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來去內地/人止關與霧社事件的景點巡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來去內地/人止關與霧社事件的景點巡禮

 2017-01-09 17:19
現今所見之馬赫坡社部落舊址。圖/鄧相揚
現今所見之馬赫坡社部落舊址。圖/鄧相揚

一、前言

「霧社事件」,是日治昭和5年(1930)賽德克霧社群族人不堪日本殖民地政府極權統治,本著反奴役、反霸權、寧為玉碎之大無畏精神,展現族人恪遵祖先遺訓、維護Gaya,締造了臺灣原住民族群在日治時期最大模模的抗日事件;而莫那魯道和抗日烈士反暴政、爭自由、爭人權的精神,更是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馬赫坡部落(alang Mehebu)為霧社事件的主導部落。霧社事件結束後,馬赫坡社遭到日人廢社,除於塔落灣溪畔設立富士温泉療養所(今廬山温泉警光山莊),供警政人員休憇外,其毗鄰的廣濶山林則劃為賽德克族土魯閣群富士社(今仁愛鄉精英村廬山聚落)的生活領域。

臺灣終戰後,富士温泉易名為廬山温泉,隨著國人經濟成長,該區逐漸成為知名的溫泉區,並興建大量旅館及休憇設施,而原馬赫坡社聚落遺址遭到破壞,未遺留歷史陳跡。

二、霧社事件的相關景點如下:

1.人止關

人止關為眉溪上游處的狹谷地形,於台十四號省公路上,介於埔霧公路大觀橋與仁愛橋之間,短短數百公尺二側峭壁千仞,相傳昔日是原住民與平地人的分野處,指平地人應止步之意。

霧社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為抗日,於此死守隘口;過去因原住民與平地人居民起爭端,官方為了防止事端擴大,也於是在此設立關口。 1902年4月29日日軍埔里守備隊約百餘人欲進入霧社地區偵查,卻遭受到霧社群約二百人在人止關附近發生戰鬥,由於受到來自高地的攻擊,日軍中山中尉、大村少尉等18人受到輕重傷。                                      

2.霧社抗日紀念碑

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和中國出現政治緊張與對峙,政府為了防備空襲,下令各地挖掘防空壕。1953年仁愛鄉公所在仁愛鄉警察分局(前霧社分室)的後方進行挖掘防空壕時,挖出三十餘具枯骨,經證實為霧社事件抗日志士的遺骸。國府為了表彰抗日志士之志節,將此遺骸合葬於霧社櫻台,取名為「無名英雄之墓」,並立碑紀念,此即今之「霧社抗日紀念碑」。

每年10月27日由南投縣政府、仁愛鄉公所在「霧社抗日紀念碑」舉行追思活動,藉此追悼霧社事件抗日志士的英靈。

3.莫那魯道之墓

霧社事件平息後,莫那魯道的遺骨於1933年尋獲,其後送交台北帝大(今台大)土俗教室供作研究標本。臺灣終戰後,國民政府為軫念莫那魯道及志士抗日之志節,在霧社櫻台興築「抗日紀念碑」,供國人憑弔。1973年10月間,莫那魯道的遺骨迎回霧社,禮葬於「霧社抗日紀念碑」園區,內政部亦對莫那魯道加以褒揚,其牌位奉祀在台北市圓山之忠烈祠內。

「莫那.魯道精神不死!」的口號,於1990年代被臺灣原住民族視泛族群的團結象徵,「霧社事件」亦成為國小必讀的教材。


圖/「霧社事件(含馬赫坡)文化資產資源調查研究案甄選須知 」計畫主持人鄧相揚先生提供。

4.莫那魯道塑像與霧社事件群像

1997年莫那魯道的塑像被南投縣政府豎立在「霧社抗日紀念碑」園區內。圖/鄧相揚

5.巴蘭部落頭目Walis‧Buni(瓦歷斯‧布尼)之墓舊址

6.馬赫坡部落舊址之抗日勇士塑像

圖/「霧社事件(含馬赫坡)文化資產資源調查研究案甄選須知 」計畫主持人鄧相揚先生提供。

7.清流部落「餘生紀念碑」

8.清流部落之餘生紀念舘

清流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西方,東瀕中原、眉原部落及中興大學蕙蓀林場,西接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東南臨北港溪,西以有眉原溪環繞,北方倚眉原山為屏,是一風景秀麗之原住民部落。

此地原為泰雅族眉原群的傳統領域。日人治台後,將此地編為「官有地」,1921年被漢人拓墾,形成小型客家聚落。此地因位於北港溪與眉原溪匯流之台地上,遷居之初,日人取名為「川中島」,隸屬台中州能高郡管轄。國民政府治台後,改稱「清流部落」隸屬仁愛鄉互助村。

清流部落居民均屬賽德克族Seediq,族人們雖自稱Seediq Bale,意即「真正的人」,但被Truku、Toda族人稱作德奇達雅群Tkdaya,意即「內山的人」。清流部落居民原居霧社地區Drodux、Gungu、Suku、Truwan、Mhebu、Boarung等部落,日人治台後,因長期不堪日人奴役暴政,旋於1930年10月27日發動「霧社事件」,震驚國際。後抗日族人遭到屠殺,日人復將僅存的「餘生者」298名,於1931年5月6日強制迫遷於此。

迫遷之初,族人或因水土不服,或遭殖民統治者之趕盡殺絕,截至1937年僅230人,如此瀕臨滅族之浩劫,雖不敢說絕無僅有,卻可謂世間罕見,先人身處精疲力竭之際,猶能忍辱負重,披荊斬棘,茹苦含辛地開荒墾地,慘澹經營,以維繫吾族尚存一息之生計。遷村之初,蒙眉原村落父老,憐憫川中島族人之困境,雪中送炭,提供生計所需,大恩大德,令餘生者沒齒難忘。

臺灣終戰後,政府將日治時期之「川中島社」神祠廢除。1950年「霧社事件餘生者」之一的仁愛鄉首任鄉長高永清Pihu Walis,為感念「霧社事件」先人的之偉業,並紀念餘生者在此地篳路藍縷,刻苦耐勞建立家園之事蹟,旋於「川中島社」神祠原址興建「餘生紀念碑」,以供後人憑弔。1986年此處由南投縣政府闢為園地,並立一石碑紀念。

九二一大地震後,仁愛鄉公所將「餘生紀念碑」加以改建,並建「餘生紀念館」,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投縣政府文化局之輔導,將「霧社事件」及清流部落歷史發展之史料於「餘生紀念館」公開展覽,以茲紀念,並省思現今全球族群的衝突及追求和解之道。

9.霧社事件古戰場:一文字高地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6期(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