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智庫新發布的報告說,台灣有能力自行滿足未來軍備需求的一半,但另一半較精密複雜的武器系統,包括具有垂直起降功能的戰機、多性能直升機和自造潛水艇等,仍然必須依賴外來的國際協助。
這份由華盛頓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發布的報告也指出,台灣國防產業不夠分散,主要生產者集中於三家與政府有聯繫的防務機構及大廠:中山科學院(NCSIST)、漢翔航空工業(AIDC)及前身是中國造船的台灣造船公司(CSBC),台灣政府要發展自主國防產業,應擴大機會讓中小規模國防企業能有更多投入。
報告撰寫人之一,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大維(David An)星期四在該智庫與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合辦的座談會上表示,台灣國防產業每年營收達23億美元,約佔每年台灣國防開支23%,但這些營收絕大部分都由上述三家國防大廠吸收,其他大約200家規模較小的中小型軍工業公司,合起來全部營收只有3300萬美元,佔所有本土國防產業營收總額不到0.5%。
安大維並且以台灣國防產業在全台灣分佈地區的「熱圖」(heat map)指出,三家指標性的軍工業大廠分別位於台北附近(中科院)、台中(漢翔)和高雄(台船),另外88家供應各種光學儀器、纜線、感應器、通訊設備等零件的私營企業也都在其附近,這些設備地點過於集中,而且都位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地區。相較之下,美國的軍工業及國防合同商的分佈「熱圖」,大部分是接近軍事基地和人煙稀少的地區。
安大維說,在中國正不斷加大對台軍事壓力之際,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善用自己的國防產業實力,而不是被動的等待美國提供的武器設備。他說,台灣的中小規模國防產業有極大發展潛力,蔡英文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擴大「安全審查」(security clearance)級別,讓這些私營企業加強對知識產權和信息安全的保護措施,得到政府的信任,讓這些供應商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防產業,如此也會有利於更多草根性的研發和創新。
最近才到台灣參加「美台國防產業論壇」的美國軍工業公司AMS集團資深副總裁佩里(Michael Perry)也在會上當場宣布,該公司在領導層會議決定,將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因為台灣的國防產業發達,有許多彼此可以合作的商機,台灣的強項包括造船能力、無人機及網路安全等。
佩里說,當他18年前以供應商身份到台灣時,與台灣的合作對像是一種交易性質的關係,如今再到台灣,卻是從如何建立彼此長期夥伴關係,以及如何將台灣帶入全球國防工業供應鏈的角度著眼,這也是未來彼此合作的重要關鍵。他認為,台灣人教育程度高、願意創新,許多軍工業都與大學有合作關係,是非常值得合作的對象,不過他也不諱言,台灣的國防產業發展也有重要挑戰必須克服,那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及信息安全,這也是他最主要的關切。
在這場關於美台國防產業合作的座談會上,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也表示,過去10年來美國力推台灣發展不對稱軍事能力,有一部分理由是因為美國無法完全滿足台灣所需的防衛能力,在長期不願提供台灣潛艇平台的情況下台灣最後決定自行建造,但美國的協助仍然極為重要,雖然美國國務院終於批准對台灣潛艇技術的行銷許可,但接下來美國是否批准輸出執照更加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