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伊是台灣ê 箍桶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伊是台灣ê 箍桶

——感恩、執著、台灣建國路(二)

 2017-12-31 12:40
林哲夫與妻子郭哲欽。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林哲夫與妻子郭哲欽。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Albert 笑稱他自己早年猶如亂槍打鳥,為了募款、推廣理念,像推銷員般挨家挨戶拜訪,甚至是從電話簿上撈人,過程中也曾很嘔自己堂堂一名大學教授,理念暢談一夜後,被人用區區幾十元加幣打發……

2017月初的加拿大多倫多,清晨5點多,攝氏5度。林哲夫教授(Albert)為了歡迎我這個年紀差他3個生肖年的小老弟,已在機場恭候多時。不諳路徑的我幸得藉由現代通信科技,在他不厭其煩地反覆指示下,終於抵達會面處。

Albert沒有責備,又是笑容又是道歉又是說辛苦又是歡迎,讓我靦腆起來。一路愉快交談,約莫半個多小時,我們抵達Albert 和Sophia 的家;這裡也是1970 年代開始,無數台灣心向「新而獨立」國家同志們的秘密基地。

建國未竟,長鬚不離

戶外庭院,數類品種的鬱金香含苞待開,為了編好書籍、更能抓住Albert精神而前來叨擾作客的我,剎時充滿鬥志;也深深感謝上主呼召Albert,為要使台灣脫黑暗入光明地建國,獻上一生歲月,無怨無悔。

從台灣出發前,我有滿滿的構想,要如何訪談林哲夫教授和夫人,但對他們來說,如何服事、招待我才是重點。短短數天中,或是兩人帶我一道到多倫多各地、甚至數百公里外的渥太華,拜訪對城鄉宣教運動(URM)或是台獨建國路很要緊的人與事;或是由Sophia備餐,我和Albert同遊壯麗山水體會環境與人的關聯。

一開始我非常緊張,不能好好地打開電腦作業,然而邊見學、邊近身觀察、邊自然好奇地發問下,我卻更認識了充滿正義、不矯情做作、理性又巧思、堅忍持久又充滿感恩的林哲夫,像是「箍桶」,凝聚著指日可待的公義與和平之建國力量。

認識哲夫教授的人都知道,他那滿臉長鬍是不到台灣建國不離身。但是,與他見一次面、交談一次,都會感受他的笑容是不被長鬍淹沒的,隨著笑容的就是一份感恩、一份期待的言詞,在這次的朝夕相處讓我更清楚感受。

校長錯身,投入建國

所以我們也將在這本傳記中看到他為何自我調侃一生是「猴囝仔遇貴人」。

出生於1932 年、生肖屬猴的他,感念著小時候因著上海回來的阿叔,讓他得以有機會不致終身成為鄉野井底之輩,他念念不忘著阿嬸如今人在東京。而823砲戰落在他身旁的砲彈,沒有將他帶離人世,讓他更深信他留的生命應該為主所用;陌生人的好意以及他坦然接受,展現著他與人交往的氣度;一場逃過的劫難,讓他從此人生豁達、有所為則耗盡身家仍勇往向前,有所不為則義氣凜然無所動搖。

與陳泗治校長超過一甲子前的對話,是美麗的錯愛也是完美的安排,讓他堅信上帝的主權,以致於他終身追求的獨立國家,總以改革宗信仰的地面上帝國為藍圖。

當年淡江中學校長陳泗治有意栽培Albert接棒淡江中學,於是幫他規劃好到加拿大諾克斯神學院(Knox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一年神學,之後再到多倫多大學進修3年的核子物理學,也將全部的生活費、零用金、來回機票與學費都準備好了。

不料,出國前夕,林哲夫問了陳校長一個問題:「那我回來要服務多久?」陳校長很生氣地用日語喊他的名字「哲夫」,說著:「你沒有資格和我談條件!」

最後這筆獎學金給了3個人,謝禧得、劉承典留學日本,林承模負笈多倫多大學,當中謝禧得曾長期執教並擔任過淡江中學校長。

志業台獨的天作之合


1974 年全家福,林哲夫、郭哲欽、林祺仁及次子林晉明。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林哲夫和郭哲欽(郭哲子)是很有意思的一對夫妻。在我看來,最為相似之處就是總為身旁人默默服務與付出。然而一生以台灣獨立建國為志業的林哲夫,就連在選擇婚姻對象上,也是問著:「妳能否支持我為台灣獨立建國而奮鬥?」

