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媒體曾以超商香蕉的全球化戰爭為題,大篇幅探討台灣農業面臨問題,也企圖解開台灣農產品品質好,價格低為什麼會面臨生存危機之謎,也先後請教民進黨時期與現任國民黨農業主管,雙方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與解方。鑑於台灣香焦外銷式微政府決策是衰敗的主因之一,如何透過理性論辯集思廣益,為台灣農業尋找一條出路,顯然要比各總統候選人所端出的「農業政策白皮書」(選前講一畚箕,選後做無一湯匙)來得有意義。
首先國內農產品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已經給農業發展帶來高度風險。然而考量到台灣農業經營規模小,且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缺乏規模經濟優勢,必須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以全球高消費族群為目標市場才是出路。只是目前國內生產的農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市售農產原料或農產品含農藥殘留事件時有所聞),並非所有國產農產品都屬高等級,可以符合先進國家對於進口農產品食用安全、病蟲害檢疫、產品規格等嚴格規範,成為開拓國外其他市場上的一大困難。為此台灣農業結構暨人力必須進行大革新,透過土地、融資、技術、資訊等協助有計畫鼓勵青壯年投入農業產銷行列,讓友善農法成為台灣農業經營主體並運用大數據、物(互)聯網、機器人等現代化科技來改善經營環境,全面提升產品品質,成為全球農產精品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才能真正避開依賴單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其次台灣農產品外銷確實是整個產銷供應鏈中最弱的一環,過去從民進黨到國民黨時代即不斷想要複製紐西蘭奇異果外銷模式,即成立單一外銷專責機構(Zespri New Zealand Kiwifruit公司),但是因為民族性、農業規模、農民組織、政府執行力、教育等不同,到現在都未能有成功案例(過去台灣青果運銷合作社即類似紐西蘭奇異果公司)。以目前台灣政府官僚做事的態度與慣性思維,由政府主導除了經費無虞外,成功機率極低;若交由青年農民來整合在貨源、資金、風險承擔、國際產銷資訊即時掌控、國際行銷上亦有相當的困難度,畢竟國際行銷需要具備高度專業與全球視野。何況國際上循紐西蘭模式行銷成功的案例並不多,既然台灣民族性善於單打獨鬥,未來可以結合互聯網、物聯網等新科技運用,由政府給予專業技能培訓並制定相關遊戲規則避免落入紅海競爭,至於要合縱還是連橫則交由農民或企業自行決定,政府並非萬能不要老想下指導棋,反誤了農民前程。
再者農會過去在政令宣導,技術移轉,農民組訓、產銷服務上確實發揮若干功能,但是它同樣是選舉重要樁腳,讓農會人事導入政黨、派系爭端,弱化農會服務功能。近年來農會成立的農產運銷公司甚至自國外進口農產品,與成立宗旨替台灣的農產品促銷背道而馳,也遭致外界批評。因此有必要對農會進行改革,過去民進黨執政時代一度企圖透過策略聯盟取代農會功能,後因配套不足以及農會大力反彈而終止。未來應該讓農會的任務單純化以服務農民為主來爭取農民向心力,同時鬆綁長期以來政治與派系對農會人事干預,鼓勵年青農民積極進入農會運作體系讓農會成為農民的好夥伴。
還有農業科技尤其品種改良與育成是台灣農業的核心能力所在,這些年台灣許多辛苦研究發品種與技術有意無意被大量外流,已經對台灣農業競爭力構成極大威脅,加以日前農業部門主張農業產業國際化,採整廠輸出方式讓財團可以輕易取得關鍵技術,將加速台灣農業的人才、品種與技術的失血輸出,自斷生路。雖然兩岸已簽定《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但是山寨農產品問題仍層出不窮,沒有發揮預期效果。為此政府應該儘快通過《敏感科技保護法》並嚴格執行,才能保住台灣農業生存的命脈。
最後台灣農產品有許多並不是靠紐西蘭模式外銷成功的案例如蝴蝶蘭、毛豆、芒果、鳳梨酥、鰻魚等等,如何將這些成功典範透過「師徒制」、「專業培訓」、「共研社」等機制由點擴大成線成面,形塑出台灣農產特有難以被複製的產銷模式,相信可以為台灣受困的農業找到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