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數個颱風跟豪雨導致各地農損慘重,今(18)日民進黨立委蔡培慧協同學者與農民,呼籲農委會提高育種研發預算,推動因應氣候變遷在極端氣候下的農業措施與育種計畫、建立雜糧種源儲備庫三大訴求。農委會副主委則回應,育種經費近來確實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人力縮減也是個問題,承諾將盤點全國農試所,並承諾將預算從1.5億元恢復到前年1.8億元的水平。
蔡培慧今協同高雄農民侯兆百、雲林農民黃祈堯、雲林農民蔡得黃、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邀請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等官員,召開「面對極端氣候 作物育種不可缺 研發經費應倍增」記者會,民間都希望政府除了在天災後用「農業保險」等補償措施之外,能在源頭就先做好基本功,防患未然。
農民黃祈堯表示,如果種子品種好一點,面對天災,農業損失會比較輕,台灣育種能力不弱,技術若掌握在手上,要與國際競爭也較有利,他自己種的洋蔥幾乎都是外來品種,雖然多年前台灣曾發展過本土品種,但後來因故停止,育種是「蹲馬步」,沒做好基本無法練功。
颱風跟豪雨今年讓台灣農民損失慘重。圖/中央社資料照
在雲林從事友善耕作的豆農蔡得黃則坦言,農民不是只來要補助,而是希望政府與農民共同來克服困境,也希望ㄋ能找回過去農民間的交流與互助機制,政府協助農民嘗試各種新的技術與品種,並思考如何支持農民學習、交流與自立,而不是只靠發補助來解決問題。
郭華仁教授則指出,氣候變遷導致現在氣候無規則可循,而農業的調適方式有育種及建立作物栽培制度兩種,讓一年中種的作物依氣候改變來調適,而種子供應是農業生產重要環節,目前育種人才越來越少,加上經費縮減,應提出新的栽種制度,而相搭配的就是夠多種類的作物種源,才能提供組合因應氣候變遷。
郭華仁更提議,除了善待、鼓勵研發單位的育種家與技術人員外,也應該更擴大「參與式育種」的作法,讓小農各自將新品種帶回各自的環境試種,也協助研發者驗證新種適應環境的能力。
蔡培慧表示,農業育種的研發經費不應短絀,研發經費應該倍增,有充足的經費與人力,加速研發出耐雨、耐淹等環境耐受力高的作物品種,台灣農業才能有所準備。另外,大家都清楚「農業是百年大計」,政府應該以國家層級支持農民,提高農業承擔極端氣候的韌性,除災害補助,也應輔導復耕,蔡培慧也強調,政府應建立雜糧種源儲備庫,協助災損農民來年復耕,並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陳吉仲當場表示,育種為因應極端氣候策略中最重要一環,不過育種經費的確近年不斷下降,從2014年的1.8億元,一年遞減1千萬,今年已剩1.6億,但他承諾,他們將盤點資源,確認需求後,明年將編1.8億的經費至少先回到2014年的水準。
陳吉仲也指出,因應整個公部門的人事政策經間縮編,事實上現在全台各地農改場都有人力問題,之前是遇缺不補,經溝通後才改為缺二補一,這當中「特殊性技工」人力保守估計減少1成,而且部分多為派遣人力,導致專業無法傳承,他們將與人事總長提出檢討改善的協調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