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四位不凡響的苗栗音樂家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四位不凡響的苗栗音樂家

 2017-03-17 14:19
第一位採集原住民音樂的台籍音樂家─張福興。圖/簡上仁提供
第一位採集原住民音樂的台籍音樂家─張福興。圖/簡上仁提供

和其他縣市一樣,苗栗的人口主要是原住民和漢人。目前原住民人口僅佔全縣總人口的1.9%。昔日,苗栗縣是平埔道卡斯族蓬山社群及後壠社群的原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大部份平埔社群都已融入漢族文化,逐漸消逝於歷史舞台。另外,早期在苗栗縣南庄鄉一帶有賽夏族居住於此,可惜,其日常生活深受泰雅族及客家族群的雙重影響,傳統文化也在急速的消失之中。又,今日泰安鄉的雪山山脈地區雖住有泰雅族原住民,但此地的泰雅音樂文化,也幾乎銷聲匿跡。

目前苗栗縣沿海四鎮竹南、後龍、通霄及苑裡,主要居民是使用福佬語的族群,約佔苗栗縣人口的36.7%。除了沿海四鎮及泰安鄉以外的各鄉鎮,主要人口都是使用客家語的族群,約佔苗栗縣人口的61.4%。由於客語族群佔最大宗,苗栗縣也和新竹一樣被稱為「客家大縣」。因此,當人們談及苗栗音樂文化時,自然也會以客家音樂為主軸,即苗栗客家的傳統民謠包括: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及一些歌詞、曲調較固定的小調。

本篇則將記述四位,代表不同音樂類型的音樂家並簡介其作品,藉此以了解苗栗縣音樂文化的發展梗概。

■編寫〈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的民族音樂家─張福興

張福興1888年出生於苗栗頭份,自幼展露音樂天份,五歲時就能無師自通拉奏胡琴,成為左鄰右舍津津樂道的「音樂天才」。張福興自頭份公學校畢業後,即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在國語學校音樂環境的薰陶下,激起他熱愛音樂的情懷,其樂器演奏能力相當傑出,為其他同學所望塵莫及。也因此,1908年張氏獲得保送日本上野的東京音樂學校,成為台灣第一位留日的音樂家,主修大風琴,並擅長小提琴。

■第一位採集原住民音樂的台籍音樂家

1910年,張福興返台後,執教於母校。他不但積極培養本土音樂菁英,也於1920年組成玲瓏會管絃樂團,不定期舉行公開演出。除了教學,張福興也熱衷採集傳統音樂,1922年,他奉派赴日月潭水社採集原住民音樂,後來出版了第一本台灣原住民音樂的作品《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他也成為第一位採集整理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台籍民族音樂學家。以下是二首收錄在書中的曲子。

1924年,他又發表了漢族民間音樂樂譜《女告狀》,此書更被學者譽為「台灣第一本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之漢族民間音樂」,對台灣漢族音樂的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1935年,張福興甚至應聘為勝利唱片公司台灣分公司的文藝部主任,積極投入台語歌曲唱片的製作工作,鼓勵年輕作家,應用台灣傳統音樂元素創作台灣流行歌曲,這對肇基時期的台灣流行歌曲,能以「台灣味」為創作風格,建立了良好的創作方向,幫助極大。

總而言之,張福興一生的音樂工作,除了在音樂教育上有相當的貢獻,在樂器演奏、學術研究、社教推廣及流行音樂等各方面,都有斐然的成績與效益,令人敬佩。

■譜創〈心內事無人知〉的作曲家─郭芝苑

郭芝苑,1921年出生於苗栗苑裡家世顯赫的家庭,由於高尚文化層次的生活,讓他從小就接觸西式音樂藝術,而且自幼即立志要成為音樂家。

自公學校畢業後,郭芝苑就讀台南長榮中學,在此,他接觸了宗教詩歌,也參加了學校的口琴隊。1935年,郭芝苑考入東京錦城學園中學,於畢業那年榮獲全東京中學生口琴比賽第一名,展現了他的音樂才華。1941年郭芝苑進入東京東洋音樂學院,學習理論作曲。1943年畢業後,他滯留在東京進行校外觀摩和體驗,以厚實他的實務能力並培養藝術家的氣質。戰後,1946年郭芝苑回台,嘗試各項音樂工作。到了1966年,郭芝苑為增強其作曲的理論和技巧,乃再度赴日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音樂部研習,好學不倦。

