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彩繪巨匠陳穎派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彩繪巨匠陳穎派

 2014-01-06 12:59
國定古蹟道東書院的彩繪是「派司」陳穎派(見圖)負責修復。(攝影/蔡宏明)
彩繪巨匠陳穎派
簡介:

陳穎派為文化部列冊的文化資產「彩繪技術」保存者。1933年生於雲林土庫,12歲學藝,17歲出師,從事彩繪超過一甲子,施作的廟宇、書院、宗祠遍及西部各地。能「彩」、善「繪」,依傳統彩繪工法施作,曾多次參與古蹟修復,鹿港城隍廟、南投藍田書院、和美道東書院、大肚磺溪書院、彰化元清觀等為其重要作品。曾應聘於臺灣藝術大學傳授傳統彩繪技術。以他為首的「穎川堂彩繪」是晚近發展的彩繪匠派。

作品若要好,要用工落去做。—陳穎派

彩繪匠師家族

彩繪匠師陳穎派,已經81歲,業界都稱他「派司」。他12歲就跟父親陳萬福學藝,而陳萬福的功夫,是姑丈公葉成教的。葉成是富傳奇色彩的彩繪匠師,據說他恃才傲物,他承作彩繪,總是故意留下一半讓別人作,等完成後兩相對照,好證明自己功夫高人一等。葉成綽號「臭腥成仔」,因抽鴉片而身體羸弱,最後死在日本政府的勒戒所。

從前很少有專業彩繪匠師,大多是窮苦農家於農閒時兼作彩繪增加收入。派司說,他父親原本跟著葉成作彩繪,但為了養家活口,遷居到土庫開設五金行,幫人釘玻璃、製作店招,偶而才作彩繪或幫民宅油漆。派司1933年在土庫出生,9歲那年,因大東亞戰爭,景氣轉差,父親才遷回和美老家,一邊種田,一邊靠彩繪為生。

陳穎派是長子,跟著父親外出彩繪,邊學邊做,15歲出師,開始他一生的彩繪匠師生涯。葉成沒有子女,又很早過世,卻把彩繪手藝傳給陳萬福,陳萬福再傳給長子陳穎派、次子陳穎群,而接下來的一代也都傳承了這項技藝。整個家族,一共出了12位彩繪匠師,在臺灣傳統建築彩繪業界十分罕見。

彩繪雙絕

派司從父親學到最傳統的彩繪技術,從拌豬血土、調公灰、煮桐油,到披麻捉灰、地仗處理、色料調配,各式垛頭圖案的設計、擂金、安螺鈿,到垛仁的人物描繪,這些必備的基本功夫都通過試煉。

他十幾歲出師就獨當一面,但戰後經濟蕭條,工作很少,收入很差。18歲那年為了娶妻的聘金,他到當時營建中的西螺大橋承接油漆工作,工作危險,可是一年賺了七千多元,而聘金只要180元。雖然結了婚還剩不少錢,婚後兩天聽人說霧峰有彩繪工作,他馬上帶著工具離家。

派司早期的枋心描繪,除了觀摩父親作品,也參考《馬駘畫寶》畫稿。因地緣關係,他承接許多彰化、鹿港、員林的廟宇彩繪,更經常與同行切磋畫藝。1960年代晚期以後,派司承作鹿港天后宮、武廟、忠義廟等廟宇彩繪時,與鹿港名家郭新林的同門師兄弟柯煥章(1901-1972)結緣,受到柯煥章畫風影響頗多。

派司「彩」、「繪」皆精。所謂「彩」,指的是樑、枋、柱、楹、楣、桷、斗、栱等木構架的打底、油漆及垛頭圖案繪製;而「繪」指的是在垛仁、牆面、門神等各種主題的描繪、上色。

他設計的圖案,以朱紅、佛青、綠色為主調,構件層次分明,富節奏感。「垛頭」裝飾螭虎(賜福)、曲己、番草線、惹草(螭虎造型的演化)、書卷,中脊脊飾太極、八卦、龍鳳,還有瓜筒、包巾等,造形比例極為優美,化色(或稱退暈)十分和諧。

他彩繪的廟宇採用朱紅及安金技巧,富貴華麗而莊嚴;書院文廟建築,則以深沈的土朱色為主調,肅穆而雅致;祠堂建築,柱身、門板大面積塗刷顏色以黑色為主配上朱紅楹仔,沈穩而不呆滯。

他的垛仁繪畫、門神繪畫,構圖嚴謹,線條靈活,呈現氣韻生動的美感。所畫主題,多取材自歷史故事演義、民間戲曲傳說,表現忠孝節義的內涵。裝飾性的圖繪,則講究典徵、吉語、諧音,如吉慶呈祥、加冠進爵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陳穎派彩繪的門神。(攝影/蔡宏明)

修古蹟,傳技藝

派司彩繪的寺廟,幾乎遍及全臺。問他自己最滿意的有哪些,他謙虛地說:「鹿港城隍廟、南投藍田書院、和美道東書院、大肚磺溪書院、彰化元清觀天公壇……這幾處,我自覺對社會可以交代。」

回顧彩繪匠師生涯,有甘也有苦。他說,以前造廟、修廟的彩繪很少,有時也作室內裝潢的油漆。為了生活,連大煙囪油漆都接。

1978年首次參與古蹟修復,因為遵照傳統工法,成效受到肯定,往後就不斷受邀參與古蹟的修復。如今古蹟修復已經很有經驗,他根據建築師及專家學者的調查及規劃,該保留的全部保留,有掉漆、破洞的,就修補,雖然不可能修到完全相同,也能達到六、七成,然後再上保護油。

派司的匠班彩繪時,從來不先作原尺寸畫稿,只大致在一張小白紙上勾勒垛頭圖案、垛仁題材,就直接爬上鷹架,在打好底的樑枋或牆面勾勒輪廓、打粉,然後上墨填色。

2007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聘請陳穎派擔任古蹟藝術修復系「古蹟維護類」兼任教授,每週從和美風塵僕僕到板橋授課,將傳統彩繪技藝傳承下去,直到2011年才因年事已高而退休。他的兒子陳文俊、陳敦仁也在同一系所,分別擔任助理教授和講師,他們自小跟隨父親習藝,有著豐富的彩繪實作經驗,對有志研究傳統彩繪的年輕一代,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途徑。

陳穎派在和美塗塗厝近天宮的彩繪作品。(攝影/蔡宏明)

陳穎派的彩繪色調和諧,富有節奏感。圖為道東書院斗栱。(攝影/蔡宏明)

陳穎派在鹿港城隍廟的彩繪作品,運用了安金及螺鈿技法,顯得富麗堂皇。(攝影/蔡宏明)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