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苗栗山海奏鳴曲 跟著山線和海線鐵路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苗栗山海奏鳴曲 跟著山線和海線鐵路走

 2017-03-13 16:47
圖/戴振宇提供
圖/戴振宇提供

台灣是個海島,但是日本人最早規劃西部縱貫鐵路時,在軍事考量下刻意依山而行,後來雖然以物資運送為優先,路線有所更動,但仍是遠離海岸線。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起飛,台灣物資開始大量出口,但是行經苗栗台中間的鐵路坡度過陡,導致列車運量無法提升,於是總督府乃在竹南彰化間另築海線鐵路,運輸瓶頸才得到部分的解決。

如今鐵道列車走海線,經過談文、大山兩座無人站後,隨即抵達後龍,接著就要跨越寬闊的後龍溪。

位在後龍溪南岸的「龍港車站」,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個陌生的小站,兩條冷清的月台與一棟廢棄多年的站房,已清楚說明此站乏人問津的程度。事實上這個這座台鐵西部幹線業績最慘澹的車站,卻有個讓人難以置信的輝煌過往。

帆檣雲集,寮港歸舟 

原來龍港舊名「公司寮」,清雍正年間就藉著後龍溪的水運而發跡,由於地處與中國直線距離最短之口岸,在直航廈門、泉州方面佔盡優勢,又因距台灣南北各港口距離相等,又逐漸發展為台灣西部貨物集散地。當時寬闊的河面帆檣雲集,入夜後燈火通明,「寮港歸舟」名列苗栗勝景之一。

日本時期此地被列為軍事要塞,一度遭到封港的命運。國府接收後雖恢復與中國對渡的局面,但1947年因一場霍亂而再度封港。其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與對岸中國往來中斷,加上河口泥沙淤積,「公司寮」的春天從此一去不復返。如今僅剩下火車站北側小聚落內的紅磚古厝殘跡,娓娓道出世間的興衰起落。

列車離開龍港這個孤寂小站後,隨即飛渡西湖溪。逼近出海口的橋樑,是鐵道迷口耳相傳的熱門攝影地點,來到溪畔只見滄海孤舟白浪滔滔,一旦列車行至橋中央,鐵道迷立刻按下快門,霎時碧海、藍天、風車、漁船都一起被收錄在回憶之中。

渡過西湖溪,鐵道旁的「好望角」也是苗栗人氣超高的旅遊勝地。

原名「半天寮」的「好望角」,雖然標高不過60公尺,然而無遮蔽的視野卻能讓整個海岸線盡收眼底。來到頂端,強風吹拂下只見一座巨大白色風車不停轉動著三尖葉片,四周散布數個廢棄的碉堡,若不是步道旁攤商林立,還真有點不毛礦地的蒼涼。

淺草坡地,挑柴古道 

走到搭建在碉堡上的木造展望台,前方一條石階沿淺草坡蜿蜒至下方的田野間,這是早年附近居民撿拾海邊漂流木當燃料的路徑,因此被稱作「挑柴古道」。至於田野的盡頭就是一片汪洋,朵朵浪花與周遭丘陵上的風車鋪陳出一首壯闊的山海鳴奏曲。海線鐵道就在這碧海藍天之間切穿而過,奔馳的列車由高處遠望,宛如一條彩色毛毛蟲緩緩爬向無邊無際的遠方,療癒效果滿點。

列車沿著海岸的淺草坡地行駛了八公里,才緩緩停靠白沙屯。這座以「拱天宮」聞名的小聚落,因東北季風帶來大量白沙堆積港邊而得名。目前聚落邊的堤岸內,有以兩節平快車車廂構成的主題餐廳─「石蓮園」,除販售鐵路便當外,也附帶經營民宿,是苗栗海線地區相當有特色的景點。

白沙屯的下一站──新埔,據傳是台灣西部幹線最靠近海洋的車站。爬上立於高台的車站門口望去,數十公尺的堤防外就是台灣海峽。

新埔站現今的站房完工於海線通車時的1922年,以泥為牆體,外側覆蓋木板,上方瓦頂只有一面斜坡,後方左側延伸出一座山牆,外觀和先前的談文、大山兩站相似,皆為「歐山式」的造型,為當年海線制式站房。由於業績不振,這些小站的老站房因利用率低而逃過改建的命運,但也在乏人問津的情況下呈現殘破不堪的窘況,鐵路局甚至一度有將新埔廢站的打算。好在新埔站週邊有「秋茂園」等景點,在觀光考量下台鐵才決定咬牙經營下去。

對老一輩而言,「秋茂園」可說是耳熟能詳的風景名所。台灣共有兩座秋茂園,一在台南市,一在通宵海濱,兩者皆為旅日華僑黃秋茂所創建,是六零年代紅男綠女約會的最佳去處。不管是台南還是通宵的秋茂園,都是佔地廣闊綠樹成蔭,其中最大特色就是園內充滿水泥製成的Q版公仔,靜靜扮演著童話故事、歷史典故以及勵志楷模的角色,非常具有「時代性」。在現今以聲光效果的取勝於娛樂風潮下,秋茂園可說是個相當另類的遊憩空間。

神社與日俄戰爭紀念碑 

一提到通霄,馬上就讓人聯想到虎頭山。

由通霄車站前的中山路至通霄國中右轉即是虎頭山的「參道」。順著被稱為「參道」的柏油路,不一會即抵達位於半山腰的通霄神社。一般而言,日本時代在台灣所興建的神社,除了奉祀日本神話中的「天照大神」外,還陪祀1895年攻打台灣時病故的指揮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只是國民政府遷台後,這些日本神社大多遭到破壞,所幸通霄神社幸運地被改建成忠烈祠,因此保持了完整的祭祀空間。

