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樂壇歷史廻廊】台灣音樂文化推動先驅──鄭有忠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樂壇歷史廻廊】台灣音樂文化推動先驅──鄭有忠

2016-12-26 15:28
鄭有忠年輕時代演奏小提琴之姿。圖/本文作者陳義雄提供
鄭有忠年輕時代演奏小提琴之姿。圖/本文作者陳義雄提供

耗盡家產推動台灣樂教,對台灣音樂所發揮的影響力與貢獻,迄今仍為民間第一人。然而,官大學問大、攬功掠美、盲目歌功頌德的台灣劣質文化和音樂史工作者的疏懶查證研究,使得這位卓越的先驅者遭到漠視遺忘!

1906年10月25日,鄭有忠出生於屏東的海豐。鄭家為清朝官宦之後,是名門望族,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天賦音樂資質又愛樂若狂的鄭有忠,是生活優渥的家庭獨子,根本無須工作。因此,他唯一想做的,能做的就是玩樂器、欣賞音樂;在18歲之前就精通許多種類的管樂器。1924年(18歳)集結地方愛好音樂者,組織了一個名為「海豐吹奏樂團」的小型樂團,並且蓋了一棟西式洋樓供樂團練習之用,也成為日後「以樂會友」,熱情招待各方樂友之處。

受到時任高雄稅關長之職的日本友人富田先生的影響,見識到小提琴琴韻之優美迷人,如著魔般開始狂熱學習,並且熱情地四處結交音樂同好而得以於1926年加入弦樂,將原來的吹奏樂團改組成「屏東音樂同好會管弦樂團」。1931年10月,再把樂團擴大編制,改名為「吾們音樂愛好管弦樂團」(註)

為求樂藝精進,鄭有忠於1933年赴日本,入中央音樂學校本科樂器部專攻小提琴。翌年因故返台,繼續領導樂團。1935年再將樂團擴大編制(二管編制以上之規模),樂團團名改稱為「有忠管弦樂團」,並一直沿用到1980年代最後一場演出。

1939年鄭有忠再度赴東瀛深造,於東京帝國音樂高等學校小提琴科修業,並師事俄裔小提琴家小野安娜(Ono, Anna Boubnova, 1896.3.14-1979.5.8),同時也隨菅原明朗(1897-1988)和須賀田磯太郎(1907-1952)學習作曲技法。

在東京期間,鄭有忠也組織「有忠室內樂團」,相當活躍。

1942年返台,繼續其樂團的經營,並從事作曲和編曲的工作。其作品大多在放送局(廣播電台)的廣播音樂與公會堂的音樂會中演出。合作的音樂家首推女高音林氏好最具代表性。

1945年12月1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成立,招收團員。鄭有忠考進樂團,見樂團招收不足員額(那是一個演奏人才荒極嚴重的時代),樂團編制不全,遂鼓勵14位「有忠管弦樂團」的團員北上加盟。因其獨具豐富的編曲與管弦樂團組訓、團練經驗,為創團團長蔡繼琨所倚重而升任「樂團首席」(concertmaster)。

從樂團的編制,可看出完全是軍隊化;管樂人員(其實就是軍樂隊員)多過弦樂員額,有異於西洋管弦樂團弦樂為主的編制傳統。土法煉鋼式訓練出來的管樂演奏人員,人多勢眾又掌權。學識、理念遠較正確的鄭有忠有志難伸,終於離職棄團返鄕,致力發展自己的「有忠管弦樂團」,並指導屏東師範學校樂隊,成立「有忠音樂研究班」,培植人才。除了正規大型管弦樂團演出之外,也頻繁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會,並接受公家的邀約演出。

晚年因為身體不適,為醫療的方便而移居高雄。1980年二月在高雄市中山堂舉行「有忠管弦樂團」第61次定期公演,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管弦樂團(交響樂團)的最後一次演出。

1982年7月16日,台灣史上第一個交響樂團創立者,音樂文化推動先驅者鄭有忠,病逝於高雄市,享年76歲。

雖然台灣第一位留學日本的音樂家張福興,在1920年創立了名為「玲瓏會」的樂團,曾經公開舉行過音樂會,創立時間早於「有忠管弦樂團」,但僅曇花一現,未及三年(1923)就解散了;存在時間短暫,對台灣的樂教推展貢獻影響不大。以樂團的編制正規、規模的宏大、長久的存續、樂教推展的成效及深遠的影響而論,成立運作時間長達五十多年的「有忠管弦樂團」,是實質的台灣史上第一個管弦樂團(交響樂團)。

早年是大地主,地方富豪,因爲酷愛音樂,喜歡結交各地音樂才俊,奉為上賓,熱情招待並不吝資助接濟貧困樂人,培植音樂人才。家裡經常門庭若市,各地樂友群聚,食宿玩音樂(演奏、欣賞音樂),其行事作風宛若孟嘗君,可謂是現代的「音樂孟嘗君」;日本音樂界嘖嘖稱奇,譽為音樂奇人。而這也正是「有忠管弦樂團」人才濟濟,從來不缺欠演奏人員的原因。

