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農委會副主委翁章梁回故鄉宣布參選嘉義縣長,為他站台造勢的,有台中市長林佳龍,是民進黨內「正國會」的領頭羊;有民進黨立法委員,也是下任高雄市長呼聲最高的陳其邁;原本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要出席,只因為不巧需要備詢不克前來,鄭文燦則是民進黨內新潮流系的新星;另外,連同社民黨召集人范雲也出席力挺。
這個組合相當奇特,因為新潮流系與正國會在民進黨內競爭意識相當強,都能同台出席,更別說民進黨之外的社民黨召集人也登台,看來好像違背了所有政治常識。不過,這個場面其來有自,因為這些出席者,都曾是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要角,翁章梁當時擔任總指揮,野百合世代日後成為台灣一整代的政治人物,當時通通都是翁章梁的親密戰友,怪不得會打破黨派界限,同台友情支持。
年輕一代的朋友,可能沒有特別感受到野百合世代,目前在政壇上的重要性,羅列出來恐怕會嚇一大跳,在此引用翁章梁2001年撰寫的「從政筆記」中提到野百合學運主要成員,在政治圈發展的人物(排列依原書順序,職銜根據日後發展更新):
立法委員郭正亮
臺中市市長林佳龍
退輔會副主委、前立法委員李文忠
神腦國際董事長、前立法委員賴勁麟
前立法委員王雪峰
前行政院發言人、前立法委員、前國民黨文傳會主委鄭麗文
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劉一德
水牛出版社社長、前立法委員、前客委會主委羅文嘉
上報副社長、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馬永成
前總統秘書室諮議曾昭明
前海基會副秘書長、內政部政務次長、前民進黨副秘書長、中國事務部主任顏萬進
前台南縣農業局長、前屏東縣政府秘書周克任
經緯航太科技總經理、前台南市建設局長羅正方
桃園市市長鄭文燦
柯文哲2014台北市長選舉監票幹部、前台中縣議員劉坤鱧
新北市議員、前立法委員沈發惠
國安會副秘書長陳俊麟
民進黨祕書長洪耀福
前總統府諮議、前民進黨青年部及文宣部主任周奕成
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
其他當年翁章梁沒有列在書上,之後在政治圈有相當發展的野百合世代,除了前述范雲、陳其邁,還有民進黨徵召參選台東縣長的立法委員劉櫂豪、立法委員李昆澤、立法委員鍾佳濱等,在企業界活躍的,則有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台灣《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等等。
野百合世代不僅代表台灣政界的中壯世代,在台灣民主與社會經濟發展史上,野百合世代成長的歷程,也相當關鍵,或許可用「後美援時代」稱之,翁章梁剛好出生於1965年,正是美援結束的那一年,其成長經歷,可說最具有「後美援時代」世代的代表性。
美援對台灣之所以能有現況,至關緊要。國民黨逃亡來台後,美國以「聯中制蘇」的冷戰大戰略,抱持著將中國「狄托化」的想法,1949年8月時,美國曾經準備放棄台灣承認中國,台灣的蔣介石軍事集團成了棄子,情勢一度相當危急。直到1950年韓戰爆發,一切改觀,美國與毛澤東合作抗蘇聯的幻想破滅,開始全力鞏固台灣,1951年,起第一批美援物資運往台灣,開啟台灣的美援年代。
1953年韓戰停火,中國再度把目光轉向台灣,當時美國正積極倡議東南亞公約組織,中國於1954年8月喊出「解放台灣」試圖破壞,1954年9月3日,解放軍大規模砲擊金門,戰火成功使得9月8日東南亞公約組織條約,排除台灣,美國只好於1954年12月與台灣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作為補救,解放軍立即於1955年1月發動一江山戰役挑釁,攻陷大陳島門戶一江山島,蔣介石被迫放棄大陳島,整段過程是為「第一次台海危機」。
