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選政治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民意支持的人無法登上權力寶座。但民意從來如流水,不管出現什麼政治後果,人們無法向民意追責。本文專析文在寅總統治理下的韓國將如何參演「朝核四國演義」。
文在寅當選不僅是民意需要政黨輪替
「親北者」文在寅上台,不少評論認為,這是樸槿惠前總統腐敗、保守黨應對失據,引發韓國人要求政黨輪替的訴求非常強烈、導致其政治主張退居非常次要的位置所致。此論看似有理,但卻完全忽視了韓國民眾對陽光政策的偏好形成已久,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年3月份朝鮮半島陰霾密佈,美國總統川普不斷放出狠話,不少人認為朝鮮半島戰爭危機迫近。當時我在VOA發表《朝核威脅背後的四國演義》一文,認為美國要對付朝鮮這個流氓國家,將受到三大限制。在三大限制當中,我將「必須考慮韓國對待朝鮮的態度」列在首位,置於「美國必須考慮對朝鮮主動實施軍事打擊的幾大風險」,以及「美國的財力難以支持一次看不見終點的戰爭」之前。即使美中好不容易暫時在對朝態度上統一,也絲毫未影響韓國人的對朝親善態度。5月韓國總統大選前夕,5組主要候選人透過電視辯論會連續交鋒。其中,圍繞薩德反導彈系統與因應朝鮮等安保問題,成為他們疲於回應的問題,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佈置薩德系統,都拒絶明確表示以朝鮮為敵。
如今左派色彩極強的文在寅當選,中美朝韓四國關係現狀將朝著有利於朝鮮的方向演變。
文在寅「陽光政策」3.0版:親中親朝疏遠美
在韓國政壇中,文在寅的親北非常有名。這不僅是因為他是「脫北者之子」,對朝鮮有「血濃於水」的覊絆,曾說過希望實現南韓和平統一之後,將帶母親去尋找她的出生地等話語,而是他的言論及既往政治主張都有親北傾向:他是「陽光政策」的衷心擁護者,主張南北朝鮮對話、進行經濟合作。在2017年大選中,他強烈批評其他國家一味實行制裁和施壓的對朝政策,主張韓國必須擁抱朝鮮人民,才能有朝一日實現和平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承認金正恩是他們的領袖,是我們的對話方」。文在寅還強調,制裁的目標必須是讓朝鮮重返談判桌。
總之,在文在寅的對朝政見中,幾乎看不到他有任何立場強硬的主張。除了要增加朝韓南北文化交流,還希望重啟關閉多時的「開城工業區」。韓國學者金容沃選前專訪文在寅,問他:身為朝鮮難民之子,如果真的當選總統會先訪問朝鮮還是美國?文在寅毫不猶豫回答:「我會先去朝鮮。」
對中國,文在寅也很友好。文在寅當選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迅速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通話,雙方聚焦朝鮮半島局勢。習近平強調中國反對薩德的立場。文在寅則明確回應“瞭解中國對薩德的關切”,將派遣「薩德」與朝核問題特使團訪華與北京磋商,並要求習近平協助解決韓國在華企業遭遇困難的問題。文在寅表示,期待早日會面,習近平邀請文在寅正式訪華。《金融時報》與《紐約時報》一致認為,不管文在寅對於薩德的決定如何,但「看上去將更接近中國」。大多分析都指出,從歷史上來說,文在寅所在的共同民主黨一直對中國更有好感,他的一些親密顧問已在推動「重啟兩國關係」。
