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泰源事件失敗的教訓和啟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泰源事件失敗的教訓和啟示

【紀念泰源起義50週年徵文比賽大專組第一名】

 2020-06-03 12:18
泰源事件是坎坷的獨立運動史上的重要標誌,泰源勇士們的行動,正是處在威權與獨裁對反面,作為不甘壓迫、追求自由的象徵,充分體現「哪裡有壓迫,哪裡有抵抗」的高貴精神。圖/民報資料照
泰源事件是坎坷的獨立運動史上的重要標誌,泰源勇士們的行動,正是處在威權與獨裁對反面,作為不甘壓迫、追求自由的象徵,充分體現「哪裡有壓迫,哪裡有抵抗」的高貴精神。圖/民報資料照

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坐落在泰源谷地,於1962年落成。(註1)海岸山脈的高山湍流造就險峻的地勢,讓這座監獄易守難攻、易入難出:對國民黨來說,用來監禁白色恐怖政治犯再好不過。但就在獨裁政權喜孜孜地以為它們關得下異己、壓得住台灣人的獨立意識時,距今五十年前,在泰源受囚的勇者們抬起頭來,在這個最為絕望的地方喊出聲:

「深信壓迫與奴隸存在時,
為自由奮鬥是應該的,
迫害與恐懼跟著時,
為爭取幸福是一種權力,
在今天,
為此努力實只是克盡天職與恢復人類的尊嚴而已。」
(註2)

戰後的苦悶歷史

台灣人受到什麼樣的壓迫與奴隸要從戰後說起。台灣人終於脫離日本殖民,卻換來國民政府「狗去豬來」的再殖民統治及二二八悲劇。(註3)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進一步整合黨、政、軍、警,建立無孔不入的監控體系;台灣人在這體系下經歷數十年「白色恐怖」,受清算、迫害甚至殞命。(註4)因為獨裁者的鐵腕,島內台灣人一時失去意志而集體噤聲,只有極少數黨外人士仍在政壇發聲。(註5)

二二八後的反抗先聲來自黨國大老雷震,他本於人道及自由主義,邀集自由派人士辦理《自由中國》雜誌,祈求獨裁者秉守民主自由的價值。(註6)但若獨裁者有所良知,怎會發生二二八慘劇?怎會造出惡毒的國家機器?雷震後因預謀聯合黨外人士組黨而觸動蔣介石的敏感神經,1960年慘澹入獄,宣告體制內改革路線的終結。(註7)

面對挫敗,島內出現武裝抗爭的聲音。雷震入獄隔年,雲嘉地區一群台灣人組織起來,吸收數名年輕軍人,並尋求參與組黨運動且敢於抨擊國民黨的蘇東啟先生支持。他們計畫奪取基地發起革命,建立台灣人的台灣。豈料事跡敗露,獨裁政權在他們毫無實際作為的情況下,以「台獨叛亂」之名大行逮捕。(註8)

蓄勢待發的勇者

因蘇案被逮捕的鄭金河、詹天增、陳良、鄭正成四位士兵被送到泰源監獄,而泰源有許多同樣具台獨思想的政治犯,他們彼此交流,讓獨立的火苗得以在泰源繼續燃燒。(註9)

泰源監獄這個場所雖使得抵抗的能量得以延續,但這樣的存在也同時凸顯獨裁統治的荒謬:譬如在軍中被輔導長指稱書寫「軍隊是人民公社」,而判處7年徒刑的謝東榮先生——他僅因一句話就須和世界隔離7年,(註10)和毫無作為即被捕的蘇案政治犯一同檢視,在在顯示台灣人在獨裁統治下的悲哀。

但在悲哀的處境下,獨立的火苗卻得到大肆燃燒的機會。1969年泰源監獄多了一名獄友——來自新店看守所的江炳興先生。他過去和同案吳俊輝先生在新店時,與印製《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為獄友,這層人脈讓1970年彭明敏先生逃離台灣的消息得以帶進泰源。經歷1965年廖文毅「受降」回台的挫折,彭先生的脫逃可說讓台獨志士們振奮不已,(註11)再加上1970年中華民國慘澹的國際地位,更讓他們士氣大增。另外在監獄內部,因為政治犯們並非作惡多端的歹徒,而是心懷自由與獨立的有志之士,敦厚的人品使他們與台灣籍監獄管理人員,以及周邊原住民居民建立一定信任,他們甚至和警衛連打好了關係。(註12)

台灣島及監獄內外的局勢,都促成泰源弟兄反抗的要件,為自由與獨立一搏的行動勢在必行。

起身反抗的過程

台獨志士們經過籌畫後,擬定出行動內容:由外役成員控制獄中情勢,放出押房內的同夥,之後駕車直驅台東的廣播電台,向全島人民宣讀已寫好的《台灣獨立宣言》,讓台灣人在中華民國政府內憂外患之際發起革命,求取當家做主的可能。(註13)

