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後梅克爾時代中歐關係的重新定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後梅克爾時代中歐關係的重新定位

 2022-01-01 09:30
梅克爾在16年的任期內和疫情爆發之前曾12次訪問中國,足跡遍及十多個中國城市。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資料照
梅克爾在16年的任期內和疫情爆發之前曾12次訪問中國,足跡遍及十多個中國城市。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資料照

德國總理蕭茲首次在議院就其新政府的中國政策作出闡釋時稱,「我們必須將我們的中國政策導向基於在現實中發現的中國」。

「這也意味著我們不會對關鍵的人權狀況視而不見,並直率地指出違反普世規範的行為,」舒爾茨說。「但這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這樣一個規模龐大和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佔有的一個中心地位。」

蕭茲正式接替了執政長達16年的梅克爾,成為德國新任總理。在當今美中博弈日趨激烈的背景之下,德國今後是否會延續梅克爾時期的對華政策備受關注。

由於在9月份舉行的聯邦大選中,蕭茲所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沒有獲得過半數選票,必須要同綠黨、自民黨三黨聯合組建政府。對華政策曾是這次選戰中的重要議題之一,反對黨綠黨批評前政府對中國過於軟弱,該黨的候選人貝爾伯克目前在蕭茲內閣中擔任外交部長,她曾明確表示德國不應再繼續梅克爾的對華政策,

蕭茲在這份上任後首份政府報告中進一步解釋說,德國的政策意味著在氣候變化和疫情大流行等挑戰上與北京合作。他說: 「我們以所有人都共同遵守的規則,為中國提供公平的經濟競爭,以實現互利共贏。」

梅克爾——中國的老朋友

梅克爾從2005年到2021年擔任德國總理長達16年,比任何一個西方主要國家的領導人都長,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歐洲領導人。在她主政期間,德國和中國的關係達到了歷史最好水準,雙邊關係躍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並讓中國成為了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梅克爾僅在16年的任期內和疫情爆發之前就曾12次訪問中國,足跡遍及十多個中國城市,還曾到安徽農村農民家做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梅克爾雖然不能像往年那樣前往中國訪問,但中國官方的報導顯示,她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一直保持密切溝通。她曾在2020年1月、3月、6月、11月和2021年4月先後5次同習近平通話,可謂是與中國互動最頻密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在她卸任之際,習近平對這位曾主導了德國對華政策16年之久的德國領導人說:「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2019年3月7日習近平訪問法國,德國總理梅克爾前往會晤。圖/擷自cctv影片

習近平似乎頗為不捨地說:「你也即將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歡迎你卸任後也多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還可以去你希望去的任何地方,我們有機會再能夠面對面的交流。」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若按歐盟成員國對歐盟內部貿易的貢獻計算,德國的出口比名列第二的法國多出一倍左右。梅克爾是現任歐盟領導人中任職時間最長的,引導歐洲在十多年間走過了各類危機,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歐洲的對華政策基調。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和(Dalibor Roháč)說,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洲理事會的決策主要是柏林和巴黎之間討價還價的結果,而「梅克爾在位16年,她的影響力非常大」。

在美中關係不斷惡化、美國致力於與盟國聯手應對中國的同時,梅克爾強調歐洲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對華政策。

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年初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呼籲多邊主義、摒棄所謂冷戰思維理念一天後,梅克爾也在論壇上發言稱,她和習近平都注意到對多邊主義存在需求。梅克爾還警告說歐洲國家不應選邊:「我很希望避免形成陣營,如果我們說這邊是美國、那邊是中國,並圍繞著一邊或另一邊分組,這對很多社會來說不公平。」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弗雷德里克·克萊姆(Frederick Kliem)說,在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在與中國和美國都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越來越難以平衡德國的利益。他對美國之音說:「具體到梅克爾,她一直信奉德國的東方政治傳統,並將這一原則應用於中國:基本上是接觸而不是對抗。」

