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跳鍾馗」向來是極具神秘色彩的演出儀式,是民間一種民俗文化與信仰,大林蒲-鳳林宮前晚明華園陳勝發擔剛演出[跳鍾馗],記者得到主持法會的吳東旭道長首肯全程影音記錄,讓大眾得以一窺堂奧…
「跳鍾馗」各家門派的傳承、演繹不同,因此並無絕對的對錯。最常見到的通常是在廟宇新建或重修落成「跳鍾馗」除煞以表慎重。在「跳鍾馗」前會先由法師或道士(長)先行普渡祭典請五方煞神歸位,有留戀不肯離去者再行除煞驅離,恩威並施後再「跳鍾馗」做最後的清理補強。由於時代的變遷,此科儀逐漸失傳或法師自覺法力不足以鎮壓,怕被反噬而漸改為由藝師操弄傀儡戲偶唸咒來取代,因為鍾馗戲偶是木頭,凶神惡煞如果要報復,也只會針對鍾馗木偶而不會傷及人。
這個「科儀」(道教的儀式通稱)其實幕後最重要的人物是全場護法的道士(長),由道長啟請三十六官將收內外煞,「除內外煞」科儀完成後道長於廟內四邊安放天羅中央安放地網以及金烏(代表日)玉兔(代表夜)以定煞,並在廟外周邊安鎮五方石頭符以定界址。
由於在作法中有時遇到留戀不肯離去歸位的(好兄弟)就必須以「武場」科儀解決。因此唯恐作法時外人或觀眾被反噬「帶煞」,傷及無辜,因此在廟內「除內外煞」的作法儀式一向不對外公開,目的是在保護不相干的外人,因此也更增添其神秘色彩,記者得到執法的吳東旭道長首肯得以全程記錄,讓大眾得以一窺堂奧。
紅頭法師作法「收五方內外煞」(記者林崑峯攝)
接著廟外由法師及藝者扮演「跳鍾馗」,目的在再做一次清場以防有漏失的煞神。直至「跳鍾馗」結束開廟門後,道長才帶著收服五方內外煞神以紅紙封住的米甕連青竹符及煮油淨境的火油鼎由廟門出來,帶往遠方或海邊處理。
民眾對於「除內外煞」及「跳鍾馗」的科儀所持的畏懼心態,乃是出於對厲鬼惡煞的矇矓恐懼及怕被「帶煞」的心理。但身歷其境在環繞滿室的洞經音樂中,絲毫不覺其懼反倒欣賞起法師流暢的步數與律動。
其實廟宇的新建或整修完成,為了安奉神明,需要祭送土地煞神,清淨出一塊聖潔無污穢的神聖地域,使廟宇能奠基萬年,藉由科儀之力收邪、驅除煞氣,使五方土神都能獲得平靜,並且安鎮其廟地,界定廟宇範圍,邪穢不得侵犯之。一連串的慶成科儀,都呈現了人民對於土地的敬謝以及信眾對於廟宇神祇的一份虔誠之心。
詳細過程影音記錄
「跳鍾馗」會分別進行敕(音ㄔˋ道士用在符咒上驅役鬼神的命令。)水、敕劍、敕雞、敕鴨、敕印。儀式中會使用法水、法印、七星劍 、「草蓆」、「掃帚」等;七星劍用以斬除惡煞;草蓆俗稱「草龍」,在其兩端綁上金紙,用火點燃後揮舞,並拍打地面以嚇阻鬼煞,「掃帚」則意謂掃除不淨之物。 所用之雞、鴨必須是純白色之公雞、鴨,取其陽氣,雞啼破曉象徵破陰陽,剋陰煞,並以雞冠血以勅符令; 白公鴨亦取(押)字諧音,可以此鎮押百鬼,並以鴨嘴血勅符令,全程約需一個鐘頭,精采特殊,令人驚讚。
除煞儀式通常在過午或深夜舉行,主因是 陰煞野鬼「屬陰」,都在夜間出沒。
除煞之前,先請上蒼眾神降臨護衛,再持咒勒符、摔鹽米、灑淨水,清淨法場,操弄或扮演鍾馗者要腳踩七星步、左手持黑雨傘(代表八卦),傘面再貼上符咒,保護演出者自身安全。
詳細內容影音記錄
大林蒲_鳳林宮建基於公元1697年主祀溫府千歲(主神)、朱府千歲、池府千歲俗稱三王爺廟,至今已三百餘年,廟內仍保有明朝時期的香火爐及荷蘭時期留下的吊鐘。據張秋陸祭祀委員稱該廟已三、四十年未曾整修,有多處漏水及白蟻蛀蟲。此次廟宇整修是緣由某天半夜,此古香火爐無人燃香時(發爐),爐內香灰外噴至供桌上,經主委擲茭(搏杯)請示後的作為。並於11月10日(四)舉行慶成謝土,開啟金門,入火安座大典,並由18位道長中在眾人見證下擲茭由神明決定由玄真通妙壇 -吳東旭道長主持法會並邀請台灣知名歌仔戲團-明華園陳勝發來「跳鍾馗」。
大林蒲_鳳林宮(記者林崑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