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醫師診斷你有高血壓,除了照醫囑服藥,按時回診之外,有什麼你可以注意的事項?本文和大家談論一些有助於高血壓病患保健的要點。
1、檢討自己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多數有高血壓的人,平時沒有症狀,只有在血壓飆得太高/太快、或降得太低/太快時,才會有症狀。所以治療高血壓並不是在治療症狀,而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目標。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高血壓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所以當自己被診斷有高血壓時,務必屆此評估一下自己有那些危險因子,和得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周邊血管阻塞、腎臟病等和動脈硬化有關的疾病之風險。
2、確定自己高血壓的嚴重程度,是否已經在身體上劃下痕跡,產生終端器官傷害(endorgandamage)(可參考〈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一文)
知道自己有了高血壓後,更應該去買一個好的血壓計、學習正確的量血壓方法(可以帶自己的血壓計到醫師那裡,可以和醫師同時量血壓,看看你量得對不對,差異多少),以及養成常量血壓的習慣。血壓會隨著作息及心理和身體的活動而起伏,飲食、酒精也會有影響。一般人一天內的血壓遵從晝夜模式(睡覺時低,起床後迅速上昇。但是高血壓患者,有些不遵從這個模式)。有時要多量各個不同時段的血壓。有一種可以自動量24小時的血壓的機器,對正確的了解病人血壓控制得好不好以及睡覺時血壓是否正常,很有幫助,必要時可以請你的醫師安排去做。有幾個特別的血壓,至少在初次評估血壓時要量,以後治療過程中有必要時也可再測。a.量右手和左手;b.量坐著和站著不動三分鐘後的血壓。兩手血壓差異在10〜15以上,有血管狹小的機率較大。左右手血壓差異大的人,量血壓應該以高的那手的數值為準。有些人站立一段時間後血壓會變得太低(姿位式低血壓orthostatichypotension);這種人有站久頭暈的毛病,控制血壓也比較棘手(有的人躺著的血壓很高,但是坐/站時血壓又過低)。有在治療高血壓的人,要偶而量量站立時的血壓,特別是有頭暈時或換藥後。如果你的醫師曾替你量左右手及站立後的血壓,他就是個盡責的好醫師。
3、什麼樣的血壓是高得危險的血壓?又什麼樣的血壓是低得危險的血壓?
要回答這種問題,要先考慮到三點:平常血壓的範圍;上昇或下降的速度;及有沒有症狀(大部是腦神經或心肺的症狀)。180/120一般認為是危險的高血壓(hypertensivecrisis),如果再加上有視覺模糊、頭痛、噁心、胸痛或呼吸困難就更嚴重、更為危險了。但是對一個習慣於心縮壓160〜170的慢性高血壓患者,常常會沒有症狀,而平日血壓正常的人如果突然颷高到160〜170常常有可能會很不舒服。同樣的,習慣心縮壓150左右的人,血壓突然掉到100〜110可能會頭暈,但是平常心縮壓就是100左右的人,血壓85左右也往往沒有任何症狀。
4、最好的治療高血壓方案,應該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
運動和控制飲食可以幫助控制血壓。喝少量的酒可以幫助血壓,但是酗酒常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不少人戒掉後血壓顯著的改善。有研究指出美國人的典型飲食,鈉對鉀的比例偏高,調整後血壓也會下降。有關飮食中含鹽量的重要性是有些爭議,但是大多數的文獻以及大部分研究這個問題的人,都支持低鹽對控制血壓的好處。有些人的血壓對飲食中的鹽含量比較敏感(有研究發現血壓的高低對飲食中的含鹽量敏感的人,在高血壓患者有51%,而血壓正常的人則只有26%)。女性、年紀大的人對鹽敏感的人較多,也有種族上的差異。不少研究證實運動有益血壓控制。
5、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擬定血壓控制的目標。
很多醫學學會都有公布指南,不同學會的指南略有差異,甚至同一學會不同年代發表的推薦,也不盡相同。根據你的身體狀況(年齡、基礎病或終端器官傷害的有無、生活方式等)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擬定一個目標。同時也要針對你的特殊病史(如有無糖尿病、腎臟病、蛋白尿、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中風等)而選擇已經有證據對有那個病史的效果較佳的藥。有些高血壓的藥,有足夠的文獻指出治療的效果不佳,不應該用作第一缐或唯一的血壓藥。在台灣找我諮詢的高血壓病患,有一些人吃的藥,我不會同意。不少高血壓病人需要兩種以上的血壓藥才能控制得住,要積極的早日用上第二種血壓藥才好。年紀大的獨發性心縮壓高血壓有時候不好治。年紀大的人有種種原因(如喝水不足或利尿劑引起的脫水,及自主神經功能不良等),容易發生姿位性低血壓而暈倒。此外要降低心縮壓時,心舒壓有時會太低,有研究指出心舒壓低於60〜65的人,死亡率可能相對大於心舒壓高於65的人。治療年紀大的病人,要常量站立後的血壓,注意問病人和家屬,病人有沒有頭暈、昏倒、站不穩或跌倒。有時也需要容許高些的心縮壓。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