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楊德昌離世10年 台港辦紀念影展 桃園電影節首見珍貴手稿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楊德昌離世10年 台港辦紀念影展 桃園電影節首見珍貴手稿

 2017-04-21 08:50
小野與楊德昌在1987年以<恐怖份子>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圖/蔡育豪
小野與楊德昌在1987年以<恐怖份子>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圖/蔡育豪

「你知道楊德昌嗎?」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小野,如此問學生,「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你因為喜歡電影。」

這些十五、六歲的高中生,看了楊德昌導演的電影《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覺得沉悶,甚至看不懂。小野坦言,「我有私心,覺得身為一位台灣人不應該對文化、藝術冷漠,都應該知道揚名國際的導演楊德昌,所以會拿他的電影劇本當成編劇教材」。

上星期赴香港參加「香港電影節--十年再見楊德昌」特展,小野表示,三十年前楊德昌拍了他第一部電影,至2007年楊德昌離世,新加坡與香港都了做楊德昌的回顧展。香港電影展今年甚至把楊德昌導演過的《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一一》等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完整放映。

小野回憶1982年,他看到楊德昌導的電視劇《11個女人》的功力,推薦他到中影與柯一正、陶德辰、張毅四人合拍《光陰的故事》。當時楊德昌一口就答應,但只是覺得導演費只有七萬元太少,又沒有版權費與票房分紅,是不合理的酬勞。1982年起,小野與楊德昌展開近七年的合作,雖然最後因為工作上有不同理念分道揚鑣,各自走自己的路。

一別十年多,再見面是2000年楊德昌生前最後一部電影《一一》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慶功宴上。「沒想到這一面後,又隔七年,再得到…就是他病逝的消息。」

小野表示,楊德昌曾到美國讀書,所以他都用英文思考再轉換成中文說出,或許轉換不順因此時有結巴,幸虧他的文字很好,能完整寫出他的想法,甚至繪畫能力強,是難得的電影人才。「他在電影工作上是非常龜毛的,以前我無法理解,四月中在香港電影節再重看他作品的光影與細節,只能說很佩服他、甚至開始了解他。楊德昌當年所堅持的,都是導演該有的態度。」

楊德昌總是走在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最前端,小野讚賞他三十年前拍的電影,在今天看來,劇情結構、鏡頭的美學運用、導演的手法並沒有讓觀眾覺得落伍,他最後一部電影《一一》讓很多外國人看完後認識台灣,也是另一種貢獻。

香港電影節辦了楊德昌紀念展,完整播放他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但跟觀眾是有距離的。台灣今年五月桃園電影展的「楊德昌特展」,除了《一一》、《青梅竹馬》沒有拿到放映版權外,將放映其他五又四分之一部電影。

但最特殊的是,首次展出他電影工作生涯中珍貴的手稿,這是全世界首見。提供部份手稿的小野說,這是因為楊德昌所有電影都是在台灣完成,因此這些手稿在香港電影節看不到。

小野認為,楊德昌去世後,反而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愈來愈高,但台灣對電影、文化都是後知後覺,如果桃園電影展不辦楊德昌特展,大家會漸漸遺忘他。如果有楊德昌迷,一定不能錯過這次的桃園電影展。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