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我住的社區,突然間進駐了兩家「健身工房」,看板上的肌肉男女畫像,不只代表陽光,笑容也特別燦爛,突起的胸肌,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其中一個廣告看板寫著:「想瘦」,這兩個字,確實吸引不少上門的男男女女,尤其是在農曆年假期間,居然打出全年無休招牌,吸引怕吃太多,而變胖的人。
肥胖已經是文明病,更是健康殺手,也是經濟殺手,兩年前,美國航空公司已經針對體重太胖,必須霸佔兩個座位的胖子旅客,提出兩倍的機票費用,或者要增加行旅費用,這個政策涉及所謂「胖子歧視」,引發不少爭議,但是,增加收費確實有道理,如果以使用者付費來看,胖子的確佔了很多空間,也比其他旅客吃得更多。
如果只談健康,肥胖引發的疾病,的確比清瘦的人更多,例如:三高、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但是,瘦子的問題也不少,容易罹患貧血、不孕症、關節疾病,男性的話就是無法生育,但是,很少人知道:肥胖被視為問題,有70%是被被科學製造出來的,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前,肥胖或者太瘦,根本不是問題,醫院所謂的「人體重量管制」,是從1945年才建立,而且製造的動機,完全是因為金錢。
BMI的創造者
先談BMI的創造者,今天,你到醫院減肥,第一關的醫師一定會幫你測量BMI,現代的體重器,都包含體脂肪,身高體重的比例,以及腰圍尺寸,簡單說:個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就是你的個人BMI,例如:你的體重52公斤,身高1.55公尺,那麼用52除以1.55的平方就是21.6,這個數字就是BMI,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所有成人的BMI必須維持在18.5到24之間,才叫做健康,除此之外,不是太胖就是太瘦,到底是哪一個傢伙,那麼聰明,搞出這一套計算公式呢?這位老兄叫做:路易斯。
1945年,任職美國大都會保險公司的科學家路易斯․都柏林,中午正在午休時間,他埋首於統計數字中,已經太久時間,開始感到疲累,突然間,他發現在所有繳交保險費用的顧客群中,體重比較重,或者是所謂胖子,罹患疾病的統計數字比較高,但是,這些人卻和不看病的人,繳交同樣的保險費,這個發現很有趣,都柏林靈機一動,如果把這批人分類出來,列入所謂「健康高危險群」,收取更高的保險費,公司一定可以賺到更多利潤,這個想法讓他製作出區分表,把胖子,和體重超重分為兩個族群,胖子屬於「健康高危險群」,超重者是「健康中危險群」,第三者就是普通一般族群,問題是:你還需要一個丈量的方法,才能讓人信服,於是,所謂BMI測量法,就這樣被路易斯憑空發明出來了。今天,當醫師告訴你說:「你的腰圍超過90公分,屬於健康危險群,就是根據BMI而來的」。
BMI簡單說,就是身體、肌肉指數,包含脂肪和骨頭密度,如果按照這個指數評量,能夠算是健康的人,真的不多,從年齡來看:20歲到35歲,這個年齡層,勉強算是健康,過了35歲,青春走到盡頭,多數人健康就出問題了,例如抽菸、喝酒、工作超時、大吃大喝、熬夜……等等後遺症,所以,在這個量表之下,美國有一半的人口,都不健康,這下好了,不單單保險公司發大財,搞健康食品事業的人,也跟著發大財。
