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萊辛到赫爾德建構德國民族文學的窗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萊辛到赫爾德建構德國民族文學的窗門

 2021-11-22 17:25
萊辛(左)與赫爾德(右)是奠基德國民族文學的先驅。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萊辛(左)與赫爾德(右)是奠基德國民族文學的先驅。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一個文學舞台與時代誕生,伴隨著人們的思想演進與變化!德國文學的開展,有其特殊地位與時代性。要如何從一個文學的沙漠中,走向思想奔放的狂飆突進年代,自有其承先啟後的歷史背景與神祕之處。

德國的文學,向來都是在邊陲。法國文學則是一直在歐陸享有主導的強勢地位。一方面,這是由於德國文字並未統一,由許多古德語跟拉丁語混雜而成,一直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才開始有第一本「德文版」的聖經!這讓屬於城邦與部落的封建德國,開始慢慢地有著自己的語言。

當然,德國與法國的狀態有諸多的不同。法國在甚早就成為一個富裕的大帝國,掌握了文化與經濟的脈動,也在17到18世紀,因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激起了「啟蒙運動」,也演變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震盪了整個歐洲,也讓法國周圍的鄰國,產生或大或小的深遠影響。其時,「戲劇」扮演了「思想的推進」、「民智的啟迪」、「藝術的傳達」、「自由的追求」,這可以從萊辛到赫爾德,這兩位奠基起德國民族文學的先驅身上,看見德國「狂飆突進」的決心與差異。

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德國的「狂飆突進」,差異在於:「啟蒙運動,主張以理性來開啟民主與自由的思潮,走出宗教化與奴役化的困境;而狂飆突進,則是認為情感的豐沛與感性的文學和藝術,才能催化打破現有體制的一線生機。」狂飆突進的反宗教、反封建、反專制訴求,激發了人們尋求「屬於自己的聲音」!此恰似一個不想再受人支配與安排的孩子,慢慢地走向大人之境……

萊辛,不到20歲就決定從事自由作家的職業。他同繆利烏斯一起出版了《歷史論文和戲劇評論》雜誌,此外他撰寫書評、詩歌、劇本(《猶太人》、《懷疑論者》),進行翻譯工作,從1751年起,他還為《柏林特許報》工作。這期間,萊辛對戲劇與詩歌間,做了清楚的說明。他說:「戲劇、雕塑這些是靜態的藝術,雖然可以看到猙獰與靈動的表情,但其思想依舊需要內心的思考與感受才能參透;而詩歌則是動態的藝術,在流動的文字間,昇華了心靈,提升了靈魂。」

不過,萊辛的理論,赫爾德並不全然認同。他認為,文學是力的藝術。音樂才是時間的藝術,而在某些層面上,文學、詩、繪畫、音樂,皆是一種力的藝術。也因此,這些帶來力量的存在,就是德國市井小民,對抗封建階層下,最好的武器。對此,赫爾德主張,不要模仿法國的文學和藝術。相反地,其走訪民間,想要把德國最純樸、在地的民歌留下!

從萊辛到赫爾德建構德國民族文學的窗門,可以發現:「要建構一個民族文學的歷程,是要從一個集體思想的共同體開始。或許,一切的開端都是偶然,但毫無例外的是,需要眾多的思想家一棒接著一棒前進,才能在無垠的星河中,留下那一顆顆閃亮亮的文化瑰寶!」此刻,我們也許可以思考一下:「那台灣的文學呢?要怎麼接下前行者的棒子,開創起一個傳承的道路呢?值得期待!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