第一次台海危機後,美國仍然不放棄拉攏中國的大戰略,但1958年中國挑起「八二三砲戰」,是為「第二次台海危機」,再度拖延了美國與中國結交的時程,但美國同樣並未放棄,到1960年代末,中國與蘇聯開始交惡,至1969年珍寶島衝突敵對升至最高峰,開啟中國與美國結交之路,同年尼克森上台,並宣布放寬對中國貿易限制,之後雙方關係持續改善,直到1978年建交。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美援也就逐漸退場,1959年起逐漸減少,1962年後,美國藉口臺灣經濟開發程度已高,美援大部分改為貸款,至1965年7月,美國停止對台灣援助貸款,台灣走向最終與美國斷交的風雨飄搖之路,台灣自此必須自立自強,1966年12月,台灣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
為了在孤立無援的國際環境中生存,戒嚴政府採取不顧環保、壓低工資出口取得外匯的最高經濟戰略,而為了壓低工資,就必須壓低糧食價格,否則無法支持低工資,1953年「耕者有其田」後,國民黨政府以「肥料換穀」由政府獨佔肥料利益,而掌握農村經濟,有了以政策壓低糧價的手段,到此時變本加厲,使得農村經濟至此轉而走向衰敗,無數農村青年,開始向大城市移動,離鄉背井在工廠中找工作。
於是,今年九十歲的台語歌國寶文夏1958年填詞翻唱日本歌曲《俺らは東京へ來たけれど》而成的臺語歌曲《媽媽請妳也保重》,成為愁苦台灣人的心聲,擔心歌曲引起人民反抗的國民黨政權,下令禁止這首歌,藉口是「在軍中想媽媽會懷憂喪志」。如今的年輕世代,恐怕很難想像一首歌就能「顛覆政府」的年代。
對當年的國民黨政權來說,當時的確草木皆兵,1965年美援結束,1971年10月25日更被逐出聯合國,蔣介石心知美國變心,「反攻大陸」已經成為泡影,1972年黯然解散進行反攻中國的「國光計畫」作業室,也自1972年起因身體多病,逐漸將實權交給蔣經國,緊接著又面臨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機,無路可退的國民黨政權,為保住最後的安身處,採取擴大內需的「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也就是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是為「十大建設」。
這時台灣第一波的反對運動正在醞釀,1975年蔣介石去世,同年黃信介與康寧祥創辦《台灣政論》;1977年許信良脫黨自行參選桃園縣長,國民黨作票,引爆中壢事件;1978年台美斷交,1979年黨外反對運動人士集結,創辦《美麗島》雜誌,黃信介自任發行人,許信良為社長,施明德為總經理,黃天福、呂秀蓮為副社長,張俊宏為總編輯,並於同年底國際人權日,發生美麗島事件,日後民進黨成立後,事件相關人物成為一整個世代的「美麗島系」。
然而,在這段美麗島世代反對運動激烈對抗的過程中,整個台灣社會大多數人,在政府嚴格控制新聞與消息傳播下,並未參與,甚至不知情。翁章梁的經歷可為寫照,在自傳中,翁章梁坦承當時身為中學生,在政治緊縮、石油危機的時代,懵懵懂懂,只知念書,家長要求學子不談論政治,學校中的老師也大多順從國民黨政權,少數敢反抗談論政治理念者,就被打為「匪諜」,當年學校中的教官與三民主義老師,更是直接在學校中,要求所有人加入國民黨。
直到考上「由你玩四年」的大學,翁章梁才開始民主運動的啟蒙,剛聽到228事件時,還懷疑有這個事件存在,因為這麼大的一件事卻從小都沒聽過半個人講。