美國人的體重在戰後突飛猛進,一來,因為油炸食品問世,麥當勞、肯德基,各種冰淇淋,成為美國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這種食物熱量很高,但是便宜又快速,適合快步調的社會型態,如果你想吃比較正常的餐廳飲食,不只是很難訂到座位,而且消費金錢是平常的十倍,例如:你一餐只要吃一個漢堡,一杯奶昔打發,算一算大約2塊美金,但是,到普通餐館吃飯,沒有20塊美金無法結帳,更不用說有知名度的餐廳了,若不是碰上大日子,美國人很少到正規餐廳,費時間又昂貴,也因為如此,胖子越來越多。到了60年代,全美國第一個沖泡減肥飲品出現了,「美強生」拿到第一桶金,「美強生」是全美最大的化工廠,本業是製造嬰兒奶粉,有一天,一位媽媽來信說:「她自己吃了小嬰兒的奶粉後,發現自己越來越消瘦」,美強生靈機一動,開始進行實驗,真的,成年人吃了嬰兒奶粉,真的變瘦了,這是一個天大的發現,於是,看準美國人越來越胖,「美強生」推出第一款減肥飲料Metrecal,這種飲品可以沖泡,好像奶粉,並且在電視上大打廣告,果然一夕爆紅,讓「美強生」賺翻了,現在,美國很多食品工廠,只靠兩種東西賺錢,一種是要你胖,一種讓你瘦,很多企業公司,兩種產品都販賣,適應消費者需要,只要你到超市走一遭,產品上打著零卡、脫脂、低卡、無糖,全部和減肥有關,美國最大的「亨氏食品公司」一手賣:讓你胖的冰淇淋,另一手卻販賣「惠優體」減肥食品,所謂「惠優體」英文是「WEIGHT WATCHERS」,注意你的體重。
60年代,「美強生」生產在美國暢銷的減肥奶粉,坦白說,並不好吃,這種東西,有一股化學味道,很多人知道,運動才是減肥好辦法,但是,戰後,美國發展快速,很多鄉鎮都市化以來,人口大量聚集,新興娛樂滿街跑,美國很多白領階級,忙到沒時間應酬,更不用說運動了,所以,只能寄望在好吃,但是不會變胖的食品上,這個時候,又出來了一個更聰明的人—丹尼亞伯拉罕。
丹尼是一名化學家,父親開藥局,從小就在藥品中長大,他接受訪問時說:上帝在睡夢中給他靈感,有一天睡醒時,腦袋裡出現「快瘦」兩個字SLIM FAST,這兩個英文字,讓他從夢中跳起來,太好了,有多少人希望可以一夕變瘦,這是很好的點子,於是,丹尼開始到超市買了最流行的「美強生」的減肥奶粉,但是,丹尼吃來吃去,只有一個評語,「很像吃藥」,於是,丹尼想到:如果減肥像是吃奶昔,滋味美麗,那有多好,於是,丹尼把奶粉的粉末改為綢狀的奶昔,也有點像是冰淇淋,加上水果味道,把卡洛里抽走,這種食品名稱叫做「快瘦」,果然一上市,就和「美強生」打成平手,2000年,「聯合利華公司」用21億美金,收購了這家公司,其實,目標不是產品,而是這兩個字,「快瘦」,因為這種產品科技含量太低了,只是,名稱太好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所有成人的BMI必須維持在18.5到24之間,才叫做健康。示意圖/Pixabay
肥胖衍生的產業
靠著肥胖賺錢的行業太多了,英國萊斯特市紐瓦克博物館有一張畫作,畫中的主角是藍伯特,這幅畫是在1806年誕生的,當時,蘭伯特就坐在這間博物館,讓人進門參觀,看一次收費一先令,因為,蘭伯特當時體重高達335公斤,被稱為世界上最重的人,其實,這個紀錄早就被打破了,今天,英國或美國醫院裡,接受手術減肥,超過500公斤的胖子多的是,當年,蘭斯特坐著,讓人看一眼,就發大財了,但是,胖子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卡住」,每天從家裡到博物館,必須有10個人用擔架抬他,才能把藍斯特弄到博物館,但是,200年後,更進步的工具出現了。
英國為了服務胖子,特別發明一種「肥胖救護車」,這是特殊的設計,專門協助肥胖者出門或就醫,這種救護車上有專門配備的強力絞盤,可以把胖子送到特製的擔架上,最重可以承受1000公斤,但是,出一次門的費用不低,每次400萬台幣,所以,很多胖子消費不起,除非有錢人家。
