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 iPhne,iPad 的蘋果公司,應是美國產業升級最有代表性的公司。
蘋果的創始人之一的賈伯斯(Steve Jobs) 是很多人都同意很成功的典範。
賈伯斯在蘋果電腦上市以後沒有幾年就被公司的其他的人趕了出去,離開蘋果。可是蘋果在賈伯斯離開以後經營卻一直沒有起色,一直虧本。一直到1997年,公司已經虧到幾乎要沒有現金了,經過相當複雜的過程,終於決定把賈伯斯又找回去,請他接手整個公司。
Walter Isaacson所寫的賈伯斯的傳紀裏面的第二十四章(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 , 2011。據我所知,有中譯本。這本書主要是根據賈伯斯去世前和作者好幾個月多次的對話及作者和許多人的查証所寫,可以說是賈伯斯的「口述歷史」。) 對於這一段有很詳細和很生動的敘述。
賈伯斯回到公司後沒幾天馬上召開董事會。他做了一個可能大部分的台灣人都看不懂的一件事:他要求把公司員工的股票購買權(Stock Option)的股價拉下到當時的市價。
為什麼要調整的股票購買權的股價?因為股票購買權以為就是員工有權力用事前同意的價格來買股票。但是如果事前同意的價格是$200 一股,但是市價是$20一股,那麼這些股票購買權就變成完全沒有價值,誰會用一股$200去買一股$20元的股票?蘋果電腦因為連續好幾年經營不良,股票的價格己下降了不少,所以本來給員工的股票購買權的股價已經比市面上的股價高了很多,那些股票購買權變成完全沒有價值了!
但是為什麼賈伯斯別的東西不談,只提這個議題?難道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東西嗎?
董事會把賈伯斯找回來是因為蘋果業績非常不好,他們希望賈伯斯能把蘋果救回來。為什麼在回蘋果後的第一次的董事會提這個議題呢?事實上這個議題也是那次董事會唯一的議題。
賈伯斯當然認為這是所有的問題裏面最重要的,在那本他的口述歷史裏面他談到他的第一個要務就是拉住公司裏的技術人員,不要讓他們跑了。
我非常的同意。
知識經濟靠的就是知識,而知識是根著人跑的,沒有這些有知識的人,知識經濟是做不起來的。
但是為什麼要發股票(或股票購買權)呢?難道沒有這樣做不行嗎? 以前也沒有這樣做呀!
董事會裏面有人問。
不行!如果不准的話,他就馬上辭職不幹,賈伯斯回答。
賈伯斯為什麼會這麼強烈的要求?因為他認為沒有那樣做的話是不可能成功的。
事實上,這就是知識經濟的產品和傳統產業最大的不同之一。賈伯斯知道他的方式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所以他非常得堅持。
知識產業,最重要就是知識。但是知識並不是死的,尤其是創新的產業,都是需要有合適的人,才有可能創新。知識產業中的知識並不是死死的東西,可以用銭去買。那些新的知識,要有人去創造及發覺,才會變成有價值。
所以創新的產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合適的人, 其他的都沒有用。賈伯斯一回到蘋果,他馬上㧓住重點,第一件處理的就是人的問題。這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其中的東西再怎麼努力其實都沒有用。
賈伯斯的作法,事實上是從經驗累積出來的。
美國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曾經報告過,在他們開發新產品的經驗中,成功的比例大概只有三至四分之一。就是說,每三個到四個案例裏面只有一個會成功。貝爾實驗室是很知名的開發新產品的公司,他們的成功率都只有三至四分之一,其他的公司的情形可想而知。
所以對參加創新的新公司的人來說,那是非常高風險的動作,公司如果沒有成功,他們會馬上沒有頭路。從事研發的新公司,工作量也比較重,如果沒有特別的誘因(Incentive),根本不可能找到好手。對於有經驗的工程師來説,如果是好手(或高手),找到好工作根本不是問題,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對於新手也是一樣,找一家比較大且穩定的公司就可以,完全沒有必要去混這一躺水。
在美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發股票或股票購買權給技術員工。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是為了錢來工作,但是也不可以差太多。
賈伯斯知道,他如果不那麼作,公司的許多人都會跑掉。尤其能力好的技術員工,他們要找新的工作並沒有問題,不用繼續留在蘋果冒險。
所以宏碁發放股價股票購買權並不是最新的發明。那些賈伯斯所擔心的理由對於宏碁的技術員工難道不適用嗎?當然,有了那些技術員工,並不保證宏碁一定會成功。但是沒有那些技術員工,宏碁會有可能再活回來嗎?
