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訪】陳世雄:有機農業促進法為何要加入鼓勵「友善耕作生產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訪】陳世雄:有機農業促進法為何要加入鼓勵「友善耕作生產者」?

 2017-07-31 16:55
在國際上有一種「參與者保証系統(PGS)」,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信任,適合於小農國家。圖/民報資料照
在國際上有一種「參與者保証系統(PGS)」,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信任,適合於小農國家。圖/民報資料照

前言:台灣首部有機農業專法——〈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日前經行政院拍板定案,將送立法院審議,在食安問題日受民眾關切之時,訂定〈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緣起和目標何在,又為何將以往不受「正統」有機農業完全接受的「友善耕作生産」也納入促進法補助項目中,規定政府亦應將之納入「輔導」對象?其中曲折轉變在有機農業界不可說不大,對於未來台灣的安全農產品生產進展亦有相當助益,本報持專訪和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等,一起推動促進法的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創會會長陳世雄教授,談談來龍去脈。陳世雄曾任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明道大學校長,現任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問:您當年怎麼會籌組「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開台灣有機產業促進組織之先?

答:其實在促進協會創設之十年前,台灣農業界就有高雄和台南農改場率先示範種植有機農作物,但因為台灣農地零碎、面積少,有機農業不受重視。我在中興大學任教於農藝系,也擔任過農業試驗場場長,知道「有機產業」對台灣的食安和未來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故發起創設「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結合各方的力量來推展,也加強和政府機關及國際有機組織的連繫,終於喚醒少數有心人重視。譬如由政府在法律上界定「有機」的定義和認證方法,不使「有機」流於泛濫和形式,保障我國有機產業合理發展的空間。

在國際方面,我們參加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此聯盟總部設在德國波昂,我們是以「台灣」之國家名義參加,但一度因中國之壓力,而將我們國名改為「台北·中國」,經我們提出嚴重抗議,並準備向德國法院訴訟,IFOAM才又改回來我們「台灣」的會籍名稱。

問:近十多年來,「有機農業」在台灣名聲有打開,也較多人能夠接受,但您們為何結合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的「仰山基金會」,鍥而不捨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立法?有什麼原因和目標?

答:目前台灣的有機產(農)業看起來表面上是蓬勃發展,但事實上是遭遇到相當多的甁頸。以實際例子來説,台灣現有耕地約60萬公頃,但政府和民間花2丶30年時間和經費,推動有機農業,居然只有0.8%的比例,約5千公頃進入有機行列,這種比例實在太低,進展速度太慢,對台灣未來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更是一大障礙。政府花很多錢,推動鼓勵有機栽培,但成果只讓1%不到的人享用,其他99%的人都無緣享受,這不是正常現象。政府任何施政,都應該是為多數人民服務,而不是只服務百分之一的人。這也讓人擔心,究竟我們要經過幾代,才能普遍有健康的有機農產食品可以食用?台灣的土地會不會因為一直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而持續劣化下去?所以積極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法」是有必要的。

至於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的「仰山基金會」,巧合的召集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法〉,並不是我建議合作,而是有心人所見略同,游前院長主動召集。雖然那是我十幾年前的想法,我看到日本有一個外國籍國會議員提議,馬上獲得所有國會議員連署,在2006年通過日本〈有機農業促進法〉,我一直鼓吹台灣要有一部〈有機農業促進法〉,但人微言輕,毫無進展。感謝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的努力,終有所成,讓很多有機農業推動者非常開心。

問:推動過程如何?

答:5年多前,游前院長錫堃關心台灣有機農業進展太慢,邀請幾位有機農業推展者,如李金龍前主委丶黃璋如丶郭華仁丶張景森和我,共同起草「有機農業促進法」,並由陳亭妃立委提案,我們先去拜訪王金平院長,他滿口答應幫忙,但擔心國民黨立委杯葛,所以建議案子暫放在他那裡,先由他找國民黨立委連署後再提案送立法院院會,游前院長也贊同,不料不久後發生「馬王政爭」,提案遂不了了之。新政府成立,我們只好重新拜會農委會主委,林全院長和蘇嘉全院長,獲充分支持,但新政府上任第一年較忙,好事多磨,現終走出行政院大門,希望立法院能不分黨派,儘快支持通過,食安和健康應該是不分藍綠的。

問:此次草案有列入前所未有的「友善耕作生產者」亦得列政府輔導鼓勵對象範圍,這個「大轉折」,有何原因和目的?

答:主要原因是需「驗證」的「有機產品」,驗證費用太高,過程冗長繁瑣,不利於有機產業的推動,例如台灣推動有機驗證約20多年,參與比例只有1%不到,那麼再5年丶10年,要再增加1%也不容易,這確實不太合理,所以非找到正確方法,加以突破不可。所以不管「普門農業」、「自然農業」、「生態動力農業」、「秀明農法」、「永續農業」,名稱不同,但照顧土地生態環境理念相同的,都該鼓勵。在國際上有一種「參與者保証系統(PGS)」可以參考,即農作物是有機栽培,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友善耕作生產者」,不必像目前需經專業驗證機構驗證,而是由「參與者」互相監督和互保。亦即由目前的第三方驗證,簡化為第二方驗證(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信任)。如產品有不實,則全部下架以示聯保負責。

這個「參與者保證系統」適合於小農國家,也能使許多友善環境耕作者,得到政府的協助,只要做到「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不必經過高成本的驗證程序,就能慢慢進入有機體系,而其產品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永續發展都十分正面,推動起來速度也快,希望每數年有機生產面積就能倍增,早日提昇有機產品能達到一定比例以上,遏止環境的惡化,提高作物的品質,加強照顧民眾健康。這就是國際有機農業聯盟lFOAM強調有機農業3.0,主要重點在於「擴大參與」,只有多方擴大參與,我們才有可能早日成為「有機國家」。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