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保持童心享受下圍棋的樂趣 這也是大人重返孩童的時刻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保持童心享受下圍棋的樂趣 這也是大人重返孩童的時刻

 2017-05-25 21:21
2016年3月,王銘琬與趨勢團隊在台北,一起見證AI勝過人類的歷史對局。(左起Ricky、張明正、王銘琬、Pacha、Ted、Charles)圖/王銘琬提供
2016年3月,王銘琬與趨勢團隊在台北,一起見證AI勝過人類的歷史對局。(左起Ricky、張明正、王銘琬、Pacha、Ted、Charles)圖/王銘琬提供

我十四歲為了學棋,來到日本生活,一轉眼就已經四十年了。圍棋在日本屬於藝術文化,圍棋術語也深入日本生活,像最基本用語,表示不好、不行的「ダメ(dame,漢字「駄目」)」,就是從圍棋沒有意義的著手「單官」引用過來的,其他如「素人」、「先手」、「捨石(棄子)」,在日常用語裡都很普遍,真是說都說不完。即便是中文世界,從最近大家討論政治時所愛用的「下指導棋」開始,到「布局」、「大局觀」等,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圍棋可以比喻現實世界,也可說是人類共同的感受。

四歲學棋至今半世紀了,我當了一輩子的職業棋士,對現實的看法,自然也會借用自己對圍棋的認識;然而我常常提醒自己,盡量不要把圍棋的想法套用到別的事情上去,比起小小棋盤,世界實在太大、太複雜,用圍棋來類比,不僅傲慢,還可能誤導真相。

去年圍棋AI AlphaGo的出現,其重要性不僅僅是擊敗了人類,也是Google認定圍棋與現實世界其他領域有共通的意義,才會投下鉅資發展圍棋AI,而世界市場與輿論也贊同了這個看法。開發AlphaGo的公司DeepMind後來公開宣布,用AlphaGo的程式去管理他們資訊中心的冷卻裝置,馬上節省了40%的電力。而最新版的Google翻譯,也搭載了有關的神經網路學習機制,在準確率上獲得很大的進展;這樣看來,把圍棋的觀點稍微擴大到現實世界,說不定也不是那麼荒唐。

我現在還是電腦低桿,也不懂程式語言,但非常幸運的是,因長期關注圍棋,正好與DeepMind開發AlphaGo的同一時期,我也參加了圍棋的GoTrend開發團隊,正好藉此書與大家分享這份經驗。

現在讓人頭痛的是,它進化的速度很快,今天覺得它有這個缺點,明天可能已經修改,或用新的技術覆蓋掉;而新舊技術的組合也隨時會帶來驚人的效果。

人腦只能用自己的經驗判斷事物,但的進化速度可能超出人類想像,因為人的推測是用累積性的線型模式,而的進化是幾何級數型的發展,現在要預見的未來,是很困難的。

但人類本身是不會改變的,從以人為本的觀點去理解的話,不管進化到什麼程度,應該都不會失去意義。

2000年我獲得本因坊頭銜以後,簽名題字時大概都用「童心」這兩字,其實是在提醒自己,不管多重要的比賽,都該以童心去享受圍棋的樂趣。有意思的是,在AlphaGo之前的,較擅長資訊的分析與處理,可以說是「大人的」,但在處理圍棋時,並不那麼靈光,因此未能達成擊敗人類的技術。另一方面,讓AlphaGo能飛躍性超越的深層學習(deep learning),原本只是讓電腦學會認識臉部或堆積木等,看似很簡單的能力,被稱為「小孩的」,反而成為擊敗人類的動力,原來「童心」還具有技術性的意義。

下棋,是大人重返孩童的時刻。我一直是以這樣的想法面對棋盤的;當讀者想重拾童心時,這本書若能盡點微薄之力,也是我最大的心願。

​【編按】本篇標題為本報編輯所加。
本文原題為《迎接AI新時代:用圍棋理解人工智慧-前言》,感謝遠流出版授權刊登

作者/王銘琬
出版社/遠流

【延伸閱讀】
《遭AlphaGo直落三完封 棋王哽咽:它太完美了!》
《AlphaGo三連勝人類棋王 馬雲酸:不會下錯棋有甚麼意思》
《Google為何選擇圍棋?》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