人民是文化的主體,讓文化能夠自然地「由下而上」發展。政府的工作,是建構充足的支持體系,打造公民文化生活的公共領域,讓所有人在這個公共領域中,都能自然涵養土地上的文化養分,發揮個體獨特的創意,進而實踐平等、多元、多樣的文化公民權。支持體系越完整,就越能讓個體自由地發展。


鄭麗君認為,台灣文化發展,有傳承,也有創新,開展出更自由多元奔放的當代精神。

政府建構支持體系的工作,將從文化扎根作起,包括歷史扎根、教育扎根、在地扎根等三個紮根。透過歷史扎根,推動文化保存及重建藝術史,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作故鄉的異鄉人。知道自己是誰,才知道要往哪裡走;唯有先認識自己,世界才會認識我們。為了教育扎根,文化部和教育部將共同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讓文化藝術的美,成為孩子從小生活的養分。文化是從生活所在而發展,我們更要從在地札根,讓在地的常民文化與生活記憶,成為提供藝術創作源源不絕的題材。文化發展就像種樹一樣,根紮得越深,養分越充足,就越能朝向天空茁壯地生長。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我們相信透過催生藝文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生態系,將能復育文化生態,並積極創造臺灣文化與國際的連結,讓國際看到臺灣獨特的文化面貌,為臺灣文化在世界中尋找座標定位。

期盼在21世紀初始的臺灣,我們也能傳承臺灣文化日的精神,想像21世紀的臺灣文化總體營造。透過政府建構支持體系,支持民間文化力的發展,追求以文化提升臺灣,用文化在世界史上寫下臺灣人在21世紀的定義。

(系列完)

相關系列報導:
【台灣文化日系列1】陳水扁:不要忘記台灣的文化日
【台灣文化日系列2】學唱台灣最早的社運歌曲
     1920年代的知青必學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與〈臺灣自治歌〉
【台灣文化日系列3】「渭水之丘」的沉思
【台灣文化日系列4】​文化精神,台灣精神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