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是聯新國際醫院首席副院長許詩典從醫以來秉持的信念。他多次奔走國內外召集醫療團,積極整合醫療資源,領隊進行國際義診,並發揮醫療創意,推動智慧醫療服務,致力實現「公民醫療」的理念。
許詩典從小成長於醫生世家,但成為醫生並非他初始心目中的首選,直到接觸史懷哲在非洲奉獻的事蹟,才確立了行醫志向。之後更選擇公共衛生、社區醫學等領域,為往後國際義診、國內社區醫療闢出新路。
克服磨練 百日備足臨床經驗
「年少時懵懵懂懂,最終還是聽從父母安排,走向學醫之路。」許詩典笑說,退伍後開始當醫生,起初的3個月相當辛苦,曾經兩人各自輪一天單獨看診,1個月甚至還需要值10至15個夜班,但他都一一克服,並將磨練化為經驗,增進自己的醫學知識。
因許詩典日積月累、積極精進醫術,2006年當時的壢新醫院(現為聯新國際醫院)響應參與尼泊爾醫療援助計畫,決定交由許詩典帶隊執行。雖然從決定到成行只有短短百餘天,但充滿熱忱的他,為了充實更多不同科別臨床經驗,努力奔走院內各科室,為的是在義診時能準備充足、幫助到更多人。
醫療無國界,尼泊爾義診展現醫者無私的愛。圖/聯新國際提供
走出白色巨塔 尼泊爾義診13年
2007年,許詩典踏上義診之路,開始與尼泊爾長達13年的緣分,每年都隨醫療團義診,並在當地成立台灣唯一常駐醫療中心,許詩典也時常以「醫者無疆、愛無國界」這句話,與從事醫療工作的同業共勉。
許詩典回憶義診過往,迄今點滴仍歷歷在目,有驚奇、有惋惜、有感動,讓他難以忘懷。抵達第一天看診就多達350位患者,天黑的教室沒有電燈,只能用頭照燈繼續診療。尼泊爾山區居民有半數是文盲,曾有名婦女在一晚就把整個月的維他命全部吃完,讓許詩典正視當地居民無法看懂藥籤文字的大問題。為了避免吃錯藥的狀況再發生,擅長美工的他親手設計圖形藥籤,以公雞、太陽、月亮、睡覺貼紙來表示吃藥的時間,也讓居民建立正確的健康知識,良好的醫病關係也自此確立。
許詩典致力推動建置智慧病房,讓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對自身健康有全方位的瞭解。圖/林煒凱
發展智慧醫療服務 推動無國界醫療
「哪裡有需求,我們就往哪裡去。」除了國際醫療服務外,許詩典也相當關切社區醫療發展,長期積極投入社區服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桃園國際機場增設採檢站加強防疫,許詩典更是第一時間前往支援,站在守護入境防疫的第一線,他說守住國境的第一道門,是社區防疫最好的方法。
打造一個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是許詩典近年來的重要任務。藉由數位科技的應用,從家裡到醫院看診、治療等流程串連起來,讓患者在每個環節都能接受最佳照護服務。
對許詩典而言,行醫生涯像是一段沒有終點的豐足之旅。「幫助尼泊爾人及發展智慧醫療,是我終其一生最有興趣且持之以恆的工作。」許詩典將繼續以其專業,一步步朝無國界、無距離的醫病願景邁進。
對生命的奉獻與執著,許詩典獲頒醫師典範、生命獎章等殊榮。圖/林煒凱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77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