錯失幾次下手機會後,行動在1970年的2月8日大年初三,由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陳良、謝東榮五人展開,鄭正成則是預先脫逃至對面山坡。(註14)五人襲擊士兵並奪取槍枝,江炳興更在對峙時大喊:「台灣已經獨立了!把槍交出來!」卻沒想到讓一名目睹全程的少校逃之夭夭;警衛連與輔導長聞訊趕到發現事跡不妙,不知如何是好,雙方僵持20分鐘後,獄方協力者們催促五人趕緊逃跑。(註15)在山中,外役成員們雖受周遭居民指認,但也有像是鄭正成得到原住民祖孫熱情接濟的事蹟。六位義士最後仍舊難逃獄方的天羅地網,在13日至19日間相繼被捕,經嚴訊拷問後,除不在場的鄭正成判處15年半之外,其餘五人全被判處死刑。(註16)

在生命的盡頭,他們有的膽怯、有的疑惑,但為了獨立而犧牲生命的他們,仍不忘記自己的使命。鄭金河先生行刑前大喊出:「台灣獨立萬歲!」彰顯他們的精神與意念。(註17)

泰源起義的啟示:獨立自由、民主歷史、最美好的台灣

事件之後,獨裁政權想當然沒有大肆報導。直到民主化後,過去被封鎖的資訊逐漸流出,活下來的泰源志士們努力讓事件公諸於世,才使台灣人得以稍稍貼近、理解這段歷史,讓泰源事件得以在每年的2月8日繼續傳唱。傳唱至今也來到事件後的半世紀,我不禁想問:這起事件、這段歷史佔有著什麼樣的地位、意義,即使失敗還要讓我們在半世紀後的今天追思、紀念,並有所啟示?

問題的答案,或許能援引其他事件加以思考。今年稍早,恰逢「424刺蔣案」的五十週年紀念座談會。在這場座談中,鄭自才先生被問及刺殺行動的目的是什麼?就算刺殺成功,不動如山的黨國國家機器仍會運作、下一個獨裁者仍會出現,這樣一來刺殺的目的究竟為何?鄭先生說:「把接班人除掉,就能產生統治者權力真空,讓島內的人有機會,『或許』就能成功推動臺獨」(註18)在獨裁者面前,除了屈從沒有其他選項。抵抗唯有死亡。但無論刺蔣案、泰源事件,我們都見到獨裁政權的狠毒更激起勇者們對獨立的期盼,獨裁者越是專斷,勇者更不畏黨國體制的迫害,即使知道極有可能粉身碎骨、就地成仁,他們仍期望帶來一個革命的破口、獨立的可能。為了爭取這微小的可能,鄭自才先生與黃文雄先生挺立在蔣經國面前,像個Taiwanese一樣不俯首稱臣;今日的主角,也就是被槍決的五人,在嚴刑逼供下沒有讓案情擴大,不僅擔保有可能負上更大刑責的鄭正成先生,更擔保所有在泰源預謀革命的義士們,讓他們在日後得以延續獨立的夢想;這不僅彰顯人性的光輝,更體現獨立的意志不容獨裁者及黨國的扭曲。泰源事件是坎坷的獨立運動史上的重要標誌。

不只是獨立運動上的意義,泰源事件更印證吳乃德先生對台灣民主自由發展的觀點:自由民主絕不能只歸功於蔣經國,或是國際局勢、經濟發展等結構性因素,更該將「人」的作用考量在內。(註19)今日對蔣經國的緬懷還是十分常見,(註20)甚至許多人推崇他是「自由民主的推手」。(註21)這是極度荒謬的!蔣經國不僅在50年代是黨國體制的構築者及操盤手,更在總統任期內接續發生更明目張膽的慘案。若說他是「自由民主的推手」,那麼游阿妹女士、林亮均、亭均姊妹、陳文成先生,他們豈不都成為「推動自由民主的必要犧牲者」了嗎?更別說黨國體制促成的白色恐怖之下,有多少人受到迫害、有多少家庭破碎。稱許蔣經國在民主進程裡的貢獻,根本上和感念帝王賞賜的恩澤沒有兩樣!現今已是自由的時代,我們不能還帶著臣民奴性去肯定獨裁者的開恩,民主自由的推手也不能只歸功於赫赫有名的黨外或美麗島參與者,而是生活在苦悶的5、60年代時,將選票投給李萬居、蘇東啟等黨外人士的普羅大眾;是生活在激情的8、90年代時,將希望付諸實踐於街頭的熱血群眾;更是身處最為絕望的泰源監獄時,卻仍選擇起身革命、爭取獨立自由的泰源勇士們——在這百年的自由民主追求史中,泰源勇士們的行動,正是處在威權與獨裁對反面,作為不甘壓迫、追求自由的象徵,充分體現「哪裡有壓迫,哪裡有抵抗」的高貴精神。