因為早在1960 年的聖誕節,剛到加拿大留學不久的林哲夫,在一場婚禮上擔任男儐相,認識了一位女儐相——愛沙尼亞的美麗姑娘,到了隔年兩人已論及婚姻,不過當他問:「如果我為台灣獨立建國運動而犧牲了,妳願意帶我們的孩子繼續完成獨立的工作嗎?」這段戀情沒有多久就結束了。

Sophia是在1954 年就到美國留學,兩人於1966年在美國辛辛那提的馬德拉長老教會(Madeira Presbyterian Church),亦即Sophia服務的地方結婚。

由於Sophia的父親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協和神學院(Union Seminary)攻讀神學學位的郭馬西牧師,郭牧師在日治時期還曾因提倡台灣要設立議會招致日本高等刑事找麻煩。所以當兩人熱戀開來,美式自由作風的Sophia,對於Albert的堅持,表達互相尊重不干涉的立場,使得兩人就走向牧師和眾人的見證與祝福,在上帝面前完成婚禮。事實上,Albert一直感謝Sophia在經濟及各方面支持。

兩百公尺走了17年

林哲夫教授18歲那年,參加學校200公尺比賽得了第2名,但是有一段200公尺的路卻讓他走了17年。因為從1965 年在加拿大就已經開始的加拿大草根社區組織者訓練班(Canadian Urban Training Project for Christian Service,簡稱CUT),也就是他苦苦找尋可以幫助台灣各階層人民發現、解決自己受壓迫的基督徒城鄉宣教運動,然而時序1982 年,他才得知加拿大做此訓練的辦公室住址在旁得街53號(53 Bond Street),距離他任教的萊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辦公室僅僅200公尺之遙。

在那裡,URM訓練的負責人耶得嘉‧ 費爾博士(Rev. Dr. Edgar File),又暱稱「愛台灣」牧師,是林哲夫教授的另一位貴人、亦師亦友,也和台灣社會運動有直接、密不可分的關係。從1982 年在多倫多開始,至今已有上千台灣人受過URM訓練,透過草根組織與社會議題分析,實際操作農民、原住民、勞工、婦女等許多面向的台灣社會改造。

那天,Albert 陪著我來回走了一趟這令人感嘆的200公尺,想起以色列人莫名、太冤枉的40年出埃及路,我們相信上帝對台灣的建國路定有其美好旨意。Albert和Sophia也準備好許多餐點,我們出發去拜訪愛台灣牧師和他的夫人多娜‧羅弗特(Donna Loft)。

他鄉奮鬥30年

那天,在愉快的晚餐後,我們當日的行程並未結束。Albert繼續驅車前往渥太華,這位85歲的老前輩,一天下來,連同在黑暗中開過頭的路,總共開車開了600公里。

Albert是非常有耐性的人,一面被大卡車擋住了視線的交流道指示牌,讓他來回多折騰了近百公里。過頭了他仍笑笑,繞回來繼續開,當我們抵達目的地「老德」夫婦家已超過凌晨12點,主人正高興地等著這對革命老同志。

哲夫教授暱稱的「老德」劉德雄,是他在加拿大數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推動獨立建國理念的支持者之一。


年輕時的林哲夫。他那滿臉長鬍是不到台灣建國不離身。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Albert笑稱他自己早年猶如亂槍打鳥,為了募款、推廣理念,像推銷員般挨家挨戶拜訪,甚至是從電話簿上撈人,過程中也曾很嘔自己堂堂一名大學教授,理念暢談一夜後,被人用區區幾十元加幣打發。老德是他忠實的夥伴,也活躍於台灣人社團,年紀小於林哲夫,但不饒人的歲月都讓他們感嘆,轉眼30年已過。

Albert從1960年離開台灣到1990年再踏上台灣土地,再回首已30年。台灣在海內外共同努力下,打造了1980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國民黨的情治單位或多或少知道URM 訓練的威力與成效。

不過,當1990年2月Albert的母親去世時,他仍舊是列管的黑名單,想要回台奔喪的他,被要求寫下切結書,並且承認在加拿大所做一切不利國民黨的事都是錯誤的。針對此,Albert 的回答是:「如果我承認,那我就是瘋子,那麼大學不會邀請我教書;我如果不是瘋子,那麼問我的人是瘋子。」

