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找尋石門大壩的光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找尋石門大壩的光景

 2018-12-02 10:50
石門大壩群山環繞、依山傍水,欣賞美景四時皆宜。圖/董昱
石門大壩群山環繞、依山傍水,欣賞美景四時皆宜。圖/董昱

1964年啟用的石門水庫,是台灣農業與工業發展的見證者,壯闊的壩頂風光,也讓它成為旅行的首選。歷經半世紀的歲月,這座宏偉大壩也開始創新與轉型,2015年起,石門水庫透過活動及基礎建設的改善,希望能讓人們重新愛上石門水庫的美麗。

由下而上的長期爭取

「石門水庫的興建,其實來自桃園與新竹的社會人士,長時間由下而上積極爭取來的。」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暨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力庸說道。日治時期,桃園大圳雖然解決了中壢、桃園地區的缺水困境,桃園地區東南方、新竹縣北方卻留下了巨大的缺口。


石門水庫附近有許多楓樹環繞,是秋天賞楓的好去處。圖/董昱

東亞第一大壩的挑戰

1953年南北韓簽署停戰協定,和平穩定為石門水庫帶來曙光。此時,安定民生與經濟成長也成為建設台灣的要務,1956年行政院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遂而正式成立。

「以大壩工程而言,當時國內尚無大壩工程設計的經驗,因此必須以邀提計畫的國際招標方式進行。」李力庸說,石門水庫由美國提艾姆斯工程公司(TAMS)擔任設計,由莫克公司(MK)指導施工。台灣也派遣人員前往美國受訓,回國後協助後續的施工、監造等工作。過程中委員會更設立施工隊與機電隊,並招募甫退伍的工兵與裝甲兵加入施工團隊,以軍隊編組的方式進行管理。這段時間,石門水庫所孕育的工程師與技工,也成為國內後來各項重大工程的重要人才。


日暮時刻,大壩上的路燈與車軌是攝影愛好者的熱門題材。圖/董昱

「石門水庫施工過程經歷許多挑戰和困難,才完成這項亞洲指標性的工程。」李力庸分享。石門水庫本來的大壩設計為拱壩,但壩基開挖後發現地質不如預期良好,再加上當時法國發生拱壩潰裂的災害,因此,改為今日所見的土石壩。完工啟用前又遭遇颱風,造成石門水庫流域嚴重的沖失、崩塌,於是陸續興建義興攔砂壩、巴陵壩,才讓它具備抵禦颱風的能力。


石門水庫興建過程艱辛,竣工後特別設立紀念碑,感念當時不幸殉職的工程人員。圖/董昱

「石門水庫克服大量技術困境,在當年可說是國力的象徵。」李力庸說,石門水庫完工後,接連成為許多外賓參訪的重要景點,越南吳廷琰總統、泰國總統蒲美蓬、大韓民國總統朴正熙夫婦,都曾親自造訪參觀水庫。除了解決桃園、新竹地區農業灌溉的問題,石門水庫也帶來發電功能,包括石門電廠、義興電廠都是以其水力進行發電的重要設施。更重要的是,這裡也成為獨一無二的觀光資產,為桃園帶來無數商機。

美麗風光的嶄新體驗

「石門水庫,曾是北台灣的十大觀光景點之一。」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楊勝評驕傲地分享。石門水庫完工後,美麗的景緻成為國人週休二日的旅遊首選,不僅能夠在壩頂飽覽湖光山色,周圍飯店、樂園設施也相當充足。然而,隨著旅遊習慣的改變,石門水庫因缺水危機及觀光設施缺乏,一度失去光環。


在石門水庫舉辦的熱氣球嘉年華、楓半馬路跑,總是吸引眾多愛好者共襄盛舉。圖/董昱

石門水庫景色相當優美,位置接近羅馬公路及龍潭等地區,楊勝評認為,只要有好的規劃和創意,就能找回昔日榮景。由於水庫對水資源的保護,石門水庫的觀光不能仰賴新興建設,而大部分的人來石門水庫通常只會在壩上短暫停留,因此希望透過多元設計和安排,延伸旅客的活動空間。

2015年底,桃園市政府獲得交通部觀光局核定「石門水庫及大漢溪流域跨域亮點計畫」,以中央補助3億元、地方出資8千萬的預算規模,開始推動石門水庫區域結合運動、生態與人文的觀光轉型。「我們在大溪、中壢、平鎮、楊梅及龍潭等5區設計了專業導覽路線,希望旅客來此不只欣賞風景,還能領略當地人文之美。」楊勝評介紹,除了專業的導覽員之外,也在不破壞當地水文的條件下,修建基礎設施,包括阿姆坪薑母島上的環湖步道、溪洲的遊客服務中心等。

以亮點活動 活絡地方觀光

在石門水庫舉辦活動,不僅是推廣在地觀光,更是活絡在地經濟,在不同時節舉辦活動,像是6月熱氣球嘉年華、9月至11月間的石門活魚節及國際風箏節、12月楓半馬路跑活動等,運用不同媒介與旅客對話,為石門水庫的產業發展尋找無限的可能。「我們希望創造石門水庫當代的榮景。」楊勝評有信心地表示,如今石門水庫的活魚餐廳琳瑯滿目,旅客來此選擇也日益多樣。或許了昔日雄偉大壩的光景不再,再透過基礎設施改善及創意活動搭配,相信它的故事與山水景緻,仍將永續留存。


活魚餐廳琳瑯滿目,品嚐活魚早已成為造訪石門水庫的必要體驗。圖/董昱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41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