郭芝苑是台灣重量級的作曲家,創作的類型相當多元而廣泛,風格走向民族樂派。作品包括有: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甚至涉及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等。每一則作品都蘊含著台灣土地的音樂元素,從平凡中脫穎出非凡的氣質。郭大師的音樂成就,已無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一般而言,學院派音樂家很少願意為普羅大眾寫作歌曲,而郭氏認為,音樂創作除了要呈現音樂深度和技巧之外,有時也必需考慮全民的需求,為民間大眾寫些能朗朗上口的歌曲。1969年,他和日治時代的名作詞家周添旺合作了〈心內事沒人知〉,就是最好的例子:

「心內的事嘸人通知影 對阮求愛同時二個兄
一個對著事業真打拼 一個英俊有錢有名聲
二個攏是真心對待阮 門當戶對得意的郎君
給阮心內想著又茅盾 應該怎樣心肝亂紛紛

算來二個阮攏有意愛 如何打算抹曉通安排
愈想也是無法通排解 心內事情也是無人知」

此歌指述著進入自由戀愛的台灣社會,一位妙齡姑娘對二位條件不同但都十分喜歡她的男士,難作抉擇的徬徨心情。詞曲配合完美,曲調雅致也帶點俏皮。1972年〈心內事沒人知〉入選為中視的「金曲獎」,後來此歌經收錄在鳳飛飛演唱的「台灣民謠專輯」,很快地就紅滿半邊天,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

■第一位完成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郭芝苑

流行歌曲只是郭芝苑的小菜,更重要的是他的嚴肅音樂作品。1955年,郭氏發表了第一首由台灣人創作的管弦樂《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1959年,郭氏完成第一部台語音樂劇《阿三哥出馬》的配樂;1973年,郭氏是第一位完成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1984年,郭氏也是第一位完成正歌劇《許仙與白娘娘》的編曲者。其他如:1987年獲得金鼎獎作曲獎的《小協奏曲─為鋼琴和弦樂隊》、1994年獲頒第10屆國家文藝獎的交響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2000年發表的管弦樂曲《台灣吉慶序曲》;藝術歌曲《紅薔薇》《楓橋夜泊》等都是不朽的名作。

郭芝苑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在台灣開始接觸西方古典音樂的初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的作品質量俱佳,陸續獲得「第13屆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文化獎」等,靜宜大學也授予「名譽博士學位」。雖然郭芝苑因為不諳華語(國語),我想可能是不願或不值得花太多時間學習,因此他從未在大學任教,但他驕傲的說:「我的作曲,就是我的地位。」。如今,許多碩士論文都要以他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

■寫曲〈苗栗好家鄉〉音樂教育家─劉晏良

劉晏良原名劉汝兆,1931年出生於苗栗市,自幼喜歡音樂。國小高年級時就擁有自己的樂器:口琴與笛子。自此,終日不離樂器,不斷地吹奏,進而培養出一生從事音樂工作的職志。

1946 年,劉晏良考進台灣省立新竹師範學校,特別選修音樂科,正式接受音樂訓練。畢業後,先在苗栗大同國小、空總附小任教,1961年應聘担任省立苗栗高中的音樂專任老師,直到1979年退休,終生致力培育苗栗的音樂人才。

■為推展客家歌謠而積極作曲

除了教學,劉老師也積極投入作曲,為了推展客家歌謠,他為民謠配上鋼琴伴奏、寫成合唱曲;甚至運用客家、小調的音樂元素,譜下〈苗栗好家鄉〉〈送郎歌〉〈勸行孝〉〈新春民謠〉等客家歌曲,其中〈苗栗好家鄉〉更於1977年榮獲苗栗縣政府公開選定為「苗栗縣縣歌」(詞/賴江質)。

「(1)福星朗,獅山涼,雙峰筆架現文光,苗城高聳在中央。
山園闊,茶果香,地下資源無盡藏,天然氣化展工商。
文明新氣象,研進學風良。苗栗好家鄉,苗栗好家鄉 。

 (2)明德漲,龍溪長,兩港漁歌網夕陽,虎頭山上望歸航。
      百樣帽、千年樟,編彫手藝萬邦揚,勤儉精神繼代昌。
人心大團結,縣治日輝煌。苗栗好家鄉,苗栗好家鄉。」

