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致我們的青春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致我們的青春

 2017-11-22 10:00
《夢想的角落——2015排球男孩日記》
《夢想的角落——2015排球男孩日記》

到最後,排球成為載體,我們真正要傳達的是,一個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拚戰故事、一個純粹的意志。也許是透過對話,回憶起那一個自己曾經迷戀、堅持而偏執的事情,形構出一個屬於青春的勇氣。

2013年的9月,剛結束建築研究生的學生生涯,接到了一通電話,問我是否有意願接下一份工作。還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站在街頭聽完了這通電話,隨即打給幾個好朋友詢問意見。但其實,這幾通電話說不上是詢問意見,更像是興奮地解釋為什麼這件事情如此重要。

我的排球生涯開始的並不早,大概是從大學二年級才算正式開始。說起來第一次接觸排球的緣分,只是學校內新生盃排球賽人數不夠,我被拉上去湊人數。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彈性還算不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懵懵懂懂一路從系隊打到校隊,在系上的學業成績,也從大一、大二的前三名,一路掉出十名之外。一點也不誇張,一個禮拜7天,系隊加上校隊,沒有7天也有6天都在球場。除了每個禮拜瘋狂的行程之外,寒暑假更是因緣際會地到高雄前鎮國中和小選手們一起練球。每年的寒暑假,總要到學弟的家裡打上兩到三個禮拜的地舖,只為了應付在高雄每天兩次的練球時間。這樣的大學生涯,幾乎每天都和排球脫不了關係,甚至因此和當時的系上大學同學都不太熟,直到現在,還有連絡的朋友,都曾經是球場上最親密的戰友。

在前鎮國中練球的日子裡,是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國家隊等級的選手,而那個人就是陳建禎、歐告。那一年的暑假,是他高三畢業、剛動完膝蓋的小手術後,正在慢慢復健的夏天。我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就穿著拖鞋、拎著一雙球鞋從大門口走進來,簡單跟幾位同學打了招呼後,即便不認識我,但也叫我一聲學長,隨即就開始加入我們日常的練球。雖然說是在手術後的恢復期,跟我們打起練習賽時,歐告游刃有餘,除了他驚人的實力之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球員,這麼有天賦卻又如此謙虛,在我心中對於排球國家隊選手,留下了一個不同的印象。

直到幾年後,2013年的夏天,排球雜誌要創刊了,對於雜誌的方向我苦思很久,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一個月僅有7萬元的經費,以及只有另外一位同事Tracy幫忙處裡其餘的事情,也就是,7萬元、兩個人,但我們就開始了。現在想起來,那真是一個瘋狂的決定,因為我根本沒有做過雜誌,之前也從來沒有人做過排球雜誌。更精確地來說,沒有人做過的原因,是因為這樣的資源和薪水,根本負擔不起一本實體雜誌的開銷。兩個人手頭上,除了陳建禎以及前鎮國中教練林志華老師的聯絡方式之外,從印刷廠、攝影師到贊助商,我們什麼也沒有,起初的一到兩個禮拜,沒別的,就是坐在辦公室打電話,然後對著電話發呆,雜誌的草創時期就是在這種零資源的環境下開始。


綽號「歐告」的陳建禎

將近兩年的雜誌生涯,沒有什麼假日,每個月的循環,就是從第一期截稿前72小時沒闔眼,慢慢遞減至第二期的48小時,往後的日子裡,每期大概「只」需要熬夜36小時,就能熬過這截稿的地獄。而星期一到星期五,除了專欄的製作、籌備之外,還需要跟一些廠商接觸,周末又往往有企業聯賽或是各種聯賽需要到現場採訪,再加上後來開始舉辦的排球營,回想起來這些事,竟是由兩個人加上幾位不支薪的志工所完成的,簡直不可思議。

回顧做雜誌的這段時光,真的是一個很瘋狂的時期。家裡的人、朋友們都不太能理解我們到底在做什麼,甚至連自己解釋起來,也不知如何開口:「沒錯,是排球」、「沒錯,台灣其實有企業聯賽」…諸如此類的話題,總是需要解釋千萬遍。

藉由這本雜誌,認識了一群台灣最優秀的排球大男孩們。有多少個夜晚,一起在路邊吃著宵夜聊天,又有多少個夜晚,聽他們說著比賽的趣事和未來的壓力。在外界看來,是我們在支持他們,其實,一直以來在背後支持我們的,是這些球員。在每一次的採訪過程中,從這些故事裏得到了許多力量。這些優秀的選手們,既單純又可愛,雖然說整體的大環境對他們不是那麼地友善,在這個生涯和未來都不是相當有保障的排球環境裡,他們依舊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毫不遲疑地披上國家隊戰袍,努力拼鬥。

因為第一期封面人物的關係,認識了歐告,又因為第三期的關係,認識了培閎。培閎對我來說,又更特別了,我常常在想,今天就算不是因為排球,大概我也能跟他成為好朋友吧!

