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巡田水遊記】 員山水圳生態步道和大樹公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巡田水遊記】 員山水圳生態步道和大樹公

 2015-02-19 08:06
水圳生態步道。
水圳生態步道。

前言: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46)



員山水圳生態步道圖。

水圳生態步道是內城最容易親近的一條步道,長約1公里,由於步道位處平地,所以平易近人。 此線為水圳步道的平原路段,始於大坑漁場,興建有『渡船頭紀念公園』,為舊時鴨母船的風光碼頭,公園也是以水與魚為設計重點;旁有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的自然生態護育園區,續行來到百年茄冬的大樹公下,樹齡已有300多年,屬保護級的珍貴老樹。再前行來到「參甲橋頭」,社區營造為『水車文化』,興建有水車、休憩座椅、庭園等,橋頭還黏上許多烏龜、魚蝦等造型的陶燒,頗有特色;車續行來到『員山桃花源』,興建有觀景平台、水圳生態步道標示,步道沿著水圳畔而行,止於宜蘭馬場民宿前;由環山水圳步道口至隘勇古道路口,此段長約2K,約需走30-40分。另外可反方向而行,由大樹公開始向西行。

水圳生態步道位於宜蘭馬場民宿與內城大樹公之間,沿著內城圳與田埂之間,沿途可以觀賞水圳流水及田野風光。平緩好走,是其優點,而沿途無遮蔭,則是缺點,所以不宜於天氣炎熱時來訪。若是連走隘勇古道與水圳生態步道,則從隘勇古道的姜仔連埤旁農家(榮光路352巷55號)前的鄉間小路走出來, 過小橋,接T字形岔路,取右行,經過宜蘭馬場民宿,即可看見水圳生態步道東端入口。

宜蘭馬場民宿附近鄉間小路狹窄不好停車,若是開車來訪水圳生態步道,則建議可停車於大坑橋附近,由大樹公的西端入口進入步道,較不會有停車問題,且交通路線也較單純,較好找路。

一公里長的水圳生態步道約以員山桃花源民宿為中點,分為東西兩段,路程各約十分鐘而已, 如履平地,所以走來相當輕鬆。


由羌仔連埤續行鄉間小路,即可抵達宜蘭馬場民宿。


路途經過一馬場「內城馬場」。


水圳生態步道,沿著內城圳而行。一邊是水圳風光,一邊是田野風景。

內城大樹公

水圳生態步道最著名的景點是參甲橋附近的大樹公,是一棵樹齡超過三百歲的老茄苳樹,樹旁建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內城大樹公是老茄苳樹(重陽木),樹齡約310年,是宜蘭縣政府列管的老樹之一,胸圍為5公尺半,濃蔭遮蓋面積450平方公尺,為附近黃姓人家所有。

早期老茄苳樹幹的基部有一洞穴,居民便在洞穴中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然而隨著老樹不斷的生長,現在已看不到洞穴,而原本洞穴內供奉的神明也已經移出,並且就在老茄苳樹旁建了一座小土地公廟,繼續供居民參拜。茄苳樹上掛了「獅」與「鹿」的牌子,是黃姓人家在樹上掛了牌子供人想像之用。

內城大樹公老茄苳樹,此樹是一株會結果的雌株,樹枝上長滿毬蘭、椒草、風不動、長葉腎蕨、臺灣骨碎補、垂葉書帶蕨、臺灣水龍骨、臺灣山蘇花、伏石蕨等九種附生植物,蔚為奇觀。在地人若有小孩晚上睡不著或不乖,家長會帶小孩給大樹公「做子」,稱為「捾絭」,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要回到老樹下膜拜、感謝,據說可以讓孩子「乖乖長大」,這個儀式要進行到孩子十六歲為止。

在大樹公旁有一三甲平原,此平原三面環山,且地形呈三角形,稱為「三角」,因而有三甲的地名,由於是黃姓的聚落所在,所以又有「姓黃仔底」及「三角底」的稱呼。

俗稱為「茄苳」的重陽木,其木材材質耐水濕性强,可供做建築土木用材料,及水工用材,公園、廣場遮蔭樹,或市街的行道樹。


三百歲的茄冬神木。


大樹公,位於三甲聚落旁,三百歲的老茄苳樹。


剛好遇到一批鐵牛力阿卡載遊客來此參觀大樹公。

千慧寺

另外,位於大坑橋旁小山頭上千慧寺,有昔日隘勇線的銃櫃遺址,可以順道一訪。千慧寺的小山頭展望佳,佇立廟前廣場遠眺,內城平野盡收眼底。千慧寺位於員山鄉橫山頭,這座山頭前方,屬私人土地,是一座私人寺廟。此廟附近充滿著許多古物、傳奇,雖是一座小寺廟,其廟後方的靈芝吐霧、槍櫃城遺跡、日據時代作戰基地,及充滿靈感的八卦平台,吸引著好奇的遊客前來一睹傳說真假。千慧寺就建在一處高台上,視野非常良好,可以眺望前方的金車威士忌酒廠,及整個員山地區。

附近的騰龍山是一條神龍,捲曲成ㄇ形守護著千慧寺,龍首就在千慧寺的右側,龍身則在千慧寺的後方,龍尾則在千慧寺的右側。千慧寺右後方則立了一尊重乘龍觀音,靈力無遠弗屆,不但可以治病保身,甚至能夠賜褔降財保平安。


千慧寺的乘龍觀音。


來到員山鄉內城村榮光路發現路旁一尊觀音像,就是員山千慧寺到了。


由階梯上去亦可到達千慧寺。


員山千慧寺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內城村榮光路520-1號。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慧寺後方的銃櫃遺址,是昔日隘勇線的遺跡。


由千慧寺眺望整個員山地區。


由千慧寺眺望金車威士忌酒廠。


騰龍山的龍頭。


騰龍山的龍身。


騰龍山的龍尾。

從大坑橋續行一百多公尺,即抵達渡船頭公園。這是昔日的渡船頭遺址。如今難以想像此地如此小水道如何行船,而若參閱百年前的《臺灣堡圖》則歷歷明白,昔日這裡有水道可通蘭陽溪,河道寬闊,農民可由船運將農產品運往宜蘭銷售。日治時代興築員山堤防,解除內城的水患,但也阻斷了蘭陽溪的流水,使內城的河道難以航運,渡船頭於是荒廢。遺址如今已整建為渡船頭遊憩公園。


走大樹公前的馬路走出來,抵達大坑橋,路旁有石階步道,通往千慧寺。

內城圳補給制水門

簡易分水汴,不易操作,經上級機關補助改善為滑降式捲掦機後,更具實質效益。主要功能為:灌溉水源,洪水來襲時能迅速開吞水門排水。


內城圳補給制水門。


前方山腳下的三甲聚落,為水圳生態步道的終點。


三甲聚落。此地三面環山,地形呈三角形,而被稱為「三角底」,也被稱為姓黃底。


內城村在清朝還是河床地,不利農作,在築起河堤後,利用水車灌溉。


在靠近聚落的地方出現了水車,這些隨處可見的小水車,像是一種象徵內城村過去的水車文化。


穿梭在田野間的鐵牛「力阿卡」。


附近鄉間油菜花盛開,景色猶如「內城盡帶黃金甲」。


經過人煙稀少的內城農場 佔地不廣。


山泉戲水池。


回到內城最熱鬧的地方 這個十字路口是鐵牛車的搭乘起點。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