值得注意的是,梅克爾在執政初期跟中國關係相當緊張,中國政府曾抨擊說「自梅克爾上台後,就改變了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對華友好的政策,頻頻對中國施壓。」2008年,包括美國總統布希在內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聚首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而德國則可謂是奉行了自己的外交抵制,宣布總理梅克爾及其主管體育運動發展的政府主管官員均不參加奧運開幕。此外,梅克爾還在前一年9月與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會面。

在另一方面,當時的德國還雄踞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寶座,中國經濟雖然也已開始騰飛,但GDP總量比德國多不了多少,而現在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經濟總量是德國的四倍之多。

回顧自己十多年來的中國政策,梅克爾最近在退休之際似乎也有所反思,稱與中國在某些領域的合作中,德國可能很天真。「也許一開始,我們在處理一些合作夥伴關係時過於天真,」梅克爾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不過,她同時也強調不能完全脫鉤,不應該為了應對緊張局勢而切斷所有聯繫。

美中博弈中的歐洲牌

作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德國在很多方面主導著歐盟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在美中博弈中,誰能跟歐盟走得更近,誰就被認為會有望佔據主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一篇有關中歐關係的研究報告說,美國、中國和歐盟是當今世界三大力量,三者間是既合作又競爭的特殊關係。在中美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歐洲是影響中美博弈和中美歐三邊關係走向的關鍵變量。」 報告指出,目前拜登政府已經重啟美歐「中國問題」對話機制,美、歐圍繞對華關係的對話與政策協調的議程進一步擴大,合作更加廣泛、深入。而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應抓住歐洲這一『關鍵』。」

中國和歐盟曾就雙方投資協議進行了耗時長達7年艱苦談判,但是35輪的談判之後北京和布魯塞爾直到去年年底還是在一些敏感的議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為了籠絡住歐洲,中國在預計美國新政府將著手組建對華聯盟之際突然作出重大讓步,在多個長期無法得到解決的關鍵領域向歐盟妥協。歐盟公佈的官方中文參考譯文稱:「中國沒有與任何其他合作夥伴做出如此深遠的市場准入承諾」。

然而,隨著近幾個月來歐中關係急劇惡化,這一原定今年內審議通過投資協定一直被擱置,在歐盟議會獲得批准的希望微乎其微。

歐洲問題專家、「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和說,歐洲各國對中國的看法近年來逐漸開始發生變化,部分原因是基於歐洲人對中國政權性質的認識。他說:「隨著香港等地侵犯人權和鎮壓的信息越來越明顯,各國決策者面臨越來越多的輿論壓力。」

歐盟中兩個一向熱衷於親近中國的國家法國和匈牙利都將在明年4月舉行大選,而政治反對派通常會利用民意來攻擊現政府的政策。匈牙利總理奧爾班的主要競爭對手早在今年6月就曾聯合宣布,如果當選,他們將叫停兩個大型中資項目——在匈牙利首都建中國大學的分校,以及修建一條通往貝爾格萊德的鐵路。

在德國,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在經過近兩個月的談判後終於在本月初簽署了聯合執政協議,在涉華政策部分,明確表示支持台灣實際參與國際組織,批評與譴責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並呼籲在香港全面恢復「一國兩制」。


墨卡託中國研究所的資深分析師羅德里克·克弗普茨(Roderick Kefferpütz)認為,剛剛上台的德國新政府將會重新調整對中政策。示意圖/擷自貝爾伯克臉書

墨卡託中國研究所的資深分析師、該報告作者羅德里克·克弗普茨(Roderick Kefferpütz)對美國之音說,剛剛上台的德國新政府將會重新調整對中政策。他說:「聯合執政協議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體制性的對手,並更加強調新疆、香港和台灣等問題。」

長期躋身於德國政壇的蕭茲被認為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很容易左右跨界,被認為有時很難知道他的立場。同時,人們也普遍認為他基本上是梅克爾政策的一個繼承者。在中國問題上,德國《經濟周刊》本月初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說,蕭茲已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傳話,暗示他將繼續梅克爾的路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克萊姆說,除非出現諸如中國武力犯台這樣的意外情況,新政府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德國的對華政策。他說:「柏林將盡其所能不讓兩國關係出大麻煩,大國外交政策的決策權緊緊地握在總理手中,而不是外交部。」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