還記得是2013年亞洲東區挑戰賽打完的那個晚上,我們贏了日本順利拿下冠軍,賽後,培閎說要介紹一位資深媒體人給我,她對排球雜誌很有興趣,就是因為這樣,認識了張媽。記得當時在場邊沒有聊太多,雖然張媽當時很熱心地說,如果有任何地方需要幫忙,她很願意支持我們。但是一方面,因為當時碰了太多軟釘子,我們曾經也很努力地試過,真的沒有人願意支持一本排球雜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正著急等一下趕清晨6點的截稿時間,要趕快回去工作,把最後這場比賽的報導補上。所以簡單交代了雜誌的狀況後,就結束了我和張媽第一次的會面。

誰也沒想到,那一個夜晚,日後將會改變許多事情!

賽後,培閎沒有跟大家去狂歡,知道我們正在辦公室如火如荼地趕稿,他提著啤酒和要請我們喝的飲料,來我們的辦公室陪我們一起挑燈夜戰,一路到了早上,我們就在辦公室的地上睡成一片。打完一系列的國際賽,他即將在一年之後入伍當兵,正當我們一如往常地聊著未來該怎麼辦的時候,培閎說著:「我真的好想出國去看看喔…」,我開玩笑地回他:「你不要光說不練啊!至少先搞定英文我們再來談嘛!」沒想到,幾天之後,培閎就認真地問著我:「學長,要去那裡補英文呀?」在這之後,他就成了一個在英文補習班和球場兩邊跑的國家隊球員。


黃培閎,圖中背號17號者

這支紀錄片的起點,大概可以從仁川亞運說起。對於我們這票死忠球迷來說,在末代東亞運以及亞洲東區挑戰賽拿下冠軍之後,真的相信這一批國家隊的男孩們,經過多年的磨練後,已經準備好了!無論是在技術或是成熟度方面,這批男孩在這些比賽中展現絕對的實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仁川亞運的期待,更不在話下。

我真的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在98年曼谷亞運,我們拿到銅牌的時候,當時,媒體並沒有太多的報導,錯過一次好好發光發熱的曝光,這一次,機會就在眼前,我們一定要設法完成這個任務,至少這幾年下來,給這些球員與我們的革命情感一個交代。在仁川亞運的出發前夕,事實上《排球誌》已經到尾聲,在沒有足夠的贊助商投入的狀況下,要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一方面,在出發前的兩個月,我們已經正式向外界發布了即將停刊的消息,但另一方面,又掙扎於是否要放棄仁川亞運的機會,當時因為這樣的兩難而失眠了好幾個晚上。

應該是出發前的一個深夜,翻了翻自己手邊所有的雜誌,看了之前寫的故事,心中出現了一個念頭:如果說這些球員,都願意不顧一切地為了這個榮耀而奮鬥,而我卻在這個時候放棄了,是不是就再也不會有人紀錄他們的故事了?

深夜3點,我先走到家裡巷口的7-11,買了點東西填飽肚子,回到家,打開電腦,寫信給一年之前、有過一面之緣的張媽,交代了這一次出訪的動機和我們缺少一些旅費的情況,畢竟要讓一群人去韓國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寫完了email已經是早上5點了,蓋上電腦我就去睡覺,心想就最後一次機會了,賭一賭!