將翁章梁推向反對運動之路的契機,是國文課主題報告選擇研究鍾理和、楊逵,因此對台灣文學產生興趣,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中原大學成立草根文學社,打算出版相關刊物。翁章梁萬萬沒想到,楊逵曾因228和平宣言遭國民黨政權囚禁,因此學校禁止草根文學社出刊。
翁章梁無法理解研究文學竟然要被校方打壓,更不能理解具有理想主義、堅持社會正義的作家楊逵,國民黨竟要把他關入大牢,還要禁止研究、出版他的相關刊物,這種打壓不但沒有澆熄翁章梁的反抗心,反而讓原本只會乖乖念書的他,心中對國民黨政權產生無數懷疑。
翁章梁決定在學校成立反對運動社團「少中會」,結果參與的同學紛紛遭教官約談,情治單位派人進來滲透,更天羅地網的動用參與者的親人力量逼退,翁章梁也差點招架不住排山倒海的親人反對壓力,連老家也不敢回,另一方面,與其他學運社團的交流,則讓他發現自己的孤陋寡聞,為了充實相關政治知識,把所有生活費都拿去買書,就在翁章梁默默充實自我的時後,國際局勢又有了一輪新改變。
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標誌著蘇聯對美關係改善的開始,1987年起蘇聯自阿富汗撤軍、美蘇簽下中程飛彈條約,冷戰進入尾聲,美國全球戰略大轉變,過去為了冷戰防堵蘇聯需求,而支持的獨裁政權一一遭到拋棄,1986年菲律賓馬可仕下台、1987年韓國全斗煥遇上「6月民運」、土耳其1987年修憲,智利皮諾契特1988年下台。蔣經國也在這波民主化風潮中,被迫於1987年解嚴,隔年,1988年,蔣經國去世。
雖然蔣經國生前於1987年解嚴,報禁與黨禁已解除,但整個台灣社會與國民黨政權,仍然大體上處於戒嚴氣氛之中,1990年李登輝繼任蔣經國的總統任期任滿,即將改選,國民黨提名李登輝、李元簇,引起主流、非主流之爭,挑起「二月政爭」,民間則對「萬年國大」越來越不滿,3月中,9名台大學生到「中正廟」靜坐抗議,之後各校學生雲集群聚,開啟野百合學運。
翁章梁身為學運總指揮,當時領導最多高達3萬人的群眾,抗爭七天六夜,雖然規模不如太陽花學運最多高達30萬人,持續近半個月,但是時代不同,當年戒嚴陰影未除的肅殺氣氛下,野百合的規模已經相當驚人。翁章梁等學生幹部們指揮群眾唱歌、呼口號、演講鼓舞士氣,協調指揮進退,許多社會各界資源也紛紛湧入,翁章梁回憶當時他宣布需要什麼,立即就有人提供,有人捐款、有人送來椅子、下雨時送來雨衣、薑母茶;音樂人前來演奏,大學教授也號召學生前來廣場上課,廣場上立起象徵性的野百合雕塑,日後在5月反郝柏村軍人干政時由楊英風重塑。
野百合學運,給予當時勢單力孤的李登輝,黨內權力操作的民意籌碼,瓦解非主流派,隨後將郝柏村「明升暗降」提拔為行政院長,調離國防部長職位,卸除軍權,3年後再聯合民進黨民意代表予以逼退,雖然學運本身沒能達成任何所主張的目的,卻對政局影響極為深遠,與日後的太陽花學運雷同。
學生的社會運動力量,並不只學運,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廣布到農運、工運、環運。
齊柏林導演生前拍攝《看見台灣》揭發如今仍有河川仍然遭受汙染,引起全台灣憤慨,然而,30年前,台灣曾經是每一條河川都遭到重度汙染,幾乎沒有一條河流是乾淨的,最惡名昭彰的二仁溪,遭廢五金工業廢水而成為一條全黑的可怕黑毒水溝,出海口牡蠣遭汙染,而在1986年爆發綠牡蠣事件。
二仁溪只是全台灣所有溪流的寫照,翁章梁在1988年與其他學生一起來到台南將軍溪,在當地抗爭團體漁權會協助下,搭乘電動竹筏實地考察,將軍溪惡臭汙染成為「黑將軍」,逼得目不識丁的漁民,只能起而自力救濟,抓暗管,四處陳情,和官員們論理說法。
農家子弟出身的翁章梁也與農運息息相關,1988年召集「農村生活營」,學生下鄉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生們到工廠去,看到當年勞動環境之差。農運、工運、環運的經歷,塑造了一整個世代的政治人物的從政心路歷程,也影響了民進黨對許多政策的傾向。
