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獨立廣場抗爭1週年回顧 烏克蘭歷史傷口的血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獨立廣場抗爭1週年回顧 烏克蘭歷史傷口的血跡

 2015-02-23 23:54
烏克蘭舉行獨立廣場抗爭一週年紀念(網路圖片翻攝)
烏克蘭舉行獨立廣場抗爭一週年紀念(網路圖片翻攝)

2月23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發表一篇記者喬漢(Bernd Johann)的評論文章,名為「烏克蘭未癒合的傷口」(Open wounds in Ukraine)。內容指出,當2014年2月22日,烏克蘭民眾於基輔獨立廣場(the Maidan)發動抗爭,推翻腐敗專橫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政權,選擇了民主的、歐洲的發展路線。1年後的今天,在這條尊嚴、獨立自主的道路上,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更新,更加強大的對手「俄羅斯」。由於害怕烏克蘭走上民主道路,克里姆林宮甚至在歐洲挑起戰端,並不惜一切代價,對烏克蘭人民追求,民主、富裕、特別是和平的生活,橫加阻撓。

1年前,烏克蘭民眾反對前總統亞努科維奇政權的示威活動持續數個月,民眾不畏寒冬凜洌,無懼政府粗暴鎮壓。隨後局勢的轉折:導致亞努科維奇下台,並亡命俄羅斯。俄國莫斯科當局至今仍錯誤地,將烏克蘭人民的示威定位為一場「政變」。實際上,亞努科維奇政權內部,當時已土崩瓦解,到了最後,甚至連國家警察,都拒絕執行亞努科維奇下達的暴力鎮壓命令。專文指出,用政變來定義這場運動,並不正確,因為前總統先自行逃離烏克蘭,國會才宣布解除其總統職務。

戰爭引發的悲傷、憤怒

對於烏克蘭的政權變動,俄國選擇暴力、好戰作為,加以迎頭痛擊。莫斯科還違反國際法,逕行將克里米亞納入俄國聯邦,而且助長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武裝軍事衝突。繼亞努科維奇之後,現在的俄羅斯,繼續阻撓烏克蘭人民,追求自主尊嚴的生存權。僅管,烏克蘭本週日高調紀念獨立廣場抗爭1週年,國際社會也有多個國家高層,參加這場紀念活動。然而一年來,從基輔獨立廣場出發,烏克蘭人民推開一道通往自由的門戶,如今竟也不勝唏噓,留下了一道道未曾癒合的發炎傷口。

特別是當年抗爭過程,被狙擊手打死的100多名示威者,更讓烏克蘭人民感到痛心、憤怒。究竟1年前的事件,是誰向示威者以及在場的警員開槍?誰是兇手?是誰下令血洗獨立廣場?死者家屬們,到目前為止,還在一直等待著一連串疑問的真正答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烏克蘭的司法機關,直到今天仍無法釐清上述問題;徒然讓悲劇遺留的傷口,繼續發炎。

尊嚴自決的持續追求

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持續戰亂,造成數千條生命喪失;這場烏東內戰,也導致超過100萬烏克蘭人民,流離失所,只能待在難民的臨時收容所。烏克蘭現任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所領導的政權,也日愈受到民眾抨擊,例如,在抵抗烏東部親俄羅斯的分裂主義的武裝戰鬥,烏克蘭政府軍屢戰屢敗;另外,2週前明斯克峰會上訂定的停火協議,能否奏效,亦渺不可知。

不少烏克蘭人民,希望波羅申科政府能夠獲得軍事勝利;然而殘酷的事實:對於烏克蘭來說,俄羅斯卻是軍事上不可擊敗的強大對手。其實,烏克蘭民眾在獨立廣場上所展現的堅毅,才是該國的真正強項:民眾可以自發組織起來,抗議政治謊言。真正讓俄羅斯害怕的,正是烏克蘭民眾的勇氣。因為建構公民社會的聲音不僅在烏克蘭崛起;未來有朝一日,也會在俄羅斯蔚為強大潮流。

基輔獨立廣場抗議運動提出的許多訴求,1年來依舊未能兌現。抗爭者,除了要求經濟改革,更希望能早日實現司法獨立,剷除腐敗現象。然而今天的烏克蘭政經決策者,多數依舊是那些超級富豪,權貴老面孔;一年時間又過去了,烏克蘭人民繼續在泥淖裡掙扎。德國之聲專文指出,烏克蘭民眾一度成功推翻腐敗的亞努科維奇政權,然而改善生活水平的願望,還有待不屈不撓奮鬥,方能兌現。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