鄭有忠對音樂的無限熱情,散盡龐大的家產,組成大小不同的各種型態之管弦樂團,在台灣各地大小城市、鄉鎮以各種不同的演出方式公演,如:正式音樂會、電台廣播演奏、配合舞蹈演奏、結合園遊會演出,以及希望兒童、青少年及早接觸音樂,進而喜愛音樂的中小學校園音樂會,演出場次逾200。而正規大規模管弦樂團定期公演則高達61場。這些都是鄭有忠秉持回饋社會,服務性質的演出。

此外,1931年由屏東、潮州、東港、旗山、高雄、台南、嘉義、彰化、台中、新竹、台北、花蓮、台東等地的大規模環島巡迴演出,和為1935年4月新竹、苗栗、台中一帶發生的罕見大地震震災募款義演,與林氏好於5-6月巡迴台南、台東、花蓮等地區的義演音樂會,都是締造台灣歷史性重要意義的首創紀錄,為後代樂團、音樂家所遵循。

鄭有忠組織管弦樂團的經驗,不同型態管弦樂團的型式、編制、組織架構與演出方式,皆為後來者(包括草創時期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所仿效、遵循。

傳襲自古代中國,鄙薄伶工樂戶歌、舞作樂供人娛樂的陳腐思想,又因早年台灣工商不振,民生凋敝,資訊閉塞,「不事生產」的樂人謀生不易,音樂行業自是受到輕視。因此,「天下第一衰,剃頭歕鼓吹」這句古諺就流傳了下來;「歕」(台語音ㄅㄨㄣ)即吹奏之意。「鼓吹」指的是音樂這個行業。這使得一般家長多不願讓子女從事音樂的工作,導致音樂人才極端欠缺稀少。歷經戰火的摧殘,終戰後的1940年代,更是凋殘零落。藉著在各地的演出的機會,鄭有忠總是努力地對聽眾宣揚音樂之美與心靈啟迪教化之功,竭盡所能,苦口婆心說服民眾讓子女學習音樂。

為了培育音樂人才,鄭有忠成立「有忠音樂研究班」,提供教材,家庭財力不佳者免收學費。除親自悉心教授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也提供「有忠管弦樂團」優秀團員擔任教學的工作。後來隨著「有忠管弦樂團」的發展茁壯,在高雄、台南也都設立了教室。這些教學設施,不僅只妥善地儲備了優秀的演奏人才,也在台灣各地撒播美好的音樂種子。加上他北上加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創立時的年餘,鄭有忠從南台灣到北部地區推展樂教,舉凡北台灣、中部、雲嘉、台南、高雄、花東等地區之提琴菁英(甚至某些管樂器、理論作曲)到1970年代為止,幾乎全出自其門下,如:李淑德、林東哲(前嘉義師範學院校長)、林宜勝、李忠男、李純仁、陳主稅、陳啟添、張傳芳、陳瑞鶯⋯⋯等音樂界知名人士,皆對台灣的提琴教育與音樂推廣普及化,産生極大的助力。

奧爾(Leopold Auer,1845- 1930)的提琴教學法成效卓著,20世紀的提琴巨擘,幾乎全出自其門下,因而成為當代提琴教學法主流。旅居日本,對日本提琴教育與水準之提升,功績卓著的小野安娜,是奧爾門下高足。鄭有忠二度赴日,在小野安娜門下深造,深得其教學法奧秘。他是台灣第一位引進奧爾提琴教學法與風行日本的小野安娜編著之小提琴音階教本的教育家,對台灣弦樂教育影響深遠。台灣音樂百科辭書評曰:「鄭有忠透過其本人與門生,對台灣音樂,特別是提琴教育所發揮的影響與貢獻,至今仍為民間第一人。」

1960年,美國指揮家、教育家貝克特(Pheeler Beckett)來台指導管弦樂團,4月17日在高雄指揮「有忠管弦樂團」第47次公演。對鄭有忠創辧經營管弦樂團的熱誠和樂團的演出水準讚譽有加,他説:「這是我來台灣訪問最感動的事。」、「我認為政府要成立一個管弦樂團都會有重重的困難,而在台灣南部鄉下,竟然有這樣一個私人創辦的樂團,成就斐然,真是難能可貴!」

鄭有忠畢生奉獻台灣樂教,散盡家產,拓展音樂風氣,培育人才,開創樂教新局。終戰後的台灣,因經濟力的薄弱,民生凋敝,鮮有音樂活動。「有忠管弦樂團」是昔日台灣國境之南唯一的大型管弦樂團,成為南台灣愛樂大眾主要的心靈寄託,滋潤了人們枯竭的心靈,也帶動活絡了全台灣的音樂及其相關藝術。鄭有忠可稱得上是台灣國境之南文化先驅。

註:此漢文樂團名稱,源自 Philharmonia Orchestra,今日已普遍譯為「愛樂管弦樂團」。


籌募痲瘋施療基金在台中市舉行的第54次公演之節目單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