根據醫院估計:只要體重超過300公斤,胖子要出門的先決條件,是把自家的門先拆了。美國電視把這類胖子的醫療問題,拍成電視劇,從訪問過程到接受手術減肥,談談這種肥胖人生的喜怒哀樂,果然創下收視率,一則可以對喜歡大吃大喝的人,提出警告,也因此衍生出另一種「享瘦」的事業。
現代人沒時間搞太久,所以想減胖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有多快可以瘦下來,你要他長期抗戰,他的反應就是沒時間,沒興趣,也因為這樣,醫生開始介入這個行業。
有些人的胖,還真的需要醫生的處理,例如:病態肥胖症,醫學上把BMI指數超過40的人,稱為病態性肥胖,這種人體重都在150公斤以上,比較誇張還超過200公斤,腰圍超過120公分,我們經常看到救護車出動,好幾位護理人員才可以把他請到醫院動手術,透過微創科技的「胃部切除術」,可以快速減少一半的體重。
如果不屬於「病態肥胖症」,只是為了快速減肥,醫院也可以提供抽脂手術。
人體的脂肪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器官脂肪,圍繞在心臟,肺部,消化器官,這種脂肪會危害健康,造成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第二種脂肪叫做皮下脂肪,圍繞在腹部,大腿,兩側,肩膀,腰部,臀部,有很多人想利用運動消除贅肉,結果卻練出強壯的肌肉,男性或許不差,女性卻認為有礙瞻觀,因此,時下很多外科醫生,就從這裡看到發財的門道,轉行到整形美容外科,或者稱為人體雕塑醫院,抽脂,補脂,是最基本的手術,有些還涵蓋臉部整形修復手術,亞洲地區,韓國是整形醫院最發達的地方,台灣也慢慢迎頭趕上,吸引不少有錢的中國客人上門,外科醫生放棄外科,走向整形,因為相較之下,整形的風險,其實比外科醫生的手術風險來的低一些,尤其是台灣,外科醫生的醫療糾紛,是所有醫療中最多的。
台灣的整型醫院抽脂的行情,通常以身體部位計算,一個部位大約2萬台幣,通常以深層脂肪為主,用水刀,動力,音波方式抽脂,有時候,也會有糾紛,例如:抽脂後出現外表凹凸不平的情形,但是,基本上來看,經過抽脂之後,復胖的比率並不高。
一, 節食的減肥方法
根據統計:美國過胖的人口超過75%,英國超過60%,連最窮困的衣索匹亞,也出現過胖的問題,問題並非貧窮,而是飲食習慣,全世界有4分之1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但是窮人也有胖子,美國杜克大學的布洛尼爾醫師說:「有很多肥胖其實來自基因」,意思就是你的體內有肥胖基因,讓你瘦不下來,當你很高興用各種節食方法使自己變瘦了,但是,一不小心就恢復胖的體型,有人說:單單喝水,也會胖,就是基因問題。
現代人節食是為了怕胖,過去的人不吃,又稱齋戒,那是聖經裡的教育:目的是實現慈悲。
我為了慈悲,參加過飢餓30小時的活動,舉辦活動的人,要參加者體會非洲飢民的痛苦,這個目標至少可以達到,但是,一般人都理解:想要靠著不吃,就把體重減下來,並不簡單。
1944年,二戰末期,歐洲大陸各戰爭國,陷入飢荒,因為農村被破壞,難民爭相逃難的結局,就是糧食生產緊縮,數百萬的人是死於飢荒,而不是戰火,為了理解飢餓這種事情,明尼蘇達大學曾經做過一次人體實驗。
安瑟爾凱思博士是這項實驗的主持者,被實驗的對象是36位拒絕服兵役的男性,實驗過程中,36人被關在一個密閉的地下室,每個人每天可以吃到1500卡的食物熱量,但是,每一天必須按表操課,包括運動,讀書,打掃環境,1500卡的熱量,是正常成年男人攝取的一半,所以這些人無時不刻感到飢餓,一年之後,驚人的結局出現了,這些人被放出去,看到戶外的草場上的草,也想吃,看到科學家的手也想吃,有人用刀子把自己的手切下來吃下去,凱斯醫師說:「他們完全精神崩潰了」。