此歌除了歌頌羅福星的抗日精神、描繪苗栗山川之美與靈氣、介紹豐富的地下資源;更推介了苗栗學風良好的人文特色、名聞遐邇的精巧手工藝,而且人民團結、政通人和,真是個好家鄉。因歌詞完滿敘述苗栗的風土民情,曲調優美,又易於上口,常被苗栗各學校的歌唱教材。

■創作〈客家本色〉風行於客家社會的音樂家─涂敏恆

涂敏恆,1943年出生於苗栗大湖鄉,受到祖父拉小提琴、叔父是音樂教師的影響,涂敏恆從小就對音樂產生極大興趣,大約8歲時就能自製竹笛吹奏,自娛娛人,到了初中更是積極自習樂理。1962年他考入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系,專攻理論作曲之後,就開始嘗誠歌樂創作,並嶄露頭角。

涂敏恆自政治作戰學校畢業後,曾擔任民生報影劇記者多年,1970年正式踏入華語流行歌曲的創作之路。直到1980年,隨著民族、鄉土意識的興起,他寫作的〈送你一把泥土〉,傅唱於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才奠定了他在華語流行歌壇的主流創作人的地位。在此同時,涂敏恆和兒時玩伴吳盛智,兩人有鑑於客語的式微,客家人沒有客家語的流行歌曲可唱,乃相互砥礪並投入客語歌曲的創作。於是,1981年由涂敏恆作詞、吳盛智作曲的〈捱係客家人〉,經由歌林唱片出版,而引起各界廣大的迴響。這是第一首有別於傳統山歌、平板、小調的客語原創歌曲,它的成功,也揭開了近代客語創作歌曲的序幕。1983年,與涂敏恆合作愉快的摯友吳盛智,不幸因車禍辭世。這項打擊,使涂敏恆更加堅定其創作客家新歌曲的意念和心志,並積極寫作新歌。可惜,天忌英才,2000年3月14日,涂敏恆亦駕車失事,當場不治身亡,享年57歲,令人憾惋。

■客家本色揚名海內外

涂敏恆創作無數的作品中以〈死河壩〉〈送你一把泥土〉〈客家本色〉〈月光光〉〈紅梅〉〈乾杯〉〈感謝〉〈昔時賢文〉〈總講恩無緣〉〈客家進行曲〉〈大憨牯汽車〉〈捱是客家人〉及〈南庒細妹〉等較為知名。其中由涂敏恆自作詞曲,發表於1989年的〈客家本色〉,已成為客家族群人人愛唱的歌曲,甚至揚名海內外。

「唐山過台灣,沒半點錢,剎猛打拚耕山耕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毋識埋怨。
世世代代就捀勤儉傳家,兩三百年無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
時代在進步,社會改變,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修好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介人,就像偲介老祖先。
永久不忘祖宗言,千年萬年。」

〈客家本色〉旨在提醒客家人不要忘本,奉勸所有客家人永遠不能忘記祖先開墾的艱辛,必須繼往開來。該曲已成為台灣客家鄉親最具代表性,每次鄉聚會必定合唱的歌曲。不過,依苗栗縣文化觀光處解說員林中光所稱:〈客家本色〉的曲調,最早是涂敏恆為後唐李後主的「浪淘沙」所譜寫的旋律,以華語演唱;後來重新填上〈客家本色〉的歌詞,才改用客語演唱。

涂敏恆一生不僅為後代子孫留下許多美好歌曲作品,更重要是他為年輕一輩的客籍作曲家開闢了一條寫作客語歌曲的新路線,為客家歌曲開拓了更寬廣、更多元的歌樂新面貌。

■結語

苗栗有著豐富的客家傳統音樂文化的寶藏,而客家鄉親族性向來較為保守,對保存傳統音樂文化應無太大問題。但畢竟歷史脚步是不斷往前邁進,如何應用這些寶藏予以改編再展生機,或善用這些傳统音樂元素來創作新歌曲,是絕對必要的。至於,縣內苑裡有位國際級的作曲家郭芝苑,如何透過幫他設置紀念館、資料館,設法把他的音樂精神加以發揚光大,這必能產生示範作用,有效地引導苗栗的年輕一輩音樂,創作出更多具有台灣風味的作品。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7期(3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