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胡忠信邀請本人元月30日於他在「民視台灣台」主持的「新聞大解讀」討論正在台灣熱映的《最黑暗的時刻》(The Darkest Hour)電影,和分析英國首相邱吉爾領導英國對抗納粹德國這段歷史的啟示。筆者再次閱讀邱翁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The Gathering Storm,「溫故知新」得到許多啟示,願與朋友,尤其是負擔重大決策政府官員分享。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不顧軍部將領的勸告,派遣納粹德國軍隊跨過萊茵河,佔領非軍事區-「萊茵區」。根據《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規定,如德軍進入該區,法軍有權採取軍事行動,英國則有義務以武裝力量支持法國。但英法兩國都未能及時反制希特勒的冒險行動,無形中鼓舞希特勒後續更膽大妄為侵略歐洲,終導致二次世界大戰,釀成全人類的災禍。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如果英法盟國1936年即出手阻擋希特勒佔領和武裝萊茵區,納粹德國即不可能坐大丶崛起,二戰不會發生。盟國一味姑息希特勒,讓他無後顧之憂,敢為所欲為,是咎由自取。
美國總統川普的國安團隊,記取二戰前夕英法政府的軟弱的歷史教訓,已認清敵我,決心因應敵對國家的挑戰,川普去年12月的「國安戰略報告」(NSS)毫無保留譴責中國和俄羅斯是挑戰和威脅美國所主導之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強權」,直接、間接、明的、暗的扶助北韓與伊朗「流氓政權」,威脅世界和平。NSS認定中國是美國在外交、經濟和國安等領域的「威脅和敵人」時,已開始聯合盟國採取反制措施。
1937年5月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擔任英國首相,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當1938年3月12日納粹德國吞併駐奧地利,張伯倫政府保持沉默。1938年9月,德國不惜動武強烈要求捷克割讓蘇台德區。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簽署了《慕尼黑協定》,慷他人之慨,逼捷克讓步,讓德國吞併蘇台德地區,獲得希特勒不再擴張新領土的保證。張伯倫回到英國就在機場揮舞著協定,大言不慚,他已獲得「一個時代的和平」!馬英九執政8年一味扈從和討好北京,犧牲國家主權,刪除國防預算,自廢武功,其姑息北京的作為,彷彿是台灣版的張伯倫。
二戰初期,挪威的政客奎斯林(Quisling)自動向納粹輸誠,願意和德軍裡應外合,條件是確保他取得挪威總理寶座。他的配合,讓納粹德國輕易佔領挪威,相貌堂堂的奎斯林如願以償當上「特首」,並協助納粹大舉整肅挪威的異議人士。他的名字Quisling因此成為英文裡「賣國賊」的通稱,遺臭萬年。台灣也不乏親中賣台的政客要步上奎斯林的後塵,扈從中國化獨漸統的目標,鼓吹「兩岸一家親」、「生命共同體」。「奎斯林」們遍布台灣吃裡扒外,國人應深刻警覺,不可讓賣國賊引敵人入「山海關」。
希特勒利用奧地利和德國同文同種,鼓吹兩國「統一」(Anschluss)。他發動奧地利的同路人組織納粹黨,向奧地利政府施壓,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地位,參與奧國政府事務。1938年,奧地利總理舒斯尼格計畫以民主程序進行公投,決定是否與德國合併,但希特勒強力反對。奧國納粹黨在3月11日,以政變推翻了奧地利的共和政府,翌日德軍進入奧地利,兵不血刃併吞奧國。
中共習近平近年所強調的對台「融合型」統一類似德國「Anschluss」招數。其採取「分而治之」的統戰,由在台同路人組成「統一促進黨」,標榜的是「一代(青年一代)一線(基層一線)」,提供優惠條件,拉攏和吸收台灣青年和基層各行各業第一線的群眾,以「兩岸一家親」口號,與台胞共享中國發展的機遇,磁吸台灣人才,分化台灣社會,打擊和破壞民進黨政府。
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臨危受命擔任英國首相。由於他卓越的領導,鼓舞和激勵英國民心士氣,讓英國擺脫了綏靖主義的陰影。尤其爭取盟國美國大幅軍事與經濟援助及通力合作,英國得以開創新局,打敗納粹德國。
台灣當前局勢與二戰前英國類似。台灣不可畏懼中共勢力龐大,只圖苟且偏安,保持現狀,使北京得寸進尺。台灣的領導人應效法邱吉爾,鼓舞國人不分男女、顏色,勇敢站起來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而戰。自助人助,台灣必須在國際間爭取盟友,相互支援,為共同的價值和福祉而奮戰,開創台灣人自己的新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