但是,當醫師讓36人恢復進食之後,這些人不但吃很多,而且越來越胖,超過原來的體重,這是補償作用,原來,節食不會讓你瘦下來,反而會更讓你更胖。
但是,很多人不相信,甚至還發明出很多低卡的食品,以為這樣子就是減肥,其實,問題不在這裡,脂肪不是胖子原因,醣類才是,尤其是玉米製造的高糖。
二, 胖子的兇手是糖類
70年代之前,科學家認為胖子是因為喜歡吃,而且飲食過量造成的,但是,現在的觀念已經改變,科學家發現:真正導致肥胖的兇手是糖漿,或稱玉米糖漿。
談到玉米糖漿,必須談到越戰,越戰導致美國食品降格上漲,尼克森競選連任,必須面對選民的憤怒,這時候,尼克森要求他的農業智庫厄爾巴次教授擬出挽救食品方案,於是厄爾巴次想到玉米,早期,玉米不被視為人類食品,多數玉米都用來釀酒或牲畜的飼料,但是,科學家發現:玉米可以練出高果糖漿,或稱玉米糖漿,這種東西可以廣泛運用在各種方面,變成重大的食品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玉米糖漿價格,只要蔗糖的3分之2,可以為食品商省下許多經費,1984年,可口可樂率先把高果糖漿代替本來的蔗糖,加入飲料中,如今,所有製造含糖飲料的廠商,都這樣做,以便降低成本。
含糖飲料越賣越火熱,心臟病和高血壓以及肥胖接踵而來,1980年,倫敦大學的教授約翰由肯發表一本書:「致命的純白」,這本書直接說出肥胖的元兇不是脂肪,而是糖類,整個世界炸窩了,因為思想太前衛,凱斯醫師最無法認同,雙方打起報紙論戰。
由肯認為:醣類是愉快的來源,他會進入人體內,帶來短暫的快感,並且從大腦釋放一種信號:吃東西,所以,你會不知不覺越吃越多,這才是肥胖的主要因素,更糟糕的是:喜歡甜食的人,會出現永遠吃不飽的狀態,這種情況無法控制,只能靠自己的心理去制止。
紐約大學的教授安東尼史克拉法尼,曾經用老鼠在實驗室進行一種實驗,甲組的老鼠只吃正常食物,乙組老鼠吃含糖類的食物,結果發現乙組老鼠快速增胖,而且食物越吃越多,證明了醣類扮演食物催化劑,讓老鼠越吃越多,而且不感覺飽足,這些實驗告訴你:為了健康好看,必須遠離醣類。
科學家發現:真正導致肥胖的兇手是糖。示意圖/Pixabay
三, 魔鬼藏在減肥藥
很多人減肥失敗後,開始求助藥物,70年代,美國「惠氏藥廠」已經開發所謂「食物抑制劑」,就是俗稱「減肥藥」,吃下去後,看到食品會感到排斥,二來,可以降低飢餓的感覺,但是,這種藥品會有很大的副作用,包含導致心臟病,血壓高,醫師使用也非常謹慎,除了正規減肥藥,甚至有人用可能會上癮的安非他命,充作減肥藥,這一類交感神經抑制劑,會使使用者對食物產生排斥,所以,很多使用安非他命的人,食慾很低,這相對也會使體重下降,但是長期服用,一定會影響健康,下場就更難說了,就算是靠著毒品減肥成功,卻帶來很多後遺症,是不是值得,真的要深思,醫師也警告:使用藥物減肥,還是要更加小心為妙。
除了減肥藥,偏方更是到處流傳,例如吃飯以前先吃水果,或者先吃菜之後,才吃飯,甚至告訴你:只要多喝水,使自己有飽足感,不會想吃東西,也可以變瘦,偏方一籮筐,可以確信者沒幾個。
以歐洲國家來說:法國是平均胖子最少的國度,科學家深入研究後發現:並非法國人生活浪漫才變瘦,而是,用餐正常才變瘦,法國人對速成的麥當勞不喜歡,比較喜歡家常菜,所以,飲食維持古老傳統,這才是不至於變胖的主要因素,想變瘦,先學法國人的生活哲學才是王道,問題是:吃法國大餐還挺貴。
※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2020年9月源雜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