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The Guardian)8月22日報導指出,曾被譽為「民主女神」的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為國家實質領導人),在上週四被剝奪愛丁堡榮譽市民獎(Freedom of Edinburgh Award),原因是她拒絕譴責緬甸軍方對付「羅興亞人」(Rohingya)的暴力驅趕。據多家外媒報導所悉,這是翁山蘇姬近1年來,接連遭到唾棄、撤銷的第7個榮譽獎項(亦有媒體報導,這是1年來她遭取消的第9個國際榮譽獎項)。
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的統治包袱,源自於她所領導的新政權,以及執政黨背景多數為出身軍方者,基於「存在決定本質」定律,蘇姬必須尊重,甚至屈服於其它軍方大老意見。目前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成立於1988年9月27日,發起人包括前緬甸陸軍副總參謀長昂季( Aung Gyi)、緬甸前國防部部長丁吳(Tin Oo),以及和翁山將軍的女兒翁山蘇姬。換言之,執政保守是為了,鞏固基本盤,避免「內部向心力」崩垮,也避免下次民主選舉敗北,引發既有執政政權失去統治權危機。
「羅興亞人」多數既無醫療保險,更難奢望擁有緬甸公民身份,這些少數族群,既然絕大多數沒有投票權,翁山蘇姬因而不理會他們,甚至在公開場合也絕口不提「羅興亞人」(Rohingya)這個字眼,避免讓佛教徒位居絕對多數的「緬甸民族主義者」生氣,這可以說合乎政治人物的理性判斷(趨吉避兇);結果,卻引來國際社會,對於翁山蘇姬政權,處理「羅興亞人」面臨嚴重人道危機,置之不理的冷血控訴。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今年5月間,有意為翁山蘇姬的執政理念,做出說明辯解指出:她是個政治務實工作者,試圖在緬甸這個政治高度緊張的年輕民主國家,透過有限權力,推動民主進程;因為軍方仍在內部擁有強大影響力與否決權。外界國際社會認為,翁山蘇姬處理少數族群「羅興亞人」問題,顯得麻木不仁;原因來自於她是挾主流民意的「授權」當選(譯註:何不直截了當指出,緬甸西南省份的數百萬羅興亞人,根本沒有投票權);而且她的處境痛苦,地位「高度不保」(譯註:任何拒絕改革政權,旨可如此宣稱)。
執政傲慢典範
歷來「執政保守」,以及「執政改革」,這2種路線始終存在矛盾、緊張關係。而且,「保守」或「改革」程度如何?才算數,也莫衷一是。多數情況下,新興政治勢力取得執政權,會出現保守與改革力量並存,有時會出現兩股力量彼此拉鋸、鬥爭情況,導致一個標榜改革政權,結果只願「做半套」,聊備一格,並且很容易被看破手腳。
翁山女士的民主改革政權,卻很另類。8月21日她在新加坡出訪期間,發表演出指出,「羅興亞人」是若開邦北部的「難民」,拒絕承認他們是緬甸國家的一份子。演說中她的譴責對象,竟然是當地的恐怖主義反擊,而非軍方的殘暴武力鎮壓。她還無悔硬心指出,緬甸以外的國際社會,想怎麼批評,隨他們去(譯註:其執政傲慢態度,於此可見一般。)
曾被西方授予許多獎項的翁山蘇姬因不願公開反對緬甸軍方,對於若開邦少數族群羅興亞人的暴力行為,近年廣受外界批評。位於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市,已在8月23日追隨牛津、紐卡斯爾,以及格拉斯哥(蘇格蘭)等城市,撤銷2005年頒發給翁山蘇姬的榮譽市民獎章。
愛丁堡市長當年,為了表彰她遭受緬甸軍政府軟禁期間,仍致力「宣揚和平與民主」,曾將她跟南非的已故的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相提並論,稱她為「面對壓迫的和平抵抗象徵。」
2016年翁山蘇姬成為緬甸國務資政(state counsellor,即相當於緬甸總理,國家實質領導人),對於內部少數族群羅興亞人遭軍方鎮壓迫害,導致近70萬人逃離奔赴孟加拉。大批村莊被夷為平地,數萬人因而喪生,許多婦女遭到軍方襲擊、強姦等酷虐暴行。翁山女士卻始終不願站在弱勢者一方,為受害者發表呼籲談話。聯合國曾表示,緬甸軍方行為等於「種族清洗」。
蘇格蘭愛丁堡市長2017年11月,曾致信翁山蘇姬,呼籲她秉持「無可限量的道德勇氣與影響力」,允許羅興亞人,安全返回自己居住的若開邦(Rahkine),但一直沒有得到回覆。市長羅斯(Frank Ross)上週四提案提取消她的「愛丁堡榮譽市民獎章」,並獲得議會無異議通過。
今年3月間,位於美國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The US Holocaust Museum)宣佈撤銷頒發給蘇姬的埃利.威塞爾人權獎(Elie Wiesel Award),批評她不僅沒有制止緬甸軍方對羅興亞少數族裔的「種族清洗」,甚至始終拒絕承認此一「犯行」。先前,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生會(LSE students Union),也撤銷她的母校傑出校友獎章。
(2012年緬甸羅興亞人難民資料照片。取自/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