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畫情
2002年筆者帶著一群研究生到法國,進行一場「跟著梵谷的畫去旅行」的國外美學課程。當研究生從法國南部阿爾巡訪到梵谷的生命終點站奧維之後,我們師生一起在梵谷的墳墓前進行一場風景與畫作的對話。
有學生皺著眉頭提問說:「為什麼我在阿爾仰望星空看不到梵谷〈星夜〉畫作裡的星河漩渦與流轉?」、「為什麼我在奧維的麥田前也感受不出〈麥田群鴉〉的緊張氣息?」我當場回答:「梵谷的風景畫並不是自然風景的模仿,而是透過畫筆表達自我情感的心裡風景」。
西洋美術裡的風景畫,大約於文化復興之後才從人物畫的背景獨立成為創作主題。
同樣的景點在不同畫家的畫筆下,也會產生客觀與主觀的不同風情表現。客觀風景畫又稱為寫實風景,畫家以筆代相機,盡可能的再現眼前的景物與光影之美,自然主義與印象派的畫作都有此特質。主觀風景畫又稱為意象風景。畫家會將風景中的景物與情境溶入個人情感,因而在畫面上會有誇張、變形、變調的個人特色表現,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的風景畫都有此風格,荷蘭畫家梵谷與蘇聯畫家蘇丁(Soutine)1893-1943的風景畫可稱為風景畫意象表現的傑出者。
風景畫裡有家鄉的記憶
一句話「見圖思情」吧!自小家父母喜歡帶我走遍全台各地,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從此跟著我一輩子。因為念舊,我收藏的畫作以台灣風景為主,看到它們,彷彿穿梭時光隧道回到過去熟悉的景象。
以上是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創辦人林清富自傳《漫步原鄉》第12章「情牽本土畫作」,關於企業家介入藝術品典藏動機與理念的說明。
秉持著「見圖思情」的心情,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之387件畫作中,風景畫即有208件,佔總收藏的53%。其中,以碧潭、淡水河岸、觀音山為題材的風景畫作,佔風景畫收藏量之18%。除了淡水河、觀音山為台灣昔日八景之一,更是因為碧潭為創辦人林清富先生出生之地,而淡水河岸、觀音山是他青少年成長時期、遊玩之所在。
為何這些風景畫是收藏者的最愛
〈海上晨曦〉,李梅樹,油彩、畫布,1978,61×87 cm
此幅〈海上晨曦〉是1978年李梅樹76歲時的油彩畫作,他捕捉了海邊日出時,晨光照耀天空與大地的靜謐氣息。從粉白到藍紫慢慢擴展到整片天空,猶如晨日緩緩上升,萬物為之肅然起敬,等待呼吸第一口新鮮空氣;不論是大海或是岸邊的石頭,一切都靜止在這一刻,讓我們屏氣凝神,欣賞這一幕畫家為我們捕捉的美好。
收藏家林清富說:「我把它掛在辦公桌的前面,每當看到這幅畫上的海水在晨曦照映下,源源流向岸邊的岩石,心裡就感到平靜,心情也比較好不會罵人」。
〈武廟〉,張炳堂,油彩、畫布,1990,45.5×53 cm
〈武廟〉是張炳堂在62歲高齡完成的作品,畫家用了最搶眼的焰紅和金黃塗滿了整座武廟的前牆,關公的丹心赤忱與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彷彿正自高聳城牆滾滾而下。青綠天頂、雲霄沖天,觀者們無不深深震懾於一代武將的傲骨氣魄。
有一次收藏家林清富微笑對筆者說:這張〈武廟〉掛在會議室,會讓大家開會不會打瞌睡!你看畫面中的紅配綠色彩這麼強,如果不小心走過畫前,說不定會被畫中的色彩給驚嚇一跳。
〈碧潭〉,李石樵,油畫,1980,82×101.5 cm
