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週末,獼猴研究者林美吟,都會在高雄壽山舉辦獼猴導覽團。她從小跟著熱愛獼猴的父親上山,耳濡目染下,也愛上獼猴。發現人類對獼猴有許多誤解,因此從2010年辦起導覽,希望讓大眾更加了解獼猴生態。
台灣獼猴,是台灣除了人以外,唯一屬於靈長類的動物。在1972年,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
一般獼猴的主食,是果實、葉片、嫩枝芽、嫩莖髓,取食的天然植物達到三百種之多,偶爾也會吃昆蟲、蝸牛,補充蛋白質。但隨著人類足跡往淺山移動,棲地遭到破壞的獼猴,開始吃起人的食物。
許多農民,一提起獼猴就滿肚子氣。台中谷關農民羅仁佑抱怨,每到甜柿產季,他每天都得損失三、四百顆柿子。獼猴不只損耗農果,為了入侵果園的行動,也會破壞農民的設備。農民想方設法防堵獼猴,始終一籌莫展。他們質疑,這是因為保育政策過頭導致。每年農損議題反覆重演,讓民代要求農委會,提出對策。
許多農民一提起獼猴就滿肚子氣,因為他們不只損耗農果,也會破壞農民的設備。圖/公視《我們的島》
時任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在2018年一場立法院備詢時回應,因為獼猴數量已經非常龐大,將在2018年6月的野生動物保育審議委員會,重新審視獼猴是否有必要繼續保育。這場備詢過後,台灣獼猴被列入保育類除名名單。動保團體認為,林務局用數量超過三十萬隻的理由,將獼猴移出保育類,過於草率。同時,農委會也迴避了農損衝突的根源。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台灣獼猴的棲地範圍,分布在海拔零到三千五百公尺左右,和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林務局始終沒有徹底清查並處理國有林被竊占的問題。因為獼猴棲地被破壞得很嚴重,否則牠們不會隨意地要侵擾人類的範圍。」
動保團體擔憂,林務局將獼猴除名後,保育資源就會稀釋,獼猴可能因為人猴衝突,遭遇更多不幸。不同於農損問題源於獼猴棲地與農地重疊,獼猴搶食的衝突,則來自人類與猴的不當互動。
遊客餵食,長久下來,獼猴養成群聚討食的習慣。圖/公視《我們的島》
台東東河的泰源幽谷,是著名的觀猴景點。這裡的猴群數量之所以龐大,來自觀光客的餵食。長久下來,獼猴養成群聚討食的習慣。有些遊客,會故意用食物逗弄獼猴,導致牠們為了確保食物,做出粗魯行為。
地方政府明定禁止餵食,遊客很少遵守。圖/公視《我們的島》
儘管台東縣政府明定禁止餵食,遊客很少遵守。台東林管處為了抑制衝突,只好放置誘捕籠,透過絕育來減少猴子數量。因為人類不當行為而被迫無法繁殖下一代,加上棲地和人類高度重疊,林美吟認為,種種條件,都不利台灣獼猴的存續。
2016年,林美吟在壽山發現一隻獼猴,遭人毒死。告別式中,她唸著一隻又一隻死去獼猴的名字,這些獼猴,都是人猴衝突下的犧牲品。擔心獼猴從保育類除名,會讓原本厭惡獼猴的人,更加肆無忌憚。在除名風波後,林美吟決定更積極地教育宣導,並且培訓在地收費解說員。
告別式中,她唸著一隻又一隻死去獼猴的名字,這些獼猴,都是人猴衝突下的犧牲品。圖/公視《我們的島》
不同於部分農民希望透過除名來解決農損問題。台中谷關農民詹東運認為,人類才是要為人猴衝突負起責任的人。「不管是農損,或是這幾年經常在遊樂區發生獼猴跟人類搶食的問題,這歸咎起來,就是民眾讓獼猴產生『這是一個覓食容易的地方』的認知。對野生動物來講牠只要容易取得,當然就會養成這習慣在這邊取食。」
十二年前,他因為不堪猴害,參考國外經驗,自行設計防猴電網。架設電網前,獼猴一年要吃掉他上千顆甜柿,現在除非電網故障,否則損失只有個位數。詹東運說,曾經回饋經驗給林務局,但林務局設計的電牧器對農民相當不便,使用率低。
走訪谷關多處果園,當地居民的電網,幾乎都是自行架設,電壓是220伏特,危險性高。詹東運說,起初設計電網沒有保護措施,發生猴子不小心被電死,掛在電網的事件,經過反覆改進,才成為現在使用的電網。
十二年前,農民詹東運因為不堪猴害,參考國外經驗,自行設計防猴電網。圖/公視《我們的島》
除名風波發生後,林務局的確強化了電網補助,不論是補助面積或資材方面,都比過往放寬補助限制。但詹東運認為,林務局的推廣腳步早就慢半拍,電網設計若再不改善,恐怕無益解決衝突,也無法真正達到人猴共存的目的。
這場獼猴除名風波,突顯了保育制度推行時,配套措施不足所引發的對立,以及人類看待衝突的單一視角。今年一月,獼猴正式從保育名單除名,未來如何與猴共處,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猴其無辜專題報導
本文轉載自:【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猴其無辜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