美國並非文在寅眼中的「朋友」。文在寅一再強調,「要對美國說不」,他的競選顧問金元雄5月9日接受在美華文媒體多維網採訪時說得非常露骨:「美國不是韓國的友邦,只有主張結束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國家才是友邦」。近幾年的情況是:只有北朝鮮在積極鼓吹南北統一。如果金元雄的話是在暗示朝鮮才是韓國的友邦,在韓戰中捐軀的數十萬美軍將士與聯合國軍軍人將會死不瞑目。須知美國人對二戰之後本國參加的戰爭評價大都不高,但卻承認韓戰是為自由而戰。美國華盛頓韓戰紀念碑上的銘文就是那句「自由不是免費的」( Freedom is not free),「我們國家以她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召喚,去保衛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家,保衛他們素不相識的人民」(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
因此,文在寅在日前被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選為封面人物,並稱其為「溝通者」,更是「能化解朝鮮半島危機的人。」現有分析幾乎一致認定:文在寅將親朝親中疏遠美國,這對未來五年的亞洲局勢將造成重大影響。
文在寅當選因其主張契合民意
不少評論認為,韓國民眾對保守執政的成績單不滿,渴望改革,但僅逾四成選民選擇了強調改革的文在寅,「文在寅當選背後潛藏著民意糾結」。這個說法其實只有一半對,因為這四成指的是合格選民總數,而投票率只占全體合格選民的76%,選民的四成已經過了投票選民的一半。通常所說的「有近六成民眾並不認可他做總統,或者不願意按文在寅的競選綱領改變韓國」,是將所有不投票的都計入不支持文在寅的選民行列。
選舉結果塵埃落定,再討論上述問題已無意義,值得討論的是:朝鮮一再挑釁韓國安全,中國因薩德懲罰韓國,按道理,韓國處於直接與朝鮮對峙的前沿,韓國人的危機感應該最強烈,但韓國選民為何還是選擇了一個對朝鮮和中國態度比較溫和甚至親善的領導人?
應該說,文在寅在競選中鼓吹的國內社會經濟政策與「陽光政策」3.0版起了作用(金大中的陽光政策是1.0版、盧武鉉的是2.0版)。韓國當年曾經有過一段經濟起飛時期,成功進入亞洲四小龍行列,那段國富民足的日子已化為韓國人民心中永恆的記憶,認為那應該是韓國經濟社會常態。但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韓國經濟發展遲緩,青年人失業嚴重,韓國人民生活水平整體下降,所以,當文在寅提出用納稅人的錢創造80萬公務員就業機會時,社會反響很熱烈。
文在寅的「陽光政策」也同樣深受歡迎。金大中、盧武鉉相繼推行的「陽光政策」,說穿了就是對朝鮮採取「磕頭政策」,花錢買平安,與二戰時期英國首相張伯倫對納粹奉行的「綏靖政策」本質相同。由於國際社會尤其是韓國放縱朝鮮任意發展核武器,釀成了今天朝鮮半島的核武器危機。對這一點,今天韓國人普遍不願意承認。文在寅雖然承認歷屆左派政府的嚴重失敗,但卻堅持要實行對朝鮮的「陽光政策」。這正好符合韓國人普遍存在的畏戰求和心態。這點,我在《朝核威脅背後的四國演義》一文中已經談過,不再贅述。
韓國態度是解決朝核危機的關鍵,文在寅當選,將使朝核危機上中美兩國形成的短暫共識發生變化。但以朝鮮金正恩的行事方式,文在寅就算將「陽光政策」從盧武鉉的2.0版提升為3.0版,也未必有用。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峰會期間,北朝鮮再發射一枚導彈,被一些國際媒體譏嘲為「金正恩送給文在寅的見面禮」。
民意與政治的關係,將宋代王安石《詠春風詩》改上幾字,以花喻總統之位就很貼切:「民意有時好,民意有時惡。不得民意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民意基本以考慮當前利益為主(說難聽點就是短視),但因為是集體表達,因此不能對民意追責。比如德國人現在抱怨安全不再時,很少想到梅克爾難民政策的民意基礎由自身的支持鑄就。2017年法國馬克宏與韓國文在寅當選本國總統,本國政治持續左轉,不少人已經預見到兩國面臨的一些問題會更嚴重,但今後兩國選民也肯定不會自我問責,文在寅的運氣是否比歷代青瓦台主人好一點,也實在難說。
本文取材自美國之音VOA《何清漣 :文在寅青瓦台之路的民意基礎》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