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孤千古不知年,天外飄來葡牙船;
福爾摩沙一聲喊,世界地圖有台灣 --福爾摩沙詩
台灣孤島,雄立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方的大海中,悠悠千古,千古悠悠,不知已有多少千萬年。
地質學家說,台灣海島約在100萬年前,就已出現在此大海中,與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同時出世。台灣和亞洲陸地原是相連,歷經幾次地殼變動,升升沈沈的滄海桑田,最後成為從海中褶皺隆起,四無依傍的孤島,屹立迄今。
台灣島隔著海峽,離亞洲大陸最近處130公里。南北長395公里,東西最寬144公里,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山多平原少,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百座,最高的玉山海拔3952公尺。島的形狀像一條尾端狹長的番薯,是地球第38大島。
台灣西南部內陸的左鎮、甲仙,和高雄平原丘陵的大崗山與大崗山後雞冠山,都可找到原來是在海底的貝殼與化石。
台灣島孤立於汪洋滄海中,茫茫波濤,千古悠悠,一直不為世所知。中國古文獻雖有海中「夷州」、「流求」等疑似指台灣的記載,卻朦朧模糊。
16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搶先來到澳門,建立基地從事貿易。相傳1540年代,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從澳門北往日本,航經西太平洋一地圖未標示的島嶼,船上水手遠望島上林木蒼綠美麗,不禁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語Formosa是美麗,Ilha是島,Ilha Formosa是美麗島的意思。然後就把此島標示為Formosa(福爾摩沙),也就是現在的台灣。
那葡萄牙水手當年「Ilha Formosa!」的一聲喊,就如初生嬰兒的一聲哭。世界地圖,從此就畫出了Formosa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台灣從此誕生,從此進入世界舞台。
福爾摩沙西南方的海邊,今台南安平,原是沙洲,舊名大員,原是平埔語。依閩南福佬語音,也寫作台員、台灣、大灣、台窩灣。荷蘭《熱蘭遮城日誌》寫作Tayouan。外來的荷蘭人最先在大員(台灣)建城居住,後來,就以漢文「台灣」作為整個福爾摩沙島的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