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被困在台北,想就「健保保費的大漏洞」表示一點意見。其實我自畢業就到美國,對台灣醫療制度的了解可說是像井底之蛙。但是文中提到「第六類」,似乎就是像我這樣的人。我自2017從美國工作退休,回台機會增加,在2018恢復國籍,半年後加入建保,現在每月繳749元台幣的保費。
常聽說,也見到,不少「同流」盛讚台灣制度既優秀又便宜,因此常回台作健康檢查或整治牙齒。看來改革方針也指向這一塊。如果提議要增加第六類的保費並取消出國時的停保,我毫無猶豫會舉雙手贊成。這一群組大概還保留在國外的保險,而其保費可能是大大多過749元台幣,靠近每月12002元台幣。用了服務,多繳一點健保費對應該是理所當然。對於這些人,取消政府40%補助及取消停保權益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井蛙如我想知道的是第六類,和增加的第七類,到底佔了健保多少「便宜」?增加這兩群族的保費對健保的虧損能有很大幫助嗎?老實說,大概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參加健保之後,還沒有用過一次服務。我是到現在要買口罩才用了健保卡。我在美國繼續醫療保險,所有檢驗也還在美國做。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有「家庭醫師」的連繫,較台灣的系統可能多一點親切感和連續性。要找醫師或醫師助理資詢似乎也比台灣容易。相信如我一般,在台灣繳費而沒有消費的人應該也不少。
一般來說,「吃到飽」內存無可避免的危險。如果讓每個人繳五十萬台幣就可以去車行任選一輛車,不選高檔車的應該很少吧? 同樣,繳了保費,即使了解沒有健康的保證,至少會感覺「買」了心安的權利。因此,為防萬一,能多看醫生,多有會診,多做檢驗,越貴越新的越好,多用新藥,多打點滴,總應該是沒錯吧?被保人存著這種心態,醫務人員沒有理由採取不同意來引動反感,醫院、檢驗所、藥界當然欣然同意。低效率的運用資源,恐怕是入不敷出的更大原因吧?結果是政府挑擔子直到健保產生資源恐慌的現象。
如果局限眼光只在一個小的漏洞,可能像是用手指塞住堤防上一個小孔就沾沾自喜覺得防止了淹水,卻忽略了坡防外水位已上升到即將越堤而過的程度。那就很不幸的本末倒了置。
能夠有一個成功的醫療系統,所有參加者須要有同舟共濟的共識,了解「劫富濟貧」的必要,也知道做太多可能引起不期的副作用,而且知道一些人吃很飽可能造成另一些人餓肚子。
要到達成功,最重要的還是醫藥教育。不僅是醫療界自身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到所有在健保系統內的份子,以被保人為主角,真正做到看護人和被看護人在一個平台上的境界。
也許我只是像瞎子在摸象,完全是偏頗之見。但是為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和一個相當成功的制度,希望一點淺見也能是一些貢獻。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