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觀察站】 親中派所做的民調能信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觀察站】 親中派所做的民調能信嗎?

 2017-12-27 11:55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圖/截自Youtube新聞畫面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圖/截自Youtube新聞畫面

民進黨親中派代表性人物之一吳子嘉主持的《美麗島電子報》,日昨公布一項民調,稱蔡英文總統信任度和滿意度持續下滑。這個民調立即引起引來不同解讀和呼應,有人藉機唱衰民進黨。這十分符合台灣人的個性,生雞蛋的没有幾個,拉雞屎的一大堆,與外面人鬥爭外行,內鬥自己人很內行。

泛藍高層人士過去習慣赴國外深造,因為鍍了一層「金」回來,身價就很不一樣,升官發財的機會大幅增加,台灣現在也有一個不正常的現象,有些人喜歡到中國去,沾上一些紅光,身價自然不同,好像經過強國加持,就可高人一等。

吳子嘉最近很「紅」,因為他剛到中國參加「全國台灣研究會」召開的「2017年台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他是首位受邀出席台研會座談的綠營人士,還在會中發表主題報告。「全國台灣研究會」是中共第一級的統戰單位,「20所辦的座談會是最紅的統戰會議,吳子嘉去參加,進化成為邵宗海之流的人物,真是「可喜可賀」?! 這是百分百的統戰機構,進行的百分百的統戰工作,吳子嘉具有民進黨籍,不知道此行有没有向民進黨報備,得到黨主席蔡英文的核准?

民調的原始用意在掌握社會脈動,做為施政決策參考。但近來演化結果,民調已成為宣傳造勢工具。過去中共執行「入島、入戶、入心」統戰策略,又有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模式,當然不會放過民調這個對台統戰利器,達到製造輿論戰政治效應。吳子嘉主持的《美麗島電子報》做出來的民調,會不會自覺、不自覺地掉進中國統戰的陷井,天曉得?

還好現在大家現在並不盡信民調,因為台灣的「民調」常常是「蓋離譜」,只是參考用的,並没有實質的作用,在台灣這是普通的政治常識,如果有人煞有其事引用這些數字,大作文章,根本是没有必要的。

美國的蓋洛普博士(George Gallup)是蓋洛普機構的負責人,他在1935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以系統隨機抽樣調查,獨排眾議成功預測羅斯福當選而一戰成名,成為選戰民調的始祖,蓋洛普曾經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設立分公司。

新黨色彩鮮明的丁庭宇在台灣成立公司,一度以台灣蓋洛普公司的名義,發表各項民調,也曾經得到行政院、各縣市政府及所屬機構委託進行民調,可是早在2002年,美國蓋洛普就收回台灣蓋洛普的商標授權,台灣蓋洛普不能使用gallup這個名稱。

民調的結果,只能參考看看,連蓋洛普自己就踢到過鐵板,他在1948年預測共和黨的杜威(Thomas Dewey)會擊敗民主黨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但結果剛好相反,事後他的解釋是因為他們的民調只做到選前三週,而其他專家學者反省的聲音包括開始正視民調中的抽樣誤差,在激烈選戰中的扮演角色。

媒體公布的民調,往往是外包給民調機構執行,一份樣本數1,068份的民調報告,花個幾萬到十數萬不等就能獲得,過去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傳聞,有的媒體做的民調結果,和自己立場想要的相近,就見獵心喜地公布,如果出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就全面封殺,胎死腹中,因而許多民調的背後,都會出現各種陰謀論。台灣社會環境的特殊因素,也是造成民調測失準的因素,歷經長期威權統治,一些人仍然不願關心與評論政治,調查中不表態、拒訪者如何詮釋,成為一大問題。

蘇建洲教授以自身實務工作經驗指出,他曾經一整年詢問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的滿意度,經常出現一聽到「馬英九」三個字就掛電話或是說「這個你不要問我」的受訪者,然而在標準作業程序中,這些都會被歸類為「拒訪」或是「未表態」,這些都會影響最後的民調結果。另外,現代人都使用手機講電話,民調卻還是一直在用室內電話做抽樣,這樣的民調如何有可靠性呢?

國內民意調查常提及樣本代表性檢定以及依照母體比例進行加權處理,樣本代表性會影響民調結果。樣本是從「母體」抽出,以這些抽出的「樣本」調查結果去推估「母體」的實際態度,代表性足不足?存在許多「棉角」。如果未經嚴謹抽樣程序,所得樣本就可能與母體產生乖離。過去《聯合報》系曾做一項民調,歷屆總統誰對台灣最有貢獻,假設該報偏向從眷村取樣,調查結果當然是蔣家第一名,不讓人感到意外。

所以民調僅供參考,不可盡信。對遊走兩岸人士主持的媒體所做之民調,更應如是觀。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