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忘初心,說來話長。
世事變化就快,如同閃電。人再快也跟不上。
這邊的天空,時藍時灰,雲時黑時白。
我一直站在藍灰的天空下,
望著黑白的雲,清理生活中的垃圾,
當然,有時候,我還可以從垃圾裡撈童話故事。
我喜歡冬天的寒風,冷得刺骨而呼嘯。
刺骨的冷使我清醒,夢不能被太陽曬死。
我喜歡冰冷的雨,我從不刻意去躲雨,。
雨不會害誰,因為雨不是人。
說起西藏的風,我愛恨交加,
從前它吹向四面八方,
來者不拒,拒者不來。
如今它卻被,四面八方的風吹的沒有方向,
丟了方向,也丟了靈魂。
很抱歉,我的朋友,
我已經找不到西藏的風,
如果有一天我找到,我會告訴你。
我不習慣被逼,
也不習慣,太多的從頭再來。
現在的人們,不像螞蟻,像蚊子。
我害怕的東西太多,都不清楚。
但我不怕面對,在路上等你。
我喜歡簡單的生活
我從不羨慕別人的成就。
但我從心裏尊重善良的人。
朋友,謝謝你的來信。
這信希望是下一封信的前頭(開頭)。
索性回覆,望你見諒。祝你永遠開心。
快樂。幸福。
你對西藏(圖博)的想像是什麼?是高山、雪國與凍原?是佛國宗教淨土祥和之地?是密宗仁波切修行之所?是達賴喇嘛與那土地的苦難?還是王力雄的《天葬》與各種神秘?一封封藏人朋友寄來的回信,讓台灣人與藏人之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交流。上面的詩句,是一位藏族詩人回給台灣詩人朋友的信。
2016 高原情書計畫 寫給藏族朋友的一封信 。圖/財團法人台灣發展基金會提供
高原情書計畫:台灣人和藏人朋友的書信交流,18日起在紀州庵展出。圖/唐詩
由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主辦,台灣有福全人關懷協會、唐青古物商行、紀州庵文學森林協辦,獲文化部補助的「高原情書計畫」,從今(18)日(原訂昨日開展,因馬勒卡颱風順延至今日)起,在台北市紀州庵文學森林展出,展期至9月30日止。
展覽內容包括由台灣朋友寫給藏族朋友的書信,以及他們的回信。基金會表示,希望透過這樣一個活動,讓世界角落裡的每一個生命,都有更正確的認識與被平視看待的角度。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紀州庵文學森林館務企劃周得豪表示,「高原情書計畫」是其中一項展覽與創作,在今年五、六月時募集了台灣一些民眾寫信到藏區,由在藏區的民眾回覆。
「台灣的民眾對藏區會有一些想像,可是實際上他們的生活可能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子,實際上他們的生活是有經過很多的現代化、都市化的發展」,他說,例如他們也是有網咖,也會當「低頭族」滑手機,也有學生、上班族,不只是高原放牧而已。
他表示,這次基金會跟台灣有福全人關懷協會一起合作,因為他們長期在藏區做一些教育的活動,他們工作人員現在也在藏區,透過這樣的交流希望台灣跟藏區兩個這麼遠的地方的人可以有一些交流,同時思考怎樣去看待彼此。
現場展出的有台灣人寫去的書信,也有收到的回信,透過去信-回信展出共同呈現。周得豪說,「台灣寄去的信件形式比較多種,有的用稿紙,也有用信紙拼湊,而對方回覆的有的還在郵寄中,雖然已經經過2個禮拜了」,「對方的回信陸續寄回台灣,但寄回台灣時沒想到會耽誤到這麼久」。
「所幸在寄信前工作人員有協助拍照下來,因此策展單位都有回信人的信件內容」,周得豪表示,「信件內文有藏文,再經過翻譯,有的則是用中文,展覽時兩種都會呈現」。展場除呈現藏人生活意向外,也配合放映寫信的台灣詩人一整天生活,以及藏人在讀信時的紀錄片,「他們在讀信的時候樣貌都是很驚奇的」。
「寫信給陌生的,遠處的藏人並不簡單,怎樣讓寄信的台灣民眾寄給那些收信的藏人呢」?記者好奇詢問。
周得豪對此解釋,有福全人關懷協會最早是到藏區做英文教學,之後轉換另一個形式,帶著藏族這些婦女去做羊毛氈,這次活動透過協會而有了信件的往來。
「我們在設定的時候有分年齡,像我們在寄信時,有20到30歲的,30到40歲的,40到50歲的不同年齡層,藏區民眾回信時也是相對應的年齡層」,周得說,「挑選信件時,寫信的台灣人是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職業,有的是某間書店老闆,有大學生,有老師,有社工,有家庭主婦,也有詩人,不同身分問的問題也會不一樣,在藏區也會找適合的年齡層對象回應」。
下圖:展場準備明信片,參訪民眾若心有所感,也可將想跟藏人朋友說的話寫下。圖/唐詩
在寄信過程中是否有碰到一些為難或阻礙?周得豪說,主要是回信比想像中慢很多,「寄過去的時候還滿快的,大概一個禮拜就收到了,但已經兩個禮拜還沒收到,我們還在了解大概是哪個環節造成(回信)這麼晚還沒收到」。
「其實在藏區民眾來說,對閱讀,對藏區以外的世界也很希望去了解、認識」,周得豪說,但因為政治因素的一些管制,所以平常他們有些閱讀但無法公開,「也是有地下刊物的」。只能選擇低調以免造成對方的困擾,而這也是用書信方式的理由之一。
他說,台灣的寄信人「我們先描述在台灣的生活是怎樣,然後想像他們是怎樣的生活,然後他們(藏人)再描述他們的生活是怎樣,以及他們想像台灣的生活」,會發現雙方會有一些有趣的對話,比如說會發現藏人說,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離開藏區,所以他們很歡迎台灣人,如果可以過去的話,可以跟他們認識,了解他們,但現實是我們想去,也不一定能到那個地方」。
(下圖:展場除四周展出台灣朋友與藏人朋友的往返信件,也同時放映紀錄片,紀錄寄信的台灣人與西藏收信人的心情故事。圖/唐詩)
「透過書信交流也有另外一層意義。大家現在可能都習慣用網路,可是書信的方式更真實」,周得豪表示,「書信的交流是更直接的,藏人在看到信時,我們也拍下他的反應」。
除了靜態展出外,周得豪說,在紀州庵的展場部分,也給提供讓現場參訪的民眾可以直接寫明信片給藏人朋友,「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對他們說」。主辦單位也特別提醒,因展場位於紀州庵古蹟,展場內為榻榻米。為維護古蹟,訪賓參觀時請依規定著襪。
2016高原情書計畫:寫給藏族朋友的信與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