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教育部的大專院校合併政策使得被點名的各校人心惶惶,其中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的合併案更是引起各界議論紛紜。此合併案於南藝大師生為阻擋而走上街頭、教育部宣布暫緩實施後暫時告一段落;然而新政府上任後,仍須直面並未解決的高教經費縮減問題。當教育部再度面臨經費缺口,是否又會走回併校這條對他們來說最省力的道路?而當併校重啟,我們是否已做足準備,面對這輛向著大學排名與降低成本轟轟駛去的巨大列車?
身為成大學生,與南藝大併校看似利大於弊,但為何仍須關注併校議題?我們認為,現行短視近利、向新自由主義靠攏的高教政策,影響的不單是獨立的個案,更將擴及高教體系下的所有學校。因此,成大零貳社藉此投書提出關於併校案的幾點想法,希望能促使更多公共及校內的討論。
一、資源分配不均
在以理工著稱的成大,社科院、文學院等科系常面對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如社科院四系須共用一棟系館,而其他理工科系卻都有獨立系館,甚至有一系擁有兩棟系館的情形。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下,南藝大加入後是否只是淪為另一被邊緣化的弱勢院系?縱使教育部給予併校獎勵金,此補助不過是一時;獎勵結束後,兩校勢必得重新面對尖銳的資源消長衝突。況且,近日成大校內各項預算皆聞縮減,在105年的收支預計表中,估計將虧損約七億,經費問題已逐漸浮出檯面。南藝大加入後,反而可能是兩敗俱傷。唯有教育部節省了成本,成為唯一的得利者。
二、併校細節不明
兩校距離遙遠,合併後的上課地點配置、行政單位整併,甚至連最實際的預算分配都仍是未知數。教育部口口聲聲說要尊重兩校意願,卻又步步催促兩校趕緊以併校為前提成立工作小組再行討論。試問在一切細節皆不明朗的情況下,除了教育部以獎金「循循善誘」外,兩校還能憑藉什麼決定意向?
三、併校能降低少子化對大學的衝擊?
教育部為緩解各校疑慮,承諾併校後招生人數不減。而當初提出併校的理由之一,便是為了解決少子化後各校將招生不足的問題。此一說法無疑前後矛盾,又何以用如此草率的理由說服被點名合併各校的師生?且教育部指出南藝大受少子化衝擊造成招生困難一說也遭到反駁。103及104學年,南藝大各級新生註冊率平均為88%及89.5%,在日間大學部新生註冊率中,排名全國第6名及第3名。故招生困難一說並無根據,更無法拿來當作併校理由。
四、世界大學排名
常被拿來當作併校理由的,還有提升世界大學排名。然名次提升的重要性何在?又能帶來什麼益處?況且,以《QS世界大學排名》的評分標準為例,雇主評價、國際生、國際教職員比例皆被納入,教育部犧牲後頂大計畫中發展校校有特色的願景,以合併來追求用這些標準評比的排名,是否合乎教育的目的?是否失去公共性成為市場的僕人?又是否真的具有漂亮虛名之外的意義?
有鑑於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成本不應作為政府的首要考量。在各國高等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中,OECD國家平均為1.3%,而台灣只有0.83%。若不願投入更多的高教經費,對所有問題都無疑是治標不治本。我們在此呼籲教育部提出併校的明確願景與目的,否則便應撤回草率的合併政策。教育部更應正視高教資源不足的問題,不應再苟且地以併校為手段將經費問題丟給各校、規避政府本應負起的責任。即使併校暫緩,成大零貳社仍呼籲各界一同持續關注與監督相關進度,別讓去公共化的併校政策在抗議浪潮消退後捲土重來。
按:目前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計有30個會員國,包括:澳洲、 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