最後,在駐美代表處副代表林俊賢的幫忙下,他於4月回台,葉菊蘭女士親自到機門外迎接,民進黨首任主席江鵬堅則守候於入境大廳。也是在這一年,他開始接觸吉恩‧ 夏普(Gene Sharp)的愛與非暴力理論。

回台貢獻公部門

但要到1995 年之後的十年之間,Albert才真正直接於台灣公部門發揮影響力。1996年至1999年,Albert擔任台灣不分區僑選立法委員,推動台灣的公民防衛、多軌外交與替代役政策,之後也協助多位立法委員致力於軍訓教育改革,國家軟實力的發展,更注重軍中人權。除此之外,也發現了URM的瓶頸,因此又協力發展出衝突管理的中性第三者(Third Party Neutral,簡稱TPN)、有效改造及活化組織的開放空間技巧(Open Space Technology,簡稱OST)以及全民國防的非暴力公民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簡稱CBD)等非暴力行動工具與理論。

2005年再度回到加拿大居住的他,似乎沒有清閒下來,反而更加忙碌了!一方面繼續當箍桶,像精神領袖一樣凝聚大家,也實際地培育後進與募集資金,誓要完成台獨路。

公義的代言人

造訪加拿大的一天中,Albert夫婦帶我拜訪在家中安寧照護待回天家的陳星旭弟兄。我們為他祈禱感謝,因為他成為主內弟兄。這位台獨前輩送給我親手摺的「加拿大鵝」,是摺得恰好可在雙翼見到台灣英文字的紙鵝,稱為加拿大鵝,象徵台灣人要融入整個加拿大社會、加拿大人要協助台灣爭取成為獨立國家的意思。

陳星旭將他的孩子喚到床前,當著Albert的面前交代,當他離世時,記得將身後那些部分的款項,交給Albert長期關心募資的和平公義基金。


台獨前輩陳星旭親手摺「加拿大鵝」。

Albert取得眾人的信任,宛如公義的代言人。哲夫教授對上主的感恩,讓他有情有義地關心周遭眾人。他感恩受教會學校栽培,自然對加拿大宣教師、對馬偕博士心存敬仰與緬懷,往來台、加之間,住在多倫多、高齡98歲的馬偕博士小孫女偕馬烈(Margaret Mackay),就常是他們夫婦探訪的對象。

這天,Albert像變魔術般笑著拿出從台灣帶回來已軟掉的芭樂,Sophia圍好一條特別的絲巾,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紀念宣教150週年的焚而不燬絲巾。我們一起唱著台語聖詩〈至好朋友就是耶穌〉,吟著:「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到後會、到後會,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至此我越來越能感受他心中的那個和平公義台灣國。

我問Albert,加拿大人的自我尊嚴與自信是什麼,他想起1960年到加拿大時的驚訝:為何只有極少數警察還能這麼安全,校區沒有圍牆也那麼安全?他回答我的問題說,加拿大人會驕傲他們沒有美國人的汲汲營營,卻是急公好義,是尊重多元。他想起高俊明牧師在出獄後到加拿大訪問,極想與兩千多人擠進聖公會大教堂的演講,與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圖屠主教(Desmond Mpilo Tutu)見面。

幸經曾任加拿大聯合教會總會議長的劉博思牧師(Rt. Rev. Dr. N. Rruce McLeod )幫忙,終於撮合兩巨星交談20分鐘。那年加拿大聯合教會通過了向第一民族(加拿大原住民)道歉的決議,這也影響了高牧師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任內促成對原住民道歉的議案。

當我們一起看著壯麗的尼加拉瀑布,Albert憂心台灣的社會都是魚頭,但真正領導人的氣魄是要讓白日夢落實,運動能成功,更要有一群務實的人看出夢的價值,施展戰略戰術。而這過程會有批判者出現,要認真分析是真的有理、還是罵爽,切勿淪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運動的完成與運動成長的關鍵,在於審慎考慮大眾的反應,以及智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

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方式關心著台灣的林哲夫教授,不變的是那行公義、好憐憫、與上主同行的堅持。對他來說,身為基督徒,就是要互相謙卑提醒,不斷、不斷追求上主的旨意,放棄自私與自專的心,聽上主聲音,也聽人民哀求之聲,同時提醒執政者的角色以及權力來源是人民。他對創造的觀點是:「與主同行是上主創造的一部分。」

本文摘錄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感恩、執著、台灣建國路——林哲夫》

延伸閱讀:
民主及人權戰場上一個完美的典範——感恩、執著、台灣建國路(一)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