50年過去,泰源事件的失敗留給台灣人的教訓與啟示,存在於獨立運動及自由民主兩條歷史軸線。但我們知道,泰源事件更不只如此。吳乃德先生在今年出版的新書提出,1977年美麗島事件前至1987年解嚴的十年間,是「台灣最好的時刻」。(註22)經過這篇文章對泰源事件的闡釋,我認為台灣沒有所謂「最好」的時刻——因為在這座島嶼的每一刻都是美好的,因為這座島嶼本身就無比美好。台灣人始終對任何人都加以關照:二二八時保護外省人的本省人、出借護照給鄭自才的王文宏先生,以及幫助泰源勇士的台灣士兵與原住民居民,無不顯示台灣人的博愛天性;台灣人始終懷著抵抗的意志:蘇東啟案、刺蔣案,以及所有參與泰源起義的台獨政治犯們,無不證明台灣人對獨立自主的向望。台灣,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但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想法,其實並非吳乃德先生或是敝人的創見。早在五十年前,泰源勇士們就早已清楚台灣美好的本質、知道台灣是多麼美妙的地方。

聽聽他們是怎麼描述這座美麗的島嶼與居住於此的人們:

「台灣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台灣,
我們決心不再受壓迫,
我們決心不再被奴隸,
我們決心不再使它重演被出賣的歷史醜運,
這是台灣所有居民的願望,
很顯然的,
這島上乃是愛好和平與自由的人,停留的地方。」
(註23)

註:

1.〈不義遺址資料庫>不義遺址>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injusticelandmarks/123276,(檢索日期:2020年5月8日)。

2.楊美紅,〈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收入葉虹靈策劃,胡淑雯主編,呂蒼一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台北:衛城出版,2015),頁306。

3.陳翠蓮,《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台北:衛城出版,2013),頁230-302。

4.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 增訂本》(台北:聯經出版,2009),頁260-267。

5.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 增訂本》,頁283-286。

6.吳乃德,《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台北:衛城出版,2013),頁14-109。

7.吳乃德,《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頁138-188。

8.陳儀深,〈台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1961年蘇東啟政治案件〉,收入陳儀深著,《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探微》(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9),頁85-125。

9.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遺書工作小組,〈兩代抗爭者〉,收入葉虹靈策劃,胡淑雯主編,呂蒼一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頁25-26。

10.謝東隆口述,陳儀深訪問,王景玲紀錄,〈謝東隆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十一期(2002年8月,台北),頁64-65。

11.吳俊輝口述,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紀錄,〈吳俊輝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十一期,頁173-174。

12.蔡寬裕口述,陳儀深訪問,潘彥蓉紀錄,〈蔡寬裕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十一期,頁83-84。

13.鄭正成口述,陳儀深訪問,潘彥蓉紀錄,〈鄭正成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十一期,頁16。

14.陳儀深,〈台獨政治犯的「監獄革命」——1970年的泰源事件〉,收入陳儀深著,《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探微》,頁208。

15.陳儀深,〈台獨政治犯的「監獄革命」——1970年的泰源事件〉,收入陳儀深著,《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探微》,頁202-203。

16.陳儀深,〈台獨政治犯的「監獄革命」——1970年的泰源事件〉,收入陳儀深著,《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探微》,頁203-207。

17.陳儀深,〈台獨政治犯的「監獄革命」——1970年的泰源事件〉,收入陳儀深著,《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探微》,頁204。

18.〈刺客」鄭自才憶424刺蔣50週年:刺蔣是臺澎人追求獨立建國的行動〉,(檢索日期:2020年5月11日)。

19.吳乃德,《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台北:春山出版,2020)頁15-29。

20.〈反送中》柯文哲:建議習近平學學蔣經國〉,(檢索日期:2020年5月11日)。

  〈吳敦義大溪謁陵 望蔣經國哽咽拭淚〉,(檢索日期:2020年5月11日)。

21.〈無色覺醒》賴岳謙:解密經國日記–蔣總統與庶民〉(檢索日期:2020年5月11日)。

  〈蔣經國讓我有發展 郭台銘:將幫蔣萬安站台〉,(檢索日期:2020年5月11日)。

22.吳乃德,《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23.楊美紅,〈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收入葉虹靈策劃,胡淑雯主編,呂蒼一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頁307-308。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