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邂逅與重逢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邂逅與重逢

台北世紀合唱團《在變與不變之間的三度相逢》音樂會

 2018-08-23 16:18
今年,台北世紀合唱團堂堂邁入第三十二個年頭,我們邀請到了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翁佳芬教授第三度蒞團擔任客座指揮,策畫了《在變與不變之間的三度相逢》音樂會。(圖/曾建元提供)
今年,台北世紀合唱團堂堂邁入第三十二個年頭,我們邀請到了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翁佳芬教授第三度蒞團擔任客座指揮,策畫了《在變與不變之間的三度相逢》音樂會。(圖/曾建元提供)

演出:台北世紀合唱團
演出時間:2018年9月26日(三)19:30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今年,台北世紀合唱團堂堂邁入第三十二個年頭,我們邀請到了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翁佳芬教授第三度蒞團擔任客座指揮,策畫了《在變與不變之間的三度相逢》音樂會。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滔滔不絕的時間長流裡,世紀歌手絕美的聲響,是許多愛樂者一生中不變的美好記憶,我們要提醒愛樂者們,每一年的世紀音樂會都有我們精心策畫的不同主題曲目,每一場世紀音樂會的演出歌手組合都不同,心情都不同,天氣都不同,身邊聽歌的人也不同。春去秋來,人來人往。這些變化,刻畫著我們的年輪,是我們各自人生的密碼,珍藏著我們不同的生命體驗、感動和秘密。因此,每一次世紀音樂會裡的相遇,都彷彿是我們的邂逅初識,也像是我們三生石上隔世等候良久的再次重逢,如此地巧合和簡單,也如此地艱難與不易,值得我們永世的珍惜和懷念。

古典與新聲

在音樂會的第一部分,我們演出由古典樂曲改編而成的現代合唱作品。開場的是日本當代合唱音樂家松下耕的《聖母頌》(Ave Maria),是羅馬天主教請耶穌母親聖母瑪利亞代人們祈求天主的傳統祈禱文,自中世紀起,即為歷代無數的作曲家據以譜曲,以便信徒容易在吟唱中完成祈禱。松下耕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無伴奏合唱樂段開啟這一主題,象徵對於《聖母頌》的音樂傳統的繼承,隨著在鋼琴的序奏後,帶出他為愛樂的青年們所譜的新曲;〈糖梅仙子之舞〉(Sugar Plum Fairy)出自俄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芭蕾舞劇《胡桃鉗》(The Nutcracker),是劇中糖梅仙子為迎接故事主人翁胡桃鉗王子和克拉拉(Clara)蒞臨糖果王國的獻舞,〈糖梅仙子之舞〉原以鋼片琴演奏,營造出糖梅仙子輕盈又夢幻的舞姿,由美國傑夫.馮克(Jeff Funk)改以人聲取代鋼片琴,音響效果更加夢幻瑰麗,而與〈糖梅仙子之舞〉以組曲方式演出的,也是柴可夫斯基的器樂作品〈降b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第二樂章改編的合唱曲〈愛使我唱歌〉(Love Makes Me Sing);〈歡樂頌〉(Joyful, Joyful)是由美國電影配樂名家默文.華倫(Mervyn Warren)改編自德國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合唱》(Choral)的合唱曲,是電影《修女也瘋狂2》(Sister Act 2)的插曲之一,輕盈的節奏,令人不禁翩翩起舞;〈永恆巴哈〉(Immortal Bach)是挪威合唱泰斗努特.紐斯泰特(Knut Nystedt)改編自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聖詠〈來吧,甜美的死亡〉(Komm, süsser Tod)前八小節的作品,他將原曲的速度拉長,如雕刻般地打造錘煉每一個樂句,試圖定格住音樂的律動,用綿延不斷的聲響,表達出巴哈音樂的超越性和永恆性。

漂泊與人生

第二個部分,我們演唱的是時間感和時代感的人事變化和世道滄桑。〈答案〉是周鑫泉以余光中的詩作〈在江湖上〉譜曲完成的,周鑫泉將曲名訂為「答案」,因為她家在台北市大安區,「答案」與「大安」同音,旅居美國波士頓的周鑫泉,也藉此暗渡她的鄉愁。〈在江湖上〉是余光中旅居美國時的詩作,用層層疊疊的問句,追問戰亂中流離而四顧茫茫的自己,何處是歸鄉。〈蒼茫時刻〉也是余光中的詩作,而由同在中山大學任教的李思嫺譜曲。〈蒼茫時刻〉是余光中生前公開朗誦的最後一首詩,在他的告別式上,他的家人也以這首詩為他送行。〈蒼茫時刻〉寫的是高雄市西子灣的黃昏,充滿了對於夕陽霞光映照下美麗風景的不捨,而這正是一生漂泊的余光中,在行將結束人生行旅的心情寫照。向陽的詩作、蕭泰然譜曲的〈阿母的頭鬘〉,是女聲的同聲三部合唱,以母親的髮色由黑亮到失去光彩,寫盡女人的一生。曲末以金黃色的稻浪形容母親晚年的髮色,以收成的偉大讚頌母親的養育栽培之恩。〈講互暗暝聽〉是石青如以向陽詩作譜寫的曲子,寫的卻是女子的寂寥心事,無人可以傾訴,只能在萬籟俱寂的時候,向暗夜吐露。