李石樵72歲完成〈碧潭〉,此時期的畫風特色為意境寫實、色彩明亮,在客觀理性的景致中融入主觀感性的色調,是相當出色細膩的寫實作品。在翠綠鏡湖與金亮水濱之上,幾艘白色小船閒適地倚靠著,幾位遊客有的漫步、有的搭上小船,舒爽清涼的微風彷彿自畫面那端輕拂吹來。著名的碧潭吊橋倒成了配角,弧度優雅地連接遠處山景與此端湖畔,為安詳寧靜的畫面增添一絲流動的氣息。這幅〈碧潭〉已被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指定為一般古物。
「碧潭是淡水河支流之一新店溪著名的景點,也是家父的家鄉和我與內人戀愛時約會之地,見到此圖自然會情牽兩代人」。收藏者林清富《漫步原鄉》傳記裡如是說
〈淡江群舟〉,郭雪湖,膠彩,1969,56.5×73 cm
郭雪湖於1969年透過回憶的方式完成〈淡江群舟〉前景多彩的戎克船,船頭兩側的魚眼,守護漁民不在大海迷失方向。中景輕飄上空的白霧,融合了近景與遠山的空間;雲霧中朦朧的觀音山對照輕快起伏的浪花,可看出畫家在空間布局上與情境描繪的用心。郭雪湖童年時住在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對往來於淡水港與廈門的戎克船十分熟悉,此畫〈淡江群舟〉的戎克船搭配觀音山的勝景,展現出淡江風雲在歷史與美學觀的雙重意象。〈淡江群舟〉具有台灣開拓期水上貿易的文化圖像,因此也被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指定為一般古物。
郭雪湖的兒子郭松年,接受筆者訪談時提到:
「我父親因台灣70年代國畫與膠彩之爭,被迫移居美國,直到晚年他念念不忘的風景,竟然是他童年在蕃仔溝,等待戎克船從廈門進淡水河的美好景象。所以他到年近百歲經常還拿著畫筆,重畫觀音山下的戎克船進港,所以我才把我執筆的父親傳記命名為《望鄉》」。筆者認為台展三少年郭雪湖的《望鄉》傳記,書中對所敘述的台灣情懷,原來跟海外很多黑名單人士聚會時吟唱台灣歌謠〈黃昏故鄉〉一樣的牽腸掛肚。
〈觀音山〉廖繼春,油畫,1962,43.5×51 cm
如果說色彩是音符,那麼廖繼春可以說是色彩的指揮家。青綠白提高河面的明亮,與觀音山多變的色彩互相輝映,鮮豔的靛藍色加入了綠色、紅色,像是輕快的旋律,隨著畫家的筆觸跳躍。畫中的遠山、河面與河岸船隻,呈現出早期淡水河港靜逸且帶浪漫的情調。
筆者發現觀音山不僅是淡水名景的主角,也是台灣前輩畫家描繪題材的最愛。廖繼春畫筆下的觀音山作品不只一幅,除了這幅藍色調觀音山,也有粉紅色觀音山,有此可見證廖繼春為何被尊稱為色彩的魔術師,換句話說廖繼春是台灣前輩畫家最早跳脫印象派的畫家,他不是透過眼睛描繪自然風景中的陽光與色彩,獨特的發展出「廖式風景畫」,在廖繼春畫筆下的色彩,時而像帶有童話式的純真,有時像文學的詩記,有時像歌謠的旋律,這種風景畫又被稱為意象風景,也就是畫家心裡的風景。
廣邀大家來聽顏娟英主講「台灣繪畫史上風景與人的互動」
配合《見圖思情》系列展,《2018揭開台灣美術史櫥窗》展覽所規畫的六場美育講座,7月7日本週六下午將舉行第三場,特邀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系博士顏娟英擔任主講。顏娟英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以《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獲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主講者將以「台灣繪畫史上風景與人的互動」為題,配合本館典藏畫作,與觀眾分享台灣風景畫的美學特色和文化情誼。