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嘉義新港,一定會想到新港奉天宮,媽祖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媽祖廟旁有一間開了將近40年的診所——陳錦煌診所,一直守護著當地民眾的健康。
1981年陳錦煌放棄台大醫院的工作,回到故鄉開診所,完成父親的願望。陳醫師說,在日治時代,他的父親是「限地醫」,雖然合法替鄉親看病,但沒有受過正規醫學訓練,因此心中一直盼望有孩子在受過正式訓練後,能回到新港服務鄉親,後來這個願望落在最會讀書的陳錦煌身上,台大醫學院畢業沒幾年,陳錦煌就放著在台北妻兒,一個人回故鄉開診所。
1987年解嚴,回新港執業第7年,全台瘋大家樂,每周二、周五開獎後,很多人來掛號求診都是因為「槓龜」引起頭痛、失眠、心律不整等症狀,陳醫師稱之為「大家樂症候群」。
拜神求明牌,簽不中看醫生、簽中就找電子花車跳脫衣舞謝神,整個社會風氣都在改變,讓陳錦煌很擔心,心中期盼透過文化、藝術、閱讀改變新港,讓新港的孩子不要變壞。於是他去找了同樣身為新港子弟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論輩份林懷民要叫陳錦煌叔叔,雖然林懷民年紀比陳錦煌還大一些。後來雲門舞集回到新港公演,引發轟動,陳錦煌只表示「希望新港的孩子看到脫衣舞時,也能看看具世界級水準的藝文表演」。得知陳醫師的想法後,林懷民慷慨把15萬演出費捐出來,這筆錢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第一筆捐款。
1981年陳錦煌放棄台大醫院的工作,回到故鄉新港開診所,完成父親的願望。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走進新港文教基金會,門口高掛著一個牌匾,上頭寫著「公爾忘私」。這塊牌匾是林懷民送的。這是林懷民老師的曾祖父傳下來的一句話,林懷民的祖父刻了塊牌匾分給家族成員,林懷民也分到一個,將它送給新港文教基金會。
在社區發展概念還模模糊糊的年代,新港文教基金會可說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先驅,帶動各地的社區,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未來。
如今,新港文教基金會不僅有一個圖書館,也有圖書巡迴車,持續推動藝術生活化工程,更關心地方產業發展、照顧鄉親的身體健康、為環境永續找對策。
陳錦煌接受公視《頂真人物》說「社區遇到什麼問題,一個人沒辦法解決的時候,就透過基金會這個平台,大家一起集思廣益來解決。」他也謙虛地說「基金會是眾人的,陳醫師是其中一個,我沒有那麼偉大」!
陳錦煌醫師開玩笑說,在基金會出出入入的義工、朋友、大家在「公爾忘私」牌匾下來來去去,久而久之都不小心吃到「公爾忘私」的口水,大家都會把公共事務擺第一,忙完公的才去回去做私的;而這也是基金會能細水長流、長長久久的最主要原因。
陳錦煌認為,人民要靠自己,凝聚由下而上的力量,下一代才會比我們這一代更好。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陳錦煌也認為「政府是由上而下,在高處總是有很多地方看不到;但民間是由下而上,比政府更了解地方的問題」,這是他創辦新港文教基金會30多年來,最大的體會。他也強調,民主是「以民為主」;台灣要民主化,不能什麼都靠大有為的政府「人民要靠自己,凝聚由下而上的力量,下一代才會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公視台語訪談節目《頂真人物》
播出時間:2019年5月5日(週日)下午5點半
訪問人物:營造社區良醫 陳錦煌
影音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