世界和宇宙

下半場的第一部分,是本場音樂會的主打歌,英國作曲家巴伯.契爾考特(Bob Chilcott)作曲、文學教授查爾斯.布忍特(Charles Bennett)作詞的組曲《改變世界的五天》(Five Days that Changed the World)。這組作品選用了人類重要的五個歷史事件作為主題,即1455年3月29日星期四活字印刷《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的問世、1834年8月1日星期五大英帝國《廢奴法》(Slavery Abolition Act)的生效與黑奴獲釋、1903年12月14日星期一美國奧維爾和威爾伯.萊特兄弟(Orville Wright and Wilbur Wright)駕駛飛行者一號(Flyer I)動力飛行器試飛成功、1928年9月28日星期五英國細菌學教授亞歷山大.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現抗生素盤尼西林(青黴素)、以及1961年4月12日星期三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Juri Alexejewitsch Gagarin)搭乘東方一號(Vostok 1)太空船離開大氣層進入外太空,契爾考特和布忍特依次寫出了〈發明印刷術〉(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解放奴隸〉(The Abolition of Slavery)、〈第一次動力飛行器〉(The First Powered Flight)、〈發現盤尼西林〉(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和〈在太空中的第一人〉(The First Man in Space)五首歌曲。

〈發明印刷術〉以羅馬字世界裡最常用來測試鉛字每個字母印刷效果的全字母句“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敏捷的棕色狐狸跳躍過懶惰狗)為主題,把鉛字印在紙上的油墨,形容為狐狸在雪地上跳躍的腳印,令人想起教宗當年第一次翻開《古騰堡聖經》時眼睛的雪亮和雀躍。〈解放奴隸〉一曲刻劃的是赦書的幾個字就能還給人以自由,一如有權者的一念之差就能還民族以自由,在平靜和莊重的吟唱與頌讚中,壓抑不住地不可思議和感慨繫之。〈第一次動力飛行器〉描寫萊特兄弟以夢想立誓,美夢在天空成真的激動心情,唱來熱血沸騰。〈發現盤尼西林〉是佛萊明在一個月的休假收假後回到實驗室時的發現,詭異的青綠色青黴素,在科學家細心的觀察下,發現了當中的奧義,從此以之拯救了許多原本瀕死者的生命,改變了人類整體的命運,卻也從此展開人類和變種細菌永無止盡的戰爭。〈在太空中的第一人〉摹寫加加林在靜謐無聲的外太空一百零八分鐘凝望地球的心情,他激動地看到了此生所見最為絕美的事物,他看見了上帝的微笑。這五個改變人類歷史的大事,都來自於集體或個人不懈的努力,而其動機則都來自於改變現狀的意念。求新、求變,求的是更有效率完成價值目標的做法,但那求真、求善與求美的基本信念卻是恆久不變的,因為唯有人性,才能讓我們人類跨越時間與空間,共享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深情與相思

音樂會的第四部分,我們將演出三首歌曲。〈我身騎白馬〉,由高竹嵐改編自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中的七字調,寫離家十八年隨軍出征而在西涼國落籍擔任駙馬的薛平貴,一日接到生死不明的髮妻王寶釧的飛雁傳書,乃登上白馬一路向東回家團圓,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朝朝暮暮,薛平貴的近鄉情怯,人事滄桑,只有真情不變;〈那些年的小幸運〉是黃俊達以〈那些年〉和〈小幸運〉兩首歌合編成的合唱曲,前者由九把刀(柯景騰)填詞日本木村充利作曲,是九把刀執導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主題曲,原唱為胡夏,〈小幸運〉則是陳玉珊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的主題曲,田馥甄原唱,由徐世珍及吳輝福作詞,JerryC(張逸帆)作曲,二零一六年第二十七屆金曲獎年度最佳國語歌曲。《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兩部電影勾動的是每個人曾有的年少情懷,對世界的懵懂和好奇,對美好形象的崇拜。劇中人柯景騰和沈佳宜在新北市平溪區將天燈垂掛於宇宙天際的綣綣祝福,那是許多人有過的姿態,觸動我們的是純真善良的本性,投身人世間的初衷。世紀獻唱的最後一首歌曲〈祝福〉,黃平原詞曲,江蕙原唱,劉聖賢編曲,唱的是春日相思的愛怨情愁,祝福對方已有人身邊照顧,祝福自己寂寞時不再想念。

在這一晚,就讓世紀的歌聲打開你的耳朵你的心,打開一頁頁的往事和日記,打開萬古不廢的真情。潮來潮往人群中的自己,和歷經累世劫波而依然堅定的身影,哪怕不能相隨相伴,我們相信,依然會在音樂和夢中,等待和相遇。

9月26日禮拜三,晚上7點半,在老地方,台北國家音樂廳,老朋友別忘了,也帶新朋友來。

民國107年8月23日12時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