然而,台灣經過20年的產業西進,雖然發生「空洞化」問題,但也因禍得福,過去永遠無法解決的全台嚴重汙染,20年內因汙染產業外移,不知不覺的改善,同時,環運啟發環保意識覺醒,讓民間與企業對環境的概念都大幅提升,過去曾經連台積電都是嚴重污染源頭,外包廢水處理廠商將毒水到處亂倒,如今台積電自行處理廢水,高規格回收,並處處強調環境友善、環保企業。於是,如今當日月光遭《看見台灣》發現偷排廢水,人民的反應是震怒,而不是見怪不怪。
環境恢復的最明顯象徵,是每個山頭逐漸出現一對老鷹翱翔,超市上架主打保護老鷹的「老鷹紅豆」,提倡有機生產,以免老鷹撿食被農藥毒死的小動物而連帶遭殃,但20年前,台灣環境毒到老鷹幾乎完全消失,農藥毒不死幾隻老鷹,因為根本不存在。如今台灣人民極度關切空污問題,但其他的汙染情況,比起過去,已有顯著改善。
工廠勞動狀況也有所不同,在中國低薪競爭下,勞力密集作業在台灣幾乎消失,使得勞動問題的本質有相當大的改變。農民的處境與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已經有所不同,當年台灣想爭取農業保護,但如今台灣農業想走品牌化、高附加價值化,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田地分散導致管理困難,包括農業機器的運用困難,以及嚴重缺乏農業勞動力,而這又需要農業機器與自動化科技的協助。
野百合世代從過去黑如地獄的汙染溪水中,政策壓抑農糧價格的衰敗農村裡,政治上戒嚴氣氛殘存的肅殺時代,形塑其政治思想,理念曾經偏向零和式的對立抗爭,認為「自救」就是「民與官鬥」,不論環境、勞動、農業問題,都是勢不兩立的對決,然而,這種對立思想終究無法解決問題。翁章梁在2001年時,對農業的看法曾經很絕望:「農民運動阻擋不了台灣加入WTO對農業及農民的傷害,台灣農民終將淪落到變成一群被救助者,農委會有一天可能會變成『內政部社會司農民救助股』,因為台灣未來已無農業政策可言。」
但時代改變,野百合世代也跟著改變,當年對農業憂國憂民,認為加入了WTO就是「台灣未來已無農業政策可言」的翁章梁,已當上農委會副主委,親自規劃並執行許多農業政策,辭官競選嘉義縣長時,對農業政策,不再是如年輕時用煽情的口吻長篇大論,用「被救助者」形容農民的未來,還說農委會變成救助股,而是務實、精簡,就只提出兩點具體的方案「農業轉型:健全銷售通路,辦理小型農機補助。」
後美援時代,對台灣來說,毋寧是形塑當今台灣最重要的一段時代,不論是政治上從戒嚴之中解嚴再走向民主化;經濟產業上從設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到西進空洞化、電子業接班,再到如今面臨轉型困境;環境上從本來晴空老鷹飛小溪魚兒游,變成空中一片死寂,溪水全成了黑毒水,經過20年休養生息,如今又重新《看見台灣》解決殘餘問題。不論哪個面向,都是轉變最劇烈的關鍵時代,野百合世代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他們的成長與從政歷程,正是台灣轉變的寫照。
了解台灣的過去,才能了解台灣的現在,以及規畫台灣的未來。對抗專制政權的悲情與對立,雖然能夠訴諸感性動員群眾,解決許多過去的政治問題,卻無法解決更複雜的經濟與產業問題,對立式的問政只會陷入反對不成就「無政策可言」的死胡同,人民需要的是更務實、更專業的問政,沒有動人的口號,只有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欣見野百合世代政治人物經過多年歷練,已經朝向這樣的方向轉變,更期望台灣的未來世代,吸取前幾個世代的歷史經驗之後,更能走出新的未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