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龍潭大池為發源地,蜿蜒的老街溪河道,多年來靜靜地走過龍潭、平鎮與中壢。這條生命之河,見證老城的轉變,也歷經整治、改造,為城市水文留下珍貴的記號。
作為古大漢溪水系的支流,老街溪的命運不同於大河磅礡,受到地理襲奪作用的影響,成為台灣典型的荒溪型河流,默默陪伴著中壢地區的人們,經歷都市化與現代化的軌跡。
人們記憶中的溪流
早期石門地區發生了河川襲奪,使當時的古新店溪切穿山谷,改變了大漢溪的河道,而本屬於大漢溪水域的老街溪,在襲奪事件之後,老街溪源頭從石門深山轉變為龍潭深窩子,流入龍潭大池後,經過龍潭市區、平鎮及中壢等人口密集區,最後於大園出海。
老街溪因為流經中壢地區的老街而得名。河道僅短短 30 多公里的老街溪,是中壢的發源,後來發展至新街,興建仁海宮、聖蹟亭,正好是人口最密集之處,而老街溪與新街溪交會處也是中䐹核心地帶,從而見證了中壢的快速轉變,並成為人們共同的記憶。從早期的農業社會,經歷工業化及都市化,老街溪的河岸景觀從農田逐漸轉變為建築與工業用地。但隨之而來,過去用以灌䰬、洗衣等深具民生功能的河道,卻也成為家庭污水與工業廢水排放之處。
都市荒溪的多舛命運
「1980 年代,當時省政府推出改變老街溪命運的重大計畫,就是『老街溪商場百貨』。」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主任黃彥霖說。由於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當時河川散發惡臭,造成周邊居民困擾,因此當時的省政府在河川上方加上水泥鋪平,興建老街溪商場百貨,希望以填平的方式掩蓋河川所帶來的問題。然而,這間商場百貨始終沒有取得營運許可,最終沒有帶來繁榮,反成為中壢地區的大型違建。
污水截流箱涵舊觀與整治後的今貌。
為了解決老街溪經年累月的污染及違建問題,2011年展開了老街溪整治計畫,除了拆除加蓋商場之外,也試著整合周邊環境,改造老街溪中壢段水岸空間。隨著環保及生態意識抬頭,河川對人們而言,不僅只用於排水功能,更是都市環境景觀及生態的重要廊道。因此,整治河川除了要保護水資源,更重要是希望能拓展自然與公共空間,改善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老街溪整治計畫在 2012 年順利完工,將土地還給河道,都市也終於擁有更多自然的芬芳。
延續水岸自然活力
老街溪整治完成之後,保持水源的清潔、恢復水道綠帶,是更重要的任務。違建拆除後的老街溪,規劃有礫間淨水設施,是以卵石堆砌成縫伱配合微生物,將上游的部分溪水和周邊家庭污水加以過濾和淨化。此外,更在淨水場上整建了新勢公園,與平鎮的新榮國小,以及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進行整體串連。規劃設計林澗生活園區的經典建設工程顧問劉柏宏表示,從淨水、公園到環境教育,老街溪成功打造中壢地區難得的綠色廊帶。
「工程不會自己帶來乾淨的水文,如何讓市民朋友對水資源有更深的認識,培養公德心,才是最重要的。」黃彥霖指出。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將河道邊的老厝加以改造,成為老街溪歷史與故事的陳列中心,並且透過舉辦志工培訓和教育推廣,和社區、校園保持互動,希望讓人們都能瞭解老街溪的故事,對保護水資源也能增進認知。經過多年努力,老街溪的生態已逐漸復甦,植物生長繁茂、動物開始在此棲息,自然的活力和魅力終於逐漸綻放。
左圖/河川教育中心旁再造的客家古厝及大象溜滑梯,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右圖/礫間水質淨化展示廊道,參觀採預約制,有專人詳細解說。
親水生活不是夢
桃園升格後,進行老街溪開蓋後的第二階段改造,要達到河岸改造、水質淨化、延伸上下游、藝術進駐 4 大目標。在河岸景觀部分,改造植栽、照明及步道系統,讓灌木變喬木,而為讓市民朋友可以更親近老街溪,市府持續引進活動,在這裡舉辦桃園產業藝術節及桃園地景藝術節,讓中壢老城區產生新生命,也讓在地居民與遊客深刻感受老街溪畔不同於以往的藝術氣息。同時,推動中壢、平鎮污水下水道,讓老街溪水質更乾淨,希望透過「河岸景觀改造、上下游打通」、「水質淨化、老街溪恢復乾淨」、「設施增加、活動精彩」3 步驟,改造老街溪沿岸,重拾老街溪往日繁華的風貌。
大水管彩繪為水資源園區增添美麗意象
未來,桃園更希望從文化、歷史角度切入,結合水資源保護,讓大家認識老街溪的另外一番樣貌。「我們將串連上游的八角塘周邊,將自然與客家文化結合,藉由豐富的客家走讀,讓居民及遊客更加認識八角塘人文景觀。此外,路線也連接至相思仔步道至石門大圳休憩路廊,提升使用性和親水活動。」桃園市政府水務局長劉振宇說,這條總長 18.7 公里的水岸廊道,不僅形塑客家文化風光,更讓水利硬體建設,與社區營造的永續經營加以結合,成為連結中壢至平鎮的水岸生活桃花源。
2018 年桃園產業藝術節及地景藝術節,讓藝術進駐老街溪畔。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