股票除了影響新公司吸引人才的因素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吸引新的研發案。
許多創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在實驗室或公司裏發現的。我們一定要有管道,讓這些東西有被實現的機會。如果發明創新的人都只分一點點,賺到的錢都變成老闆的,他們去找工作就好了,何必來弄一家新公司?
創新的東西是有代價的,也只有敢付出代價的,才有可能成功。
台灣產業為何無法升級,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如果想要升級,對我來講,如何處理員工的股權分配應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我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為這並不是只有宏達電和宏碁才有的問題,而是業界普遍的問題。
我們只要看看幾年前有一家面板的公司裡一群工程師帶槍集體投靠中國,最近聯電的中國分公司也是一樣。我知道的,在新竹很多(不是只有一兩家)新成立的公司也都是一成立不久就被集體挖角。只是因為他們並不出名,報紙都沒有報導。我的朋友還告訴我,中國派有專人常駐新竹,主要的任務就是挖角,把技術轉移到中國。
股票只分給員工一點點,那是傳統產業的作法。如果公司已經上市,要發股票當然比較困難。如果公司䁠銭,台灣流行的分紅當然是一個做法。但是公司經營有困難時,像宏碁的做法就是一個方法。事實上給技術員工三千萬股對已發行的三十億股,只是九牛一毛,對於投資者根本沒有損傷。
對於新成立的公司,尤其是創新或尖端技術的公司,只分一點點是行不通的。那種做法就是公司成功了也不會持久。公司的人材一定會被挖走。
這種用傳統產業的方法來經營知識經濟的產業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是賈伯斯也知道那是行不通的。
(未完,下一篇冷眼看台灣的產業升級為何會失敗)
〈附註〉為什麼我們知道HTC 的問題是股票分配不平的問題?
HTC前設計副總和處長等多人, 偷取公司商業機密,將未公開的操作介面洩露到中國。遭逮捕及起訴。
為什麼我們知道這是股票分配不平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只要從稍微不同的角度來看,就知道問題在那理。
HTC是上市的公司,他的市值在最高峯時超過一兆元,就是一萬億。
如果那一個設計副總分到0.1%的股票,那麼他的身價應有十億,就是在股價比較低的時候,他應該也有二,三億的身價。
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有了二,三億的身價,他還會做這種叛變的事情嗎?
我用0.1%,事實上用美國的摽準是很低了。在新成立的公司,工程副總平常是約0.5%到3%。台灣會比較低,所以我用0.1%。
就算公司曾再增資,股權被稀釋了,用0.01%來算,我感覺可能都不會叛變。
HTC 的問題其實是非常的嚴重。大家想一想,他們一共約有十個為什麼敢串連一起做這種事情?他們不怕理面有一個跑去密報嗎?
用膝蓋想就知道大家非常的不滿,並且這種不滿是非常的普遍,是整個公司性的。我無法想那些每天從早上八點做到晚上十一點的開國功臣,並且己當到副總的人分不到萬分之一。其他的人當然更少。
我當然不會支持員工叛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也並不相信台灣的員工特別喜歡叛變。事實上台灣的員工常常都是分一點點就很滿足,會這樣集體叛變,當然是大家都很不滿。這種情形在美國也曾發生過。所以前文所提到的VC對我說,如果員工股票分得太少,他不敢投資。
這種不滿的現象也一定不是只有設計部那幾個人。
所以後來的新機種因材料不足,生產不出來,我一點都不意外。
以前為什麼沒有那種材料不足問題?現在應更有經驗了呀!如果有人對我說管理材料或採買的主管最近離職跑到別的公司去了,我不會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