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社會部落格》(Asia Society Blog),近日公布網路票選2013年最具影響力的亞洲人物,結果由泰國政治人物蘇德(SuthepThaugsuban)拔得頭籌。在總投票數13.1萬,單單他一個人就囊括了11.6萬票,佔總數的88%;而來自巴基斯坦,榮膺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的馬拉拉-尤蘇芙札(MalalaYousafzai),則位居第2名,她以16稚齡,在塔利班高壓政權之下,爭取婦女接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於世。
亞洲社會部落格從2011年起推動"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的網路票選活動,2011年由緬甸的翁山蘇姬獲選,2012年則由巴基斯坦的和平改革推動者伊姆蘭-罕(ImranKhan)獲選,而2013年由泰國反對派領袖蘇德奪冠,爭議性相當高。根據《亞洲社會部落格》網站,資深東南亞通訊記者韋恩(PatrickWinn)的分析指出,蘇德的出線,凸顯了典型泰國蘇德現象(Thaugsuban phenomenon)的發酵。
泰國的「蘇德現象」
東南亞通訊記者韋恩指出,打從2012年,蘇德就將自己形塑為打倒泰國貪污的運動者,儼然是聖雄甘地之流的無私改革者。因為泰國這幾年來經濟逐漸揚升,民主政治的制度與權力分配還未臻成熟,新興都會區的中產階級需要屬於自己的代言人,於是蘇德之類擬似的「堅毅不移」、充滿「改革精力」的政治人物就成為都會新興勢力眼中的英雄。
蘇德從1970年代即活躍於政治界,儘管1990年代以降,蘇德所代表的民主黨,從未在泰國的國會大選得到勝利,但是他將其失敗歸咎於反貪腐運動的未竟其功,還未能摧毀泰國牢不可破的舊有惡勢力所致。藉著「反貪腐聖戰」,蘇德成功將之轉化為自身密不可分的一塊金字招牌,造就了他本身即是「反貪腐符碼」。並頻頻散發點點滴滴悲劇英雄味道,以贏得同情。加上蘇德本人的人格特質,活力充沛、鐵血,難纏、壓不扁、不擇手段,使得泰國中產階級將他神格化為未來希望的象徵,願為他拋頭顱,灑熱血。
有了蘇德的活力十足,泰國都會區的中產者也表現出洋溢熱情,形成領導者與追隨者互相輝映的精采現象。通訊記者韋恩分析指出,蘇德所代表的都會社會精英中產者,對於泰國執政者盈拉(YingluckShinawatra)長期將權力、資源釋放給低教育程度的泰國北部及東北部省份農民,質疑是徒然地葬送泰國的未來,讓那些改革者為此落寞傷感。蘇德對於人民的這類傷感則善加利用,不斷地用口號及街頭運動,激化這種傷感,而且主張推翻盈拉政權,才能終結泰國永無止盡的黯淡前景。韋恩指出,這就是蘇德現象持續漫延開來的主因。
網路時代綻放熱情的中產階級
通訊記者韋恩在描繪泰國抗議者的心理輪廓(psychological profile)時指出,許多群眾的內心被洋溢的騷動所佔據,像是「在一場大規模的決定泰國未來的戰鬥場上,無數雙腳踩踏地面前進的士兵,決心衝破封鎖」。這種內在的澎湃,已經成為這些抗議行動者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在真實生活世界裡亦復如此,他們穿著表現出流行的抗議裝扮,包含一些飾物以及一只哨子,不論出外用餐或是進行工作差事期間,皆如此穿著。
近來亞洲基金會(AsiaFoundation)所完成的一項調查,也勾勒出泰國反政府抗議族群的些許圖像,記者韋恩引述其內容指出,這些抗議者大部份是富裕的,而且高達85%的人擁有高中以上學歷。超過50%的人月薪超過1000美元,這在泰國算是很不錯的待遇。
社會媒體也是激發抗議者熱情、快速集結的一項利器,通訊記者韋恩舉例指出,Facebook跟Line,使泰國抗議者能在網路上不斷發聲,互相激勵。這些數位世界,很容易孕育出更為極端的思想與感觸,因為彼此間的高同質性,很適合做群眾號召、動員。這也難怪亞洲社會部落格的2013年度風雲人物網路投票,短時間內就被11.6萬名的泰國反政府網路族群灌爆了。
激盪泰國政局的高度爭議性人物
通訊記者韋恩指出,在十足活躍坦率的外觀底下,實則蘇德一點也不單純,他向來陶醉於熱情支持者的擁戴與追隨,而不會是那類想要和大眾站在一起打拼的政治人物。他自認為具有控馭泰國這匹貪污之馬的良方:此即是推倒民選的執政黨,然後成立一個智者組成的委員會,將泰國政府純淨化(purify)。通訊記者韋恩形容蘇德這套作風,宛如共產黨領導體系下的集權單位-中央政治局總書記,可以隨意指揮挑選其屬意人選來擔任政府要職,而且還不必透過民主選舉的篩選過程。
蘇德並非是個能夠激勵人心的人物,他的聲譽建構於權力掮客與工於心計,導致他在貪污指控之中得以全身而退。他是個鐵血般捲起袖子硬幹,也是難纏的政治人物,他並不在乎踩在別人身上一路往上攀升。
通訊記者韋恩指出,蘇德喜歡站在高處,享受台下民眾的歡呼與指揮全局的歡怡。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研究人員蘇奈(Sunai Phasuk)在一項訪談中曾高明地表達對於蘇德這位反對派領袖的看法。他說,抗議領導者運用對抗以及民族主義口號,讓抗議者情緒高昂,然而,領導者卻不必承擔任何直接的後果,而且,在幾乎每一次的衝突,他們都可以毫髮無傷、全身而退。蘇奈並強調說:「抗議群眾所面對的現實情況,則大不相同,這些人會被殺、受傷,或因而殘廢……群眾沒辦法享受到與領導者同樣等級的抗議之奢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