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影音】「官狀病毒」猛於武漢肺炎——麥燕庭談武漢肺炎在香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影音】「官狀病毒」猛於武漢肺炎——麥燕庭談武漢肺炎在香港

 2020-03-03 09:57
廖天琪採訪香港媒體人麥燕庭(右)。圖/擷自明鏡新聞台影片
廖天琪採訪香港媒體人麥燕庭(右)。圖/擷自明鏡新聞台影片

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有稱「武漢肺炎」,疫情已蔓延世界各地,防疫病毒成為整個世界的首選話題,為此我們採訪了香港前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作為媒體專業人士,麥女士在討論「武漢肺炎」時,談及新聞自由與制度問題,她的觀點是:冠狀病毒就是「官狀病毒」

麥燕庭其人

麥燕庭是媒體的從業人員,在平面(印刷)媒體和電子媒體工作超過20年。麥女士在1984年加入《香港新報》當記者,1993至1997在《香港電台》出任採訪主任。麥女士於1996至1997年,及1999至2003年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2007至2008年,任「香港記者協會」總幹事。麥女士是香港《眾新聞》網絡媒體業主。

2007年,麥女士被「美國視覺藝術家協會」評為「Champ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2019年4月,獨立中文筆會在香港舉行年會,麥女士做了「新聞和言論自由受到嚴重威脅」的專題報告,第一次質疑香港政府修改逃犯條列,她指出:香港正在討論修法,列出了「誹謗罪」、「煽惑罪」、「非法經營罪」....其實就是堵住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出版的管道,也恰好坐實了香港的司法獨立遭遇行政介入。

2019年6-12月,香港爆發了人民的護法運動——數百人參加的「反送中運動」,麥女士出席了美國眾議院香港問題聽證會。

麥女士的作品有《目擊一百天沙士最前線》等,現今關於武漢肺炎的討論,對她而言,可說是一言難盡……

政府一度對疫情欲蓋彌彰

麥女士說道: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初期,我從香港連登網(LIHKG)獲悉了這方面的傳聞,說是:武漢肺炎在迅速擴散,中國這次有大麻煩了,與「反送中」運動不相上下,讓中國政府有一陣子麻煩了。我們去訊問官方,沒有反應,港府更是不知其詳,沒有答案,甚至連「不予置評」也沒有。幾天後國內承認有肺炎,但是支吾其詞,交代不清,似乎有刻意淡化影響之嫌。

間隔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採訪北京的傳染病學專家王廣發,王本人曾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遭致武漢肺炎感染,而至前王的結論是「可防可控」,直接被事實打臉。至此,武漢疫情的信息才正式傳開,提供的是「無大礙」信息。

麥女士指出:中國政府刻意降低疫情嚴重性,向社會表述的是寬慰與舒緩緊張情緒,低調處理,包括記者採訪時若戴口罩,安檢人員會要求脫下口罩,稱直播時不能戴口罩。處處在營造「平安無事」的氛圍。眼下中國政府為武漢肺炎起了個新名稱,即「新型冠狀病毒」,目的是與中國武漢病毒切割開來。

麥女士進一步指出:事實上中國政府是否真與武漢肺炎沒有關系嗎?請大家思考一下,恰恰是政府對武漢疫情的消息發放、隱瞞與掩蓋,及淡化疫情的嚴重性等等,才致使武漢肺炎迅速擴散到世界不同角落,中國受害,其它國家同樣受害。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每當中國政府的控制權、管治權等,受到影響時,他們都會淡化實情。中國政府向來控制輿論管道,包括對持續半年多的「反送中」運動,也採取了同樣的隱瞞、掩蓋與淡化手段。

武漢肺炎與「人禍危害」

採訪者提問:這樣刻意的控制輿論,隱瞞與淡化疫情,是否人為的貽誤戎機?造成了疫情的迅速傳播與擴散,所以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禍。

麥女士答道:我覺得人禍因素肯定存在,至於是不是考慮到年關過節因素不得而知。主要是當社會信息對政府統治可能產生影響時,他們必定會審慎處理。我收到的消息是,新冠病毒自去年10月起就開始傳播,但那個時尚不清楚是什麽樣的病毒,據說是上報了中央無果。公眾知道時已經是1月初了,中央肯定是知道情況的。因為外交部發言人說,從1月3日起向美國定期通報疫情,但是美國沒有提供幫助。還有一個例證,國家衛健委派了傳染病專家組,前往武漢考察。1月中旬中新社獨家採訪王廣發,結果採訪者的一句提問,「你是怎麽被感染的?」讓王廣發陷入了輿論漩渦。

提問:我們在德國注意到,可能是1月22日後,開始熱門報導疫情,有1周至10天都是頭條新聞,說是中國出現了疫情,中國政府非常關注,進行了控制,有大量的醫藥送去了武漢,各地的援助都奔赴武漢,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建成了兩座大型傳染病醫院。西方整個的態度,給人的印象是:中國政府處理這次疫情非常好,而且及時通報了世界各地。現在我們看來,這中間的誤差是相當大的,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是不是大外宣?