後來這座忠烈祠也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日漸殘破,近年經地方政府整建後開放民眾參觀。現今的通霄神社依山而立,以上中下三段階梯貫通全境,中段有一座水泥製的鳥居作為象徵性的門戶,上方則為昔日拜殿所在。只是因為政治因素,拜殿被改造成紅磚牆面、屋頂有燕尾脊的閩南式建築,屋脊正中間還立有一個青天白日黨徽,這突兀的狀況活生生的說明了台灣社會「去中國化」與「再中國化」的宿命。

離開神社後繞著柏油路蜿蜒而上,坡道逐漸陡峭,經過數個彎道後來到頂端的「日俄戰爭紀念碑」。

「日俄戰爭紀念碑」敘述著一段台灣參與東北亞強權競逐的往事。

日俄戰爭時,俄國駐遠東艦隊為日本所敗,因此緊急調派配屬在歐洲的波羅的海艦隊來亞洲支援。日本推測這支龐大的艦隊有三條行進路線,一時之間難以掌握其動向。1905年5月下旬,三名長駐在通霄虎頭山上的日本觀測兵,於清晨發現海面上艦影艟艟,遂向上級回報,日軍大本營判定為波羅的海艦隊,乃將艦隊埋伏在對馬海峽,一夜激戰,波羅的海艦隊全被殲滅。

基本上這個典故相當傳奇,讓人難以盡信。然而由木棧道登上紀念碑的平台後,這才發現當年遙望艦隊的事跡絕非空穴來風。以砲管狀的紀念碑為中心,向西望去,綠油油的平野伸向無邊的大海,岸邊通霄發電廠六隻巨大煙囪宛若伸手可及。轉向東瞧,青翠的山脈層層起伏,急馳而過的高鐵列車是半山腰最佳的風景。

山線勝景

山線也有不少鐵道文物,例如造橋、銅鑼兩站的站房,長方形的站體搭配三面突出的迴廊,廊下排列簡化的古典立柱,是1935年大地震後重建的式樣。然而苗栗與三義兩站才是山線之旅的重頭戲。

苗栗站最早設立於1903年5月,當時站房為木造,1920年改為磚造,後因業務發展需要,1972年拆除原有站房改為「凸」字型水泥建物,1987年又以鋁合板烤漆整修門面,白色閃亮的外觀讓人眼睛一亮。

近年苗栗車站再度改建,新完工的第四代站房採跨站式設計,外部折板式的屋頂呼應著山城遠方綿延的稜線,站體牆壁上開有數個大小不一的矩形窗洞,彷彿樂譜上高低起伏的音律,不但可增加結構體的變化,更有將自然光線引入走道中的功用。

售票大廳頂端以大紅色的花布構成一道道的波浪,搭配朵朵白花,讓客家的意象瀰漫整個內部空間。至於設在鐵道上方的候車室則以「空中客廳」的理念來規劃,藉由向外突出的落地玻璃窗,讓南來北往的列車成為旅人眼中不斷移動的風景。

鐵道文物集散地   

另外,在車站南方約200公尺的苗栗機務分駐所內,有一座「苗栗鐵道公園」,裡頭陳列著十多輛台鐵、森林鐵路與糖業鐵道不同時期的車輛,從蒸氣火車到柴油機車都有,堪稱最珍貴的鐵道文物。一旁還有一間「投煤展示館」,由昔日訓練蒸氣火車司機鏟煤的訓練場改裝而成,內部除保留兩座投煤場外,還陳列不少古老的鐵道機具,算是目前台灣較具有博物館規模的鐵道文物展覽場地。

一震再震的斷橋美景

三義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就是勝興車站與龍騰斷橋,由於路窄車多,因此騎自行車上山是個不錯的選擇。

舊名「十六份」的勝興站,因早年附近山區有十六座蒸餾樟腦的腦灶,因而得名。1908年設「十六份信號場」,不辦理客貨運僅供列車交會。1958年改名稱為「勝興」。為了增加山線交通動能,1998年鐵路局將三義豐原間的路段截彎取直,新的鐵路以高架化方式通過。新山線通車後,位在舊路線上的勝興與泰安兩站則遭到廢站的命運。

地處一、二號隧道間狹窄的台地上勝興站,侷促的位置注定業績慘澹。落成於1912年的老站房,以福州杉為建材,整幢建物以榫頭及榫眼接合,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屋頂為亞鉛版,屋簷邊緣呈鋸齒狀,下方樑柱為八卦和矛頭造型,極為獨特。據說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希望藉此鎮住來自周邊的煞氣。

除老站房外,勝興的站場設施也被完整的被保存下來,遊客可以恣意漫步在鐵軌上,不用擔心與火車爭道。至於站內那座樹立於1949年元月,由遷台後首任鐵路局局長莫衡所題「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402.36公尺」紀念碑,也是珍貴的文物。

距勝興車站約五公里處,有一座「龍騰斷橋」,該橋完工於1907年1月30日,高33公尺,由磚拱、鋼樑、鋼椼架所組成,是跨越魚藤坪溪的鐵道橋梁。1935年大地震時被震得柔腸寸斷,當時總督府鐵道部在西側 80 公尺處另建新鐵橋加以取代。

1999 年921大地震時,龍騰斷橋殘留的第4座橋墩又遭攔腰震斷,可說是台灣近代地震災害的見證者。如今北端六個、南端四個紅磚橋墩聳立在青山綠水中,優雅的弧度令人讚嘆。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7期(3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