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聖母醫院服務對我而言又是一個不一樣的經驗。雖然過去我也曾在很多不同醫院服務過。我做過衛生局長與市立醫院院長,對管理醫院有經驗,但一到聖母醫院竟發現醫院賠錢。聖母醫院雖然服務量很大,共有六百張病床,規模不小,而且每日門診數約兩千人次,急診每日也約有130〜150人,住院病人有四、五百人,照理講,這樣的規模不應該賠錢。但我在2009年10月正式任職後發現,在之前的幾年,醫院都是虧損。後來,我發現以前都是外國神父做院長,在我之前,醫院有聘一個天主教徒也是台大退休教授任院長,但他已78歲,其實不太管行政事務,而且神父將經營醫院視為做善事,抱持「服務、服務、服務」的奉獻心態,對於台灣的健保制度,他們並未深入了解。
一般而言,病人來醫院看診治療後,醫院要去向健保局申請健保費用給付,但是並非醫院申請多少,健保局就會如你所申請的金額給付,健保局會審核如認為不應該給付,就不會給付,所以醫院申請的醫藥給付若被健保局扣太多,醫院就會賠錢。
改善健保申報 讓醫院轉虧為盈
我發現,如果以全台灣同樣擁有六百床的區域級醫院做比較,如花蓮門諾醫院或高雄阮綜合醫院,他們所申請費用都比羅東聖母醫院多很多,但被審核刪減的金額卻比較少。我發現聖母醫院所面臨的問題所在就是:第一、不懂得如何申報,有醫療服務卻未申請給付;第二、醫院申報的費用常被健保局核刪,給付被扣很多。
所以去就找健保局局長葉金川,我跟他說這些外國神父好像是聖誕老公公,照顧患者也不管盈虧,反正就是一直做、一直做,可是他們服務越多病患,請領到的給付反而更少,我認為這樣健保局對他們不太公平。他就請健保局負責申報核銷的相關人員來指導如何申報較合理,當然,我對醫院的病歷書寫和用藥、檢驗各方面醫療指標也要求院內同仁提高品質,同時我花了很多力氣招攬各科優秀的醫師加入聖母醫院的陣容,甚至遠到美國邀請在美國的台灣人醫師返鄉服務,為了解決留美醫師回台的專科醫師資格問題,我還向衛福部建議,如果留美的台籍醫師已領有美國的專科醫師執照,只要他們回台是到偏遠地區服務就給予認證,不必再考台灣專科醫師執照,為此,衛福部也提出「鮭魚返鄉服務」計畫,這樣也充實了聖母醫院醫師的陣容,提升了醫療服務的品質;終於經過了一年的努力,醫院的財務就回到正常,沒有虧損了。
第二年我發現鄉下醫院老人家很多,尤其原住民的部落,年輕人都跑到都市工作、讀書或就業,所以留在鄉下的都是老人,老人看病機會又特別多,如腰酸背痛需要復健或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痛風問題等等,所以,偏遠地區的醫院服務的病患者約一半以上是老人。尤其在我擔任院長後,每天都很早到醫院,七點便開始巡視,常常看到醫院大廳掛號區滿滿都是老人在排隊,不僅等掛號,也有很多老人等電梯要去復健,其中有許多行動不便者要坐輪椅,一般電梯只能容納兩台輪椅,所以等候電梯的病患常是大排長龍,其中有一、二十台坐輪椅的老人。我那時想台灣過去要蓋醫院時,應該沒有想到三、四十年後台灣醫院會變成以老人為主體的醫療服務。
台灣社會老化 籌建老人醫療大樓
三、四十年前,台灣的小孩比老人多。二戰後1950、1960年代台灣人口急速上升,當時生育率很高,一個家庭生5、6個孩子是很平常的,因此當時的醫療是以婦幼、保健與傳染病為重點。但是經過三、四十年的變化,台灣人口已開始老化,生育率不斷下降,而平均壽命則不斷延長。過去的人平均活到五、六十歲,現在活到七、八十、甚至九十歲以上的人越來越多。所以老人比例增加後,醫院服務對象便開始轉變。如婦產科與小兒科服務的對象減少,而洗腎、復健、三高等慢性疾病患者增加。
我發現當時醫院設施沒有以老人為中心思考是錯誤的。所以,我就想蓋一座老人醫療大樓,以老人看診方便的需求來設計,尤其是要方便輪椅進出。我向羅東聖母醫院董事會的神父們提出興建專門來照顧老人的醫療大樓的構想。神父認為我的想法非常好,但醫院沒有錢,雖然我來一年後,醫院已沒有虧損,但醫院也還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興建大樓。
我估算要蓋約5、6千坪空間的老人醫療大樓約需要六億,便向神父提議「可以來募款。」但神父對「募款」有疑問,可以去哪裡募款?這是聖母醫院過去沒有想過的事。其實,天主教會很保守,基本上,他們的原則就是不要向銀行借錢,因此主張「有多少錢,做多少工作;沒有錢,就不做!不要勉強。」所以,他們也沒有想要擴充。神父對於募款沒有把握,也感覺是很困難的事,但也不能向銀行借貸。
我認為台灣社會應該「有愛心,也有能力」支持我們想要做的工作。例如:慈濟,每年募款那麼多,台灣社會有那麼多人在支持,慈濟不僅蓋醫院,還有很多慈善工作。我認為神父們來台灣六十多年,服務足跡遍及宜蘭羅東、澎湖馬公,已為台灣做很多善事。如今想要照顧老人需要經費,我相信台灣社會一定會支持。所以,我向神父說:「不要擔心,我來負責募款」!神父聽完,還是不放心,就向羅馬教廷報告此計畫。
我當時預估用五年時間來募集六億經費,每個月募一千萬,一年募一億二千萬,五年剛好六億為目標,就能完成興建老人醫療大樓的計畫。羅馬教廷派三個財務專家來和我會談,第一就是告訴我「絕對不能借錢」,第二是「不能中途蓋不下去,讓教廷善後」,也說明要從羅馬拿錢來協助台灣很困難,而且天主教會是全世界的團體,還有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很貧窮,羅馬教廷若有錢也是要去幫忙更困苦的地區,不可能拿錢來台灣。
他們問我要以何種方式募款,我就跟他們分享我從學生時期為山地服務原住民偏鄉募款,以及辦《台灣文藝》、主持台灣人權促進會或支持社會運動的經歷,我認為只要我們做的工作是正確、有價值的事,台灣社會就一定會給予支持。就如聖經所說只要咱符合上帝的意旨,上帝自有安排,我們毋須煩惱。
相關影音
延伸閱讀:【專文】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28)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