我記得很清楚,早上9點45分的時候起床,收到張媽的回信,信中充滿著鼓勵的話,更重要的是,請我們趕快跟她聯絡,他願意幫助我們完成這個計畫。於是,張媽所贊助的旅費加上我們幾個人籌出的錢,一行4個人就出發去韓國仁川亞運了。

原以為解決了這件事就可以毫無懸念地去韓國,把這個屬於他們榮耀的故事帶回來。但是,過程中卻是充滿許多出乎意料的插曲。這14天的旅程,從我們出發時就收到國家隊男孩們輸掉第一場對戰卡達的壞消息,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韓國,我們得坐將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到媒體中心辦理臨時媒體證。事實上,韓國官方對拍照的事宜管制得非常嚴格,怕現場的媒體捕捉到關鍵判決證據,所以我們即使拿到臨時證件,也無法順利將器材帶進場內拍攝。於是我們每天都在球場內跟警衛玩捉迷藏,好不容易拍了些影片,然後就是被抓到、沒收器材、賽後領回器材,隔天再繼續。我們幾乎成了韓國球場的黑名單。

在比賽場邊,因為我們不算正式的媒體,往往只能坐在國家隊的技術統計席上拍照或是看比賽。這個位置很有趣,除了觀眾當然不能進來之外,還可以同時看到各國的代表隊在做什麼事,其中,日本隊的陣仗最驚人,2個人帶了7台電腦跟2台印表機在場邊做技術統計,在比賽前,他們就蒐集完下一場對手的習性以及路線,在比賽中又及時將資料回傳給坐在比賽場旁邊的助理教練們。而我們第一站所輸的對手卡達,場邊隨便一數,就有10個教練,有些人負責體能訓練、有些人負責統計、有些人負責安排球隊的行程。而回頭看看我們,只有3個教練,一個總教練加上2個助理教練,沒有醫生,防護員還是跟其他項目的國家代表隊共用,有空才會過來,台灣代表隊別的項目需要防護員時,排球就沒有防護員了。了解這樣的資源差異和對戰背景之後,我們為什麼會輸,好像也沒有這麼意外了。

除了輸球,仁川亞運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在8、9名比賽時,我們對戰香港隊,以3比1大比數獲勝,這些選手卻還要聽著國內的轉播球評莫名其妙的冷嘲熱諷,說他們輕敵、不認真,難道他們這些日子這麼努力的準備,還得承受沒拿到好成績的冷血批評?

原本我們期待國家隊在仁川亞運奪牌,我們就能用紀錄片為他們記錄光榮時刻,可惜最終僅獲得第8名的成績。跟往年比起來差不多,沒特別好也沒特別壞,但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對大環境的無奈。所有選手跟教練,加上我們這群熱血球迷,不顧一切的投入,所有人熱血注入的竟是一個無底洞。在這樣的氣氛下,紀錄片的製作也暫時停擺,大家共同陷入一個低落沮喪的情緒深淵。


左,張祐銓;右,黃培閎

沒想到,不到一年之後,先是這群大男孩的學弟們在緬甸的U23比賽中,拿到跌破大家眼鏡的第三名,一路到在台北所舉辦的亞俱盃留下冠軍,接連著培閎、歐告的旅外打拼。在機場目送兩個大男孩出國後,我再一次接到張媽的電話,她說「這個精彩的2015年,紀錄片是不是值得我們開始動工了?」我幾乎沒有考慮就答應了,因為好不容易不到一年的時間,這群男孩用成績證明了他們自己,當然,這一次我們絕不會放棄記錄這個故事的機會!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從雜誌談到這些球員,這彷彿是一個屬於青春的故事。這些球員與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們,一起寫下這個無法複製的故事。回過頭來看這一切,這些熱血球迷們,也跟著這些球員義無反顧地為了一份熱血,而付出了全力。回想起做雜誌的時光,現在如果再選擇一次,恐怕也很難敢再選擇同樣的路,現在的自己多了一分世故,卻少了當初的那一份勇氣。不過幾年後的今天,仍有一群人為了排球跟這些球員一同奮戰,這正是台灣排球最特殊動人的現象。

到最後,排球成為載體,我們真正要傳達的是,一個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拚戰故事、一個純粹的意志。也許是透過對話,回憶起那一個自己曾經迷戀、堅持而偏執的事情,形構出一個屬於青春的勇氣。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抵達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走在夢想道路上的過程。

給所有的選手與參與這個故事的人,走到這一步,成功已經不需要證明。獎牌不能定義你,掌聲不能定義你,比賽分數也不能改變你人生的價值。這是一場青春的競賽,是抗戰意志力的最後豪賭,除了放棄,沒有真正的失敗,除了堅持到底,沒有真正的成功。讓這一切不虛此行,才是這趟旅程真正的任務。

本文轉載自《夢想的角落——2015排球男孩日記》,大是文化出版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