麥女士答道:大外宣是原因之一,另外中國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他們依靠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屬於人為的配合。世界衛生組織上一任總幹事是陳馮富珍,於1994年晉升為香港歷史上首任女性衛生署署長,直至2003年8月,她在香港政府服務長達25年。2006年7月25日,中國提名陳馮富珍參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有人指出:這是中國通過借用香港身份服務中國外交的做法,也構成了香港人正規參與國際組織的先例。陳馮富珍於2017年卸任,2019年,在第十三屆中國政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可視為中國政府給予她的嘉獎。現任總幹事是譚德塞博士,此人在2012-2016年擔任埃塞俄比亞外交部長,這背後是不是有故事呢?譚德塞總幹事也親赴北京考察疫情,同樣為北京竭力背書,說是中國很盡力了。至於是不是很盡力了呢?我舉一件事為例,即關於病毒基因的解析圖譜,1月中旬中國已經有了圖譜,各國專家希望世界衛生組織及時公布,便於世界各國專家的分析與研究,快速測試與制造疫苗。譚德塞總幹事替北京爭取了很長一段時間,據說目的是為中國專家騰出時間研究分析,獨占鰲頭。

港府對封關猶豫不決

武漢封城後,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國紛紛停止了中國航班,而香港政府為什麽對保護性封關始終猶豫不決呢?

麥女士分析道:中國官方公布了武漢肺炎後,有傳染病學專家就向港府提出,香港必須封關,若不封關,按照中國疫情蔓延的速度與範圍,他估計在香港700多萬人中,將會有140萬人被感染,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但是港府還是不採取封城措施,在多方壓力下,包括醫務人員的罷工,港府才慢慢地逐個封關。給世人的感覺是,這樣不幹脆的舉動,是讓國內的特權人物有時間進入香港開啟通道。現有數據表明,港府當然不會承認,那一陣香港飛往各國的航班明顯增加,且增加很多次航班飛往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道理很簡單,由於西方各國對中國封關,那一大批特權人物便可通過香港,曲線逃命。答案是為中國的高官,或者說是為特權人物提供逃逸的通道。

麥女士說了一個情況:事實就是這樣,最後深圳灣通道的關閉,港府提前2天通知,有記者為此責問港府,港府草草敷衍。結果就是在這最後的2天,大陸通關人數增加了2倍,出租車排著長龍接送。港府就是這樣用香港人的生命在賭博,目的是為特權人物開啟一扇逃生門。

武漢肺炎與香港「反送中運動」

李文亮醫生是最早向外界披露冠狀病毒疫情的醫生之一, 2019年12月30日,他在微信群組中發出疫情警訊,如果此時引起中共政府重視,及時採取防疫與救治措施,可以爭取提前30天的黃金時間,全面展開工作。然而事與願違,2020年1月3日,李文亮醫生轄區的派出所,卻以「在互聯網上發布不實言論」,對李醫生提出警示和訓誡。事件後李醫生仍持續工作在第一線,於1月10日左右出現癥狀,因為病情嚴重,被送入重監護室觀察,2月1日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7日淩晨2時58分李文亮病逝,年僅33歲。

提問:據說香港人為李文亮醫生舉行了數萬人參加的悼念儀式,全體人員舉著手機向空中照射,向在天英靈問候與致哀。這次突發的武漢肺炎疫情,對於香港持續半年多的「反送中運動」,全民護法運動,會有怎樣的直接影響?

麥女士答道:我看有兩點,一是沒有言論自由,其它人權都會受影響,包括每個人的人身權利,在中國國內已經很明顯了,李文亮就是一個犧牲品,他不應該離開人世。由於喪失了言論自由,他的疫情預警非但沒有得到尊重與重視,反而遭到了訓誡與壓制。這與「反送中運動」時期的情況相同,中國政府始終壓制傳媒,及操縱官方控制的傳媒,把那些支持「修例意見」無限擴大,據我的調查,香港有七成民意反對「逃犯條例修改」,而香港媒體的報道卻與之相反,有七成報道是支持港府的「修例意見」,與民意完全脫鉤。這個「送中條例」制度對「一國兩制」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送中條例」通過,對香港人權是極大的打擊,會影響到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其它的自由也都會受影響。所以沒有言論自由、人身自由,其它的人權都會受到影響。

第二,香港特首應該捍衛港人的人權和自由,但是從「反送中運動」到武漢肺炎爆發,香港人看得清清楚楚,林鄭月娥只是北京政府的傀儡,是北京政府的執行者。我們要保障香港人的人權自由,就應該積極參與立法會的選舉,去影響選舉委員會,直至香港特首的選舉。今年秋天的立法會選舉,香港人民一定會積極參與投票,選出真正能代表民意的立法會,來制衡港府行政官僚。

採訪者表示:我們原來以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會影響甚至淹沒香港持續半年多的「反送中運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福兮禍兮都還未有答案。聽取了麥燕庭的一席解答,我們也充滿了希望,我們非常希望香港人民堅持下去,好好地保護每個人的健康平安。香港人民的堅持,不僅僅是維護香港的法制與人權,也是維護人類的尊嚴與自由,及民主制度,非常的重要。全世界會繼續關注與支持香港的正義行動!

麥女士說:我希望世界繼續關注香港的發展與變化,因為香港只是彈丸之地,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我們要與極權統治抗衡,其實很困難。國際社會的關注,對香港來說是很重要的力量,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一起,共同保護香港這個自由民主橋頭堡的地位,繼